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工作视域下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实践性运用

2019-09-10卢一亭 苏小博 聂小芳 彭汉帝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传承运用

卢一亭 苏小博 聂小芳 彭汉帝

摘要:中华优秀文化是精神文明和三观塑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蕴含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高校思政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部分教育理念已经成为高校育人的标准和工作依据。当前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的推进,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也处于转型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致力于提升高校学生的德育效果。本文将系统分析中华优秀文化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并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情况,寻求两者的契合点并探寻其内涵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中华优秀文化;思政教育;传承;运用

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式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华几千年文化之根,积淀着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价值。近年来,高校想政治教育得到了飞跃发展,但是由于偏重马哲世界观,而忽略了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上高校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培训体系不完善,造成了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道德观之间的断层。并且,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冲击着青年学生的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都使得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受到教育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主要问题

(一)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目标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高校思政工作是我国特有的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特色工作,旨在给予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政治素养、法律素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诸多方面的导向和提升。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之后,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特点,这既是我国高校思政课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同时也为今后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方法提供了要求。

(二)当前思政工作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

中国社会改革进一步深化,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多元思想文化的碰撞、生活习惯的交汇致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逐渐在高校蔓延。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一元化矛盾一直是困扰思政工作者们的“难题”。学习生活中过度重视评优评奖、入党,急功近利;对国家前途、时事政治关心淡漠,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认识较浅;对选修课程敷衍了事等等。使得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收到多方质疑,这与我国最初做扎实思想工作的目标相去甚远。

造成现有困境,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学生层面。学生价值观偏向个性化、价值选择多元化,其判断思考由被动变得主动,在信息化的冲击下对我国所倡导的主流价值产生极大地消解。第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方面。很多高校的思政工作存在误区,往往把思政教育变成教条式的说教,倡导国家至上、社会至上等价值定位,失去亲和力和感染力,很难和同学们的自我判断和价值选择联系到一起产共鸣,因此不被同学们所广泛理解和接受。第三,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与便捷化,学生获得得信息与老师是同步的,甚至比老师更早、更多。一方面作为老师“施教者”知识的“公信力”受到多方面的质疑和监督。另一方面作为信息被传授者的学生,很容易在海量信息冲击下混淆不清被误导错误的价值观。

二、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必要性

(一)国家文化政策上的需要

我国目前面临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但不可否认我们面对的现状是世界经济、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矛盾并未消减,文化冲突较为严重,人民的道德水平也嗜待提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更应该倡导学习优秀的中华文化,包括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经济哲学与从政观念,努力培养与提升人民的道德修养水平,激励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思政工作本身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其重要特征是注重思想道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和育人方式中蕴含着“立德树人”的宝贵智慧。创造性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克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突出道德问题,引导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样也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三、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培养思政工作者的科学德育观

所谓“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思政工作是思政工作者和学生的互动,一定要首先端正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和思路,树立其正确的德育观。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选择力、判断力、道德辨析力,形成和谐与发展、健康与丰富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诉求和权利。

(二)辩证吸收中华文化精华,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自身正能量

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常常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空讲信念理论,不从社会现实的具体情况出发,教育内容单薄而空乏,难以达到较高的教化水平。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应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品位,培养学生自身的正能量。充分利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讲座会议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在做到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再向实践体系的转换,切实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际。

参考文献

[1]廖玉婷.弘扬民族诗学精华 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基于弘扬民族传统下的高职思政课堂教学改革[J].智库时代,2019(41):135-136.

[2]卢秀颖.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9):93-95.

[3]赵丽君.大学思政教学与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的融合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69-71.

[4]崔星亮.高校思政教学中道家朴素辩证法探究[J].艺术科技,2018,31(10):257.

[5]王浩.高校思政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问题分析[J].世纪桥,2018(04):65-67.

[6]尹明柴.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评《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136.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传承运用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