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与实践

2019-09-10张俊玲黄静华付立新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工科院校金课三全育人

张俊玲 黄静华 付立新

[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举措,是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金课”建设的有力推手。工科类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具有好奇心强、大胆质疑以及主观判断等特点;工科的课程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以培养应用技术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特点。针对工科学生和教学的特点,提出了以“科技强国”为思政元素的突破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按照“两结合”“三注重”“三步走”“三带动”的建设思路,经过两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工科院校;三全育人;专业思政;金课

[中图分类号]G 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19)04-0007-04

Breakthrough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Junling, Huang Jinghua,Fu Lixin

(Smart City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 is the fundamental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eaching construction, and a powerful push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en Course”. The thinking mode and cognitive problem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curiosity, bold questioning and subjective judgment. Engineering courses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natural sciences and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ining applied technical skills as the main teaching objectiv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breakthrough point of “technological power”, develop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 according to the “two combinations”, “three emphases”, “three steps“and “three drives”. After two years of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ideas  have achieved preliminary results and changed the experience of engineering colleges in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 Cours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ee-all educational mod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majors; Golden Course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这一重要论述明確了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方法、新举措、新途径,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校院基层延伸的新要求。

1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1.1“课程思政”的由来

孔子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提出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做好育人工作。一直以来,我国对于教师课堂讲授内容也有底线要求,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2]: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提出了要加强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高度重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1]:“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课程思政”的概念应运而生,这是一个新事物,目前仍处于起步、起点和探索阶段[3]。

1.2“课程思政”的任务

从实践维度看,“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是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载体,是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新要求和对所有课程教学价值的新回归,强调每门课都要将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发挥课堂的育人作用。具体而言,“课程思政”建设既不是增开一门课,增设一项活动,也不是课程“思政化”或课程“去知识化”,而是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4]。北京联合大学近两年来在不同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有了一些成果,不同类型的课程也结合自身的特点,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结合工科专业课程,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将在本文实践部分进行分析。

1.3用“课程思政”推进“金课”建设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课程是“立德树人成效”这一人才培养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吴岩提出“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所谓“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所谓“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所谓“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5]。“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就是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打磨,挖掘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德育要求,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目标一致的,是互相促进的,是为了把我们的课程建设成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4高等工科类学生及“课程思政”的特点

许丹丹等[6]认为,工科大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比较强,在面对一个新事物时往往会进行大胆质疑以及初步的主观判断,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会受到社会各类因素的影响,需要经历从表象层面认识到深层次认识的过程,以此来形成最终的理想以及信念。其次,环境、氛围以及时空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形成认同度的不平衡性及片面性。

工科课程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多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教学目标,其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多以自然科学课程为主体,呈现出专业化和实用化的特点,导致教师在承担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时感觉无从下手。工科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能力、思政素养以及工科师生的思维惯性与工科学校的培养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程思政”的难度,滞缓了“课程思政”的实施[7]。

2“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1教育者先受教育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是关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立德先正己,树人先树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8]专业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治好学,更要育好人,在教授学生时,要以自己严谨的作风、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要向学生渗透学术诚信、学术伦理,传递正能量[9]。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能力和思政素养,必须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要立足于持续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精神,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讲话精神,全面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思考、联系实际,不断在常学常新中提升认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2]。

2.2工科“课程思政”的突破点——以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为例

为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改变多年来工科专业课注重技术讲授和培训,淡化德性培养的现象,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探索在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中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力求“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做到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为解决如《单片机原理》等看似与思想教育不相关的工科课程融入育人工作的瓶颈问题,学院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深刻领会到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科技的支持,当代工科大学生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主力军,必须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提出了以“科技强国”为主旋律,强调培养工科学生的技术使命感和社会使命,以“科技强国”的使命感作为挖掘专业课中思政元素的突破点,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思政教育元素,提出了“两结合”“三注重”“三步走”“三带动”的工作思路。

2.3“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以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为例

“课程思政”建设做到“两结合”,即内容结合和手段结合。内容结合是指专业知识传授的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的有机结合;手段结合是指注重课上的激发和培养与课下交流及言传身教的结合。

“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教学方法设计要做好“三注重”,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是注重激发:避免大而全,注重加强有冲击力、有激发作用的案例建设。二是注重培养:避免说教,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习惯和思维。三是注重感受:避免生硬套用思政词汇和说法,注重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和心灵的感受。如果说思想政治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学科性,那么“课程思政”则强调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三步走”通过种子工程、苗圃工程和燎原工程,以点带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种子工程是指通过项目立项方式,培育“种子”教师,将重点和难点问题先行攻克,避免教职工的畏难情绪;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技能比赛,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苗圃工程是指营造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和互相促进的平台,通过开展“课程思政”经验交流、主题党日活动等,扩大“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起到苗圃建设的作用。燎原工程是指开发案例、建设案例库,从而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通过将“种子”教师先行研究、攻克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装订成册,供所有教师学习、参考,起到燎原的作用。

实施“三带动”的工作方法。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以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的方式,实现以研究带动工作、以研究带动交流、以研究带动“种子”培养的工作方法。

3开展“课程思政”提升了工作水平

3.1提升了认识,提高了育人的效果

经过两年“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证明,工科类“课程思政”建设是可行的。学院“课程思政”氛围已初步形成,立德树人在全体教师中入脑了,在教育教学中具体化了。通过广大教职工两年以来的研讨和实践,建设了若干门“课程思政”的课程案例。

教师通过“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个人举止修养等,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工科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加了教育的可信度,提高了工科学生的接受度,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2加强了课程的自身建设

在“课程思政”案例建设过程中,由于需要仔细打磨课程内容,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化,促進了课程内容朝着技术更前沿、更实用的方向不断更新。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强调价值引领,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的教学方法,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了专业课自身建设,为打造“金课”、淘汰“水课”起到了良好作用。

3.3推进教师党支部的建设

教师党支部建设和党员教育有了新的有效载体。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内容更加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有了抓手,教师在“课程思政”研究和实践中带着问题进行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增强了,学习更深入了。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计算机系教师党支部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召开主题党日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并根据讲话精神设计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思政树”,学习深入,效果突出。

3.4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促进了教师的思政能力和思政素养的提升,促进了教师对前沿知识的研究和对课程内容的更新。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建设了若干门“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多位教师到校外交流“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3.5探索了“双智慧”人才培养道路

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探索了信息技术类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即“双智慧”人才培养。所谓“双智慧”,一是技术范畴的“智慧”,即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培养;二是人文范畴的“智慧”,即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我们把其概括为对真善美的价值观、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我们理清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三全育人”体系的建设思路。

4对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0]“课程思政”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构建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

4.1对“专业思政”建设的思考

经过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经验,找到了开展“专业思政”的思路,即应继续扭住“课程思政”不放松,将“课程思政”作为“专业思政”的有力支撑,探索工科“专业思政”建设;在专业建设中探索育人目标和育人元素,通过“专业思政”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最终实现将思想政治建设贯穿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要求。

4.2对“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的思考

经过“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类工科专业“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三全育人”的工作体系建设。以“课程思政”“管理育人”“第二课堂”“党、团育人”等多轮驱动,实现“双智慧”人才的培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12号)[EB/OL].(2013-05-04)[2019-06-1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305/152333.html.

[3]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4]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5]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中国“金课”要具备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EB/OL].(2018-11-24)[2019-06-10]. http://education.news.cn/2018-11/24/c_1210001181.htm.

[6]许丹丹,王华.工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影响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3):57-58.

[7]李青雯.工科类院校推行“课程思政”的阻断力与突破点[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2):53-56.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夏吉莉,刘景刚.德性成人:“立德树人”对工科院校育人工作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30(12):11-13.

[10]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责任编辑白丽媛)

[收稿日期]2019-06-13

[基金项目]2019年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城市型、应用型大学信息技术类本科专业‘三全育人’贯通体系研究”(Jk201906)。

[作者简介]张俊玲(1964—),女,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教育管理、党建等;黄静华(1969—),女,安徽淮南人,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付立新(1974—),男,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教科办主任,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E-mail: junling@buu.edu.cn

猜你喜欢

工科院校金课三全育人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