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思政”的内涵、体系构建与实践

2019-09-10李春旺范宝祥田沛哲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李春旺 范宝祥 田沛哲

[摘要]“专业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是各方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对“专业思政”提出过程的归纳梳理,厘清了“专业思政”内涵特征及其与“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之间的关系。结合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提出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融合专业学科特征的“专业思政”体系构建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专业思政;专业核心价值;融合设计

[中图分类号]G 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19)04-0001-06

Connot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Majors”

Li Chunwang, Fan Baoxiang, Tian Peizhe

(College of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3, 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majors” is a new patte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 of great concern to all. By summarizing the proposal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major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majors” and its relation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 and the “three-all educational mode”. Combining the practice and the thoughts on the major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majors” with the major’s core value system in the lead, which integ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ous disciplin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majors; Major’s core value; Integration design

1“专业思政”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教育思想深刻阐释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5月2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和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方法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讓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3]。

在2018年6月22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

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聚焦本科教育工作,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 “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这是中国教育历史上,教育部长在正式场合提出“专业思政”的概念,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新成果和重大突破[4]。

同年10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其中第9条明确提出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5]。

2“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三全育人”的内涵与关系

根据“新时代高教40条”中第9条对“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三全育人”的表述,三者属于图1所示的包含关系。“三全育人”是一种系统的育人理念,具体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教学、管理、服务等的人员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全面贯彻思想政治工作,构成中国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思政”通过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想价值融入知识体系,全体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承担起育人职责,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专业思政”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关键概念。“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在育人上具有一体化特征。课程作为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某一专业而言,“专业思政”建设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搭建了共同的思政资源平台,使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可资利用的思政元素和功能更加丰富。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许多高校直接从“课程思政”开始了立德树人的新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专业思政”把“课程思政”所开启的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实践进一步推向深化[6]。

“专业思政”是落实“三全育人”最重要的基本单元之一,具有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专业学科独特性和体系性。在专业建设层面,“专业思政”的内涵是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专业思政”体系的设计

3.1“专业思政”体系设计的关键是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全面贯彻,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表1为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框架,其中,政治素养决定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社会责任是结合不同的专业使命和职业操守,如医学伦理、工程伦理等,具有专业的独特性。道德品格主要包括品德修养和个人品格。智体美劳素养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在审美中陶冶情操,在劳动实践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

3.2“专业思政”的载体、实现途径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专业学科特征

3.2.1专业学科特征的凝练与提取

每个专业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如何凝练和提取专业学科特征是个重要的问题。表2从价值特征、内涵特征和培养特征3个不同的视角对专业学科特征作出归纳。价值特征从专业的精神特征、使命特征、伦理特征和职业特征4个维度,即专业的文化风格、社会责任、专业伦理、职业道德凝练出专业与众不同的特点,这是构成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例如:轮机专业所提出的“航海精神”,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所提出的“心系天下冷暖,筑梦中国未来”等,价值特征取决于专业特点、专业所面对的职业特点和专业历史积淀。内涵特征是指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应用等方面的特点。培养特征是指每个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要求、方法和载体形式的特色或模式。

3.2.2“专业思政”融入的载体、途径和方法

在专业层面落实“立德树人”,必须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全要素。“专业思政”融入的载体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专业教材、教学支撑环境、专业实践活动、学生团体等,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贯穿在上述载体中,其关键在于科研资源与产业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过程中要深刻挖掘专业核心价值元素,并与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过程融合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逻辑,首先要提炼专业使命、社会责任、专业伦理和职业操守要求,构建本专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其次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并作出明确且可操作的描述。然后结合专业特征构建与之适应的课程体系,支撑人才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高质量的课程是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课程思政”是“专业思政”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在“课程思政”设计中要体现基于成果导向(OBE)的理念,即思政目标、思政元素、教学方法、学习成果评价,其学习成果可以显性也可以隐性存在。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针对理工类课程,发掘思政元素的基本思维方法可归纳为四点:一是关注科技活动的人文后果;二是着力于科学思维的启发;三是价值依托于专业伦理的渗透;四是落脚于为国家和人民服务[7]。要加强教材研究,选用或编制优秀教材,适应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转化的要求。着重配置具有专业使命与责任、专业伦理、发展历史与前沿、技术哲学等内容的参考阅读材料,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按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打造教学支撑环境的文化,可以起到浸润、熏陶和耳濡目染的效果,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品格、气质和素养。 例如:大学精神、专业发展史、专业对社会的贡献、图书馆文化、专业实验室文化(诚信、严谨、规范、安全、创新)等。

专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包括科技活动、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学科竞赛等。在策划专业实践活动时,要着重考虑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聚焦高端产业与科技创新,聚焦民生与公益事业,聚焦政治理论与模范先进。专业实践活动主要依托学生团队开展,如科技社团、文体社团、公益社团、班级和项目团队等。这些学生团队的建设目标应融入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形成学习共同体,指导教师负有对学生团队进行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责任,特别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起到对专业核心价值的引导作用。

3.2.3“专业思政”实施的关键主体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专业教师是“专业思政”改革和实施的主体,“专业思政”最终的落脚点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任何教育改革,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专业思政”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和专业实践中强调价值引领。要实现这一目标,離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专业教师队伍。因此,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归纳如表3所示。

打造一支适应实施“专业思政”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首先要有制度保证。明确对教师的责任要求,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并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方面实施激励措施。其次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树立理论自信,理解“专业思政”改革的目的和途径,注重自身问题的总结和反思,乐于与学生共同成长。第三是教学团队要有风格。团队必须思想统一,以生为本,和谐向上,求真务实。第四是针对专业教师在政治理论、价值引导能力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加强“专业思政”理论、方法和实践的研究,开展高水平的有效培训与交流。

3.2.4

“专业思政”的成效是检验专业育人质量的根本标准

根据价值引导和专业特征构建的“专业思政”体系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因此,“专业思政”的成效也是检验专业育人质量的根本标准。“专业思政”体系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与专业建设融合发展,“专业思政”的成效体现在青年学生能否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通过专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感悟和认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4“专业思政”体系的实践

4.1学校的顶层设计

2017年11月,北京联合大学在《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2017—2018)》中提出,专业要有特点。专业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平台,要充分挖掘和充实各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专业特点,有机融入本专业的建设内容、方法和载体,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建设等各方面。2018年11月发布的《关于开展学院“三全育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试点学院有系统地开展“专业思政”建设并给出了“专业思政”建设的基本内容。2018年1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意见(2019—2020)》中,明确提出了探索推进“专业思政”建设。通过试点等方式,探索“专业思政”建设的内容、途径、方法及有效载体,逐步形成“专业思政”建设的有效机制。

4.2“专业思政”的实践经验

在学校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下,很多专业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例如:应用文理学院提出“专业+文化”的理念,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开展“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素养课程体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艺术类和新闻学专业利用北京的区位优势,挖掘北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作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的宝贵资源,以专业创意实践和“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和模式。下面以工科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思政体系建设实践为例介绍具体做法。

4.2.1价值引领的培养方案设计

北京联合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根据专业特征和历史积淀凝练的专业精神为“心系天下冷暖,筑梦中国未来”。该专业关注建筑、能源、环境、健康的关系,将人类永续发展作为社会责任和使命。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等行业领军企业的调研,该专业明确了真诚服务、成就用户,用心专注、品质精良,点燃激情、智慧创造,融情聚和、携手同行等行业对设计师的价值引导,研究构建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根据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工程师素养要求和新工科的要求,提炼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基本要求及其能力指标体系,作出明确且可衡量的表述,并基于OBE理念构建出适宜的课程体系。价值引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将“专业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落实到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和文化育人等活动中的思维导图和着力点。运用培养方案构建该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教师从一年级的专业导论、认识实习入手,阐明绿色化是国家发展的约束条件,导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改变,使学生理解专业所担负的社会责任。通过在每门专业核心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深入浅出地介绍学科前沿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用身边的事实为学生展现改革开放的新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2.2

“两个平台+四个学生团队”成为专业教师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第一个平台是为促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引入领军企业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与行业资源开放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依托该平台,专业建立了四类学生团队,包括兴趣导向的学生专业社群、隶属课程的探究性实验团队、项目导向的科技创新团队和任务导向的学科竞赛团队。教师带领团队以身作则,积极试验、敢于试错、积极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获得2018年全国制冷空调大学生科技大赛(华北赛区)特等奖。依托与企业合作共建的HVAC全生命周期优化技术实验室,新风社群团队与社区党支部共建,开展社区入户公益性测试共80家,收到社区感谢信,并被BTV《北京新闻》栏目报导。新风社群团队的项目还入选北京市“双百计划”, 同时“联合新风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立项。团队成员在学术和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成长。第二个平台是社区服务平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与垡头办事处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在垡头办事处组织部和社区办的大力支持下,以社区需求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团队服务百姓。开展了空气品质测试、翠城福园社区楼门文化设计、150米无废城市宣传墙设计与活动、北里社区停车位规划调研方案、4点半课堂等活动。

4.2.3

“纵向建班,横向打通”,导师团队与学生团队的互动机制

学院对本科生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每个导师负责一个纵向班级的建设,该班级包含4个年级的学生,专业导师负有班级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责任。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纵向建班,横向打通”的方式,针对“四个团队”构建了如图3所示的学生团队与导师团队互动机制,导师团队与学生团队面向共同的任务、兴趣和价值,构成学习研究共同体,在进行有效的创新实践学习的同时,团队凝聚,言传身教,实践感悟,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专业导师团队可进行联合指导,“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成为了专业教师的自觉行动。

5结束语

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多维度、全方位的。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专业思政”已成为高等学校系统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前沿阵地和重要抓手。“专业思政”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专业负责人是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

必须准确把握“专业思政”的内涵,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结合学科专业特征,“浸润”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专业建设要素中,从而通过独特的专业文化氛围实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19-08-20].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19-08-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6247.htm.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4]陳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0.

[5]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EB/OL].(2018-10-08)[2019-08-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6]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7]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责任编辑白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