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明清的演进及特点

2019-09-10刘紫月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明清

摘要:明清是封建集权的鼎盛时期,亦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发展的最高历史水平,这意味着思想系统性、完备性的高度成熟,同时也是其局限性和消极性在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的凸显。

关键词:唐甄;新民本;明清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以君民关系为主线的政治性探索,是治国安邦的统治需要。《尚书》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了民在邦国中所具有的稳定社会的作用,民的政治重要性亦被统治者注意到。先秦时期,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道家,虽学派立场有异,但都强调君主统治要重视民生、民情、民意。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表达了重民即是圣的观点,“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对百姓广博施予,并救济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那么就可以成为圣王。贵族、首领不因他们自身的地位而显贵,因他们对待民的行为而尊贵。这是孔子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孟子继承发展孔子学说,以“不忍人之心”为内核构架其民主思想,建立仁政体系。

依孟子的观点,国家政治、经济的一切行为都是为民所设。君主施行仁政,以“四心”出发并遵循“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和行为的双重约束,就是一位合格的仁人之君。孟子从经济上的养民、政治上的重民、文化上的化民和社会上的乐民四个方面阐述王道思想,并区别于荀子的霸道主张。孟子强调民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君-民关系单维论述,而是从君-民、君-臣、官-民三个层面来把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贵戚之卿(官)”可以废暴君、立贤君,这就把民的地位和重要性提到了孔子未达到的层面,在先秦诸子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到了明末清初时代,经过朝代的更迭与历史的实践,民本思想扩充了新的内涵并延伸了新的外延。

明清是封建集权的鼎盛时期,亦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发展的最高历史水平,这意味着思想系统性、完备性的高度成熟,同时也是其局限性和消极性在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的凸显。

明清时期民本思想的发展背景,学者多从社会客观转型要求、商品经济发展带来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停滞论、西方中心观点等角度来加以断定和评价,使民本思想处于附属地位而论之。从经济、政治、社会的角度分析民本思想的大背景,自有其客观意义与可取之处,但笔者认为,回归民本思想本身的发展路径,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体系中定位明清民本思潮的地位与意义,亦是对时代民本思想的内在阐释,更有利于从本质上理解为何民本思想发展到明清会呈现出复杂的、多元的、实功的特点,也有助于在民本思想脉络中,标定唐甄“治民先治官”的由来和传承。

传统民本思想一般是根据儒家民本思想来断定的,可概括为保民、养民、富民、教民四个层次。金耀基把儒家民本思想总结为六大义:第一为人民是国家政治主体;第二为君之位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君与民之间存在双边契约关系;第三为君的最大职务是得民养民;第四为民本思想重“义利之辨”;第五为民本思想在政权上表现为“王霸之争”;第六为“君臣之际”的互相约束关系。一言概之,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即在君和民、君和臣的关系中对抗、平衡。梁启超评价君和民的关系时一针见血的指出,“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下,行民本之精神,此精神虽不能完全实现,然影响于国民意识者既已甚深,故虽累经专制摧残,而精神不能磨灭。”虽然贵民、爱民、利民、为民,但都是以君主的绝对统治为第一要务,把民的重要性提到如此地位,也只是对仗统治者的策略需求、形象要求。在明清之前的民本思想,可谓是统治者主导下的一场思想权术。

民本精神发展到明清,被称为“新民本”。既然是新的,那么必然革新于旧的。旧的民本思想是“尊君-重民”的,君处于二者关系的核心、主导地位,而新的民本思想则是“限君-重民”的,君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只是“一匹夫而”,唐甄甚至提出人人皆可为圣的观点,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恰好出生为这个身份而已:

生于皂则为皂人,生于丐则为丐人,生于蛮则为蛮人,莫之耻也。奈何一朝贱焉则耻之乎?一朝贫焉则耻之乎?皂人可以为圣人,丐人可以为圣人,蛮人可以为圣人,皆可以得志于所生,岂一朝贫贱而遂自薄乎?

因此,君主不能再凭借自己的身份得到尊重,因为无论出身地位有多大的不同,人们都可以达到自己的心愿、志向。以黃宗羲、顾炎武、唐甄等为代表的新民本思想家越过了传统的桎梏,超越传统儒家重民、爱民的旧民本范式,直接考虑如何制约君权、限制君权的问题。至此,君权被彻底拉下神坛,传统民本思想也走上了新的道路。

明清“新民本”思想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两点:

从批判“暴君”“独夫”的统治者个人,转向痛斥整个君主专制制度,直接否定君主存在的合理性。传统民本思想也是批评君主的,但更多是站在君主统治的社会效益和对民的态度两个角度来论述。传统民本思想的彰显者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此意即,民被君主统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君主因其是劳心者、治人者,治理统治劳力的民众也是自然而然的。孟子的这种态度,不能否认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伟大创举,但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所说的“君轻”在以君主统治的怀柔策略来论及的,而非认为君主真的是轻贱的。相反,明清新民本思想家的批评是彻头彻尾的,黄宗羲甚至直呼:“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统治者只想要天下为一家之私,而不是“天下为公”,所以明清民本思想家提出“非君论”“民主君客论”“置相论”“学校论”等诸多观点以批评时政、反对专权。

第二,民在民本思想中的角色,从君主的统治政治资源转向政治的真正参与者。唐甄在《潜书·明鉴》中指出:“国无民,岂有四政?封疆,民固之;府库,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职,民养之。奈何见政不见民也?”国家的疆域保护、府库税收、朝廷奉养,都是由民参与完成的,民既是政策落实的支持者,亦是政策维护的贡献者。然而,当权者却只见政而不见民,最终导致“四海困穷”。因此,唐甄极力呼吁重视民的实际功用,不要让民只存活在纸上政策中,而忽略了民对国家建设、疆域稳定的积极贡献。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重民、爱民、养民、教民发展为“公天下论”“以民治民”“民主君客论”等具有先进性的思想观点,民的地位从附属走向主导。

作者简介:刘紫月(1993.09.13),女,河南郑州,汉族,硕士研究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610031,中国哲学、经学。

猜你喜欢

明清
浅谈明清徽州的刺绣工艺
浅谈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明清小说与明清社会生活初探
明清如何疏解北京人口
明清皇帝如何施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