APP下载

心脑血管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用药对策

2019-09-10孟秀芬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4期
关键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

孟秀芬

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药物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临床合理用药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应用心血管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者共54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数据挖掘法,对用药后不良反应类别与用药情况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针对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提出针对性合理用药对策。结果:应用心脑血管药物后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呼吸系统异常、肾功能损伤等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诱因为药物本身缺乏靶向性,用药不合理等。结论:心脑血管药物用药后易诱发多种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提高药物靶向性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解决措施,可使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关键词:心脑血管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4-154-001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对于人类健康存在极大威胁。依据WHO调查结果提示,心脑血管疾病致死者占疾病死亡率的30%左右,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达35%,每年死亡病例数超过300万人次,部分心脑血管患者治愈后,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多脏器病变、劳动能力丧失等,其中残疾人占40%之多。所以,临床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社会生活水平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资料提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种类较多,个体用药差异大,为了有效减少用药后不良反应,我院选择54例应用心脑血管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类型与原因,并针对性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应用心血管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者共54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区间在35~76岁,平均年龄(54.59±3.69)岁,病程0.5~4.6年,平均年龄(2.61±4.64)岁,男性患者31例,女性23例。纳入患者均己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己排除合并其他非心血管疾病患者,排除非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1.2方法 对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包括药物处方、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原因分析等;分析不良反应类型分布特点,采用数据挖掘法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药品应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应用SPSS20.0软件比较,以(n,%)描述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以(x±s)描述计量资料,行t检验;若数据比较P<0.05,则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分类统计分析54例患者应用心脑血管药物后不良反应如表1所示,其中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是用药后常见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构成比,P<0.05.

2.2用药情况分析 经数据挖掘结果提示,特拉唑嗪、尼莫地平、缬沙坦、辛伐他汀等心脑血管药物均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如表2所示。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虽然临床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但是治疗药物多缺乏组织特异性,无病变部位的靶向性,使得实际临床用药时给药剂量较大,用药后不良反应较多。据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后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伤、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症状,且用药后个体差异较大。通过对不良反应与药品进行关联性分析后发现,尼莫地平、特拉唑嗪、辛伐他汀等常用心脑血管药物,均会出现不良反应。经临床实践发现,临床用药种类增加,也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较为复杂,合理用药对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患者根据医嘱正确剂量与服药方法给药后,出现治疗之外的生理与心理毒副反应与变化反应。不良反应是可预期的毒副反应,也可是无法预期的特异性反应或者过敏反应。心脑血管药物用药后易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呼吸系统异常等常见反应,不同治疗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概率也存在差异,且合用药物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同时,个体化差异也是导致不同患者服用同种药物出现不同药物反应的根本原因,所以,在实际用药时应遵循个体化用药。临床对个体遗传差异进行研究的同时,也需进一步发展靶向药物载体,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通过特异性用药将药物有效成分导入病变部位,进而使病灶药物浓度显著提高,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临床用药治疗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对发生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性给予处理,最大限度保证用药安全性。

猜你喜欢

合理用药不良反应
180例门诊患者用药咨询分析与讨论
西药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分析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