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审视

2019-09-10徐沁沫 杨光昀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

徐沁沫 杨光昀

摘要:关于传统文化的转变,一直有着对其从哲学层面上的审视,更是对其创造性向创新性发展方面的转变,提出了诸多理解。在中华传统文化从创造性向创新性转变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基本原则,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学习,不断努力推广创新,积极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好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哲学审视

引言: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大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都有著较为固定地认识,一定程度上也会不利于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此,需要积极对传统文化做出观念上的转变,才会更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由创造性积极转变到创新性的发展,也由此需要对其从哲学层面上进行全面且深入地认识。

一、从哲学蕴涵角度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向创新性发展的转化

从哲学层面上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化,就是要准确把握其创造性和创新性。而中华文化创新性和创造性都要求对传统文化有着内在属性的认知,在转变的整个过程都要求能够彰显人本特点[1],积极创造转变的环境和内在动力。

创造性是指对于从文化自身出发,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第一次创造;转变是一种矛盾两方面的转变,更倾向于与性质地干煸,一般情况下包括相反和对立两种情况。而创造性地转变主要指新事物能够替换旧事物,并且能够以一种稳定的形式而存在,不过转变通常情况下都是指事物可以以动态的状态展示出来。创新性更多地倾向于对于事物内在属性地把握,并且能够以一种全新地形式而存在。中华传统文化从创造性转向创新性也是给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并且在不断充实文化本身的内涵,这将更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地广泛传播,向更多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从基本原则角度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向创新性发展的转化

要想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从创造性如何转向创新性发展,就必须能够把握其中的基本原则,而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别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主导与多样相结合、主导与多样相结合,并且需要对这三个原则进行了解分析。

(一)传统和现代相结合

传统文化出现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就不能只是关注自身,而要将其与现代文明进行有机的结合,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更好地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绝对不可以固步自封[2],将眼光仅仅放在自身已有的东西,要试着有的放矢地接触现代文明。要想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是需要与现代文明进行一定程度上地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也是一种文化双赢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度,不能照抄照搬,更不可以完全摒弃中华文化的精华,要以科学地方式来积极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发展,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

(二)主导与多样相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的长久存在,必然是因为依托于国家与民族,因此必须坚持文化的主导地位。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从创造性向创新性转变的过程中,更是要把握好这种主导作用,并且在坚持传统文化主导的原则时,更是要能够集合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吸收多种文化,更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快速转变,积极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好发展。

(三)民族与世界相结合

文化是属于民族的,也是世界性的,地方的文化可以自给自足,但也需要各个民族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学习,使文化由民族走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度,不能照抄照搬,更不可以完全摒弃中华文化的精华,要以科学地方式来积极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发展,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民族性和世界化。

三、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向创新性发展的转化

要想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由创造性向创新性发展转变,更是要注重理论方法上的准确把握,才能使转变过程更为顺利。

(一)注重认知层面上的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在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向创新性发展转化的过程中,要注重认知层面上的理性与感性相结合[3]。从对文化的认识上,要有感性的理解,也要有理性的客观判断,不能完全跟着感觉走,更不能只是凭借理性判断,需要将感性与理性进行有机的结合。

(二)注重外部宣传和内在融入的互补联系

在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向创新性发展转化的重要环节,要注重外部宣传和内在融入的互补联系。要想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变,必然离不开外部宣传,更需要从文化内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变,同样离不开外部宣传与内部融入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注重生活世界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关系

在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向创新性发展转化的重要环节,要注重生活世界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关系。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世界的,更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二者的相互转换,更加可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从客观角度看,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千年文化的浓缩[4],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不断丰富着普通大众的生活内容。从实际行动上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向创新性发展的转化,在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必须学会融会贯通,实际的探索行动能够要就现有的知识体系,能够积极加大这种转变力度,不断进行发展创新,要通过不懈地努力来持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变过程,需要更多人在实际地探索行动中,学会融会贯通,能够就现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发展创新。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加大这种转变力度,通过多种努力来不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也相信在大众也会在此过程中更深刻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嵘.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讨[J].文化哲学,2015(15):27-29.

[2]毕国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6.8.

[3]万光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审视[J].东岳论丛,2017(9):27-34.

[4]伊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学审视—基于儿童文学的视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2):135-138.

作者简介:徐沁沫(1998-),男,汉族,籍贯:上海,学历:本科,单位:武警警官学院哲学系,研究方向:哲学;杨光昀(1997-),男,侗族,籍贯:贵州,学历:本科,单位:武警警官学院哲学系,研究方向:哲学。

猜你喜欢

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以人为本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分析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