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做一位有觉察力的教师

2019-09-10张玉洁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4期

张玉洁

摘要:作为教师,我们会经常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行为本身可能是错误的,但是行为背后的动机也许是值得肯定的。因此,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要从了解并接受他的行为动机开始,紧接着再引导对方寻找更优的方法来实现本质动机。想要达到目标,沟通能力必不可少,而觉察力更是提高沟通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觉察力;行为背景;正面动机

有人说教师是保姆,教师是警察,教师是管理员,教师是学者,无论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我们都无可否认教师从事着复杂的工作,面对着复杂的对象,尤其要经常面对不同学生的各种情绪。如果教师以情绪解决情绪,无疑会使问题更加严重。因此,一位高水平的教师一定要学会敏锐感知、察觉学生情绪下的真正渴望,了解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然后用合理的方式满足学生的的渴望。当学生的渴望得到满足,他就会自愿做出行为的改变。

那么我们怎样成为一个有觉察力的教师呢?

一、觉察自我,关照自己的内心状态

“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有什么”,这就是投射原理。当教师遇到学生的问题行为时,会非常直接地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投射到客体上,这些令人讨厌的东西使教师的情绪也充满厌恶、瞧不起,不认可等等,从而影响到学生在教师眼中的真实性,误导了我们对学生的判断。这个时候我们要用“自我对话”及时终止自己的错误判断。当我们无法忍受学生的某些缺点时,告诉自己:我无法忍受的正是自己的隐性缺点,我应该正式并积极改正,而不是一味的大发雷霆。当我们严厉批评学生时,告诉自己:他(她)就是我。我的感受如何?真的那么难以被原谅吗?当我们对学生生气时,反复告诉自己:我在为自己的什么事感到生气?选择其他方式表达是否也能达到相同效果?

反复练习自我沟通能帮助教师从每一个生活状态去检视自己,察觉自己的内心状态,不会错用自己的情绪判断学生行为,错过学生内心的渴望,从而错失绝佳的教育机会。

二、觉察学生的言行细节

身体语言更能体现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身体语言相对更复杂,分为很多种,例如五官动作、面部微表情、躯干姿态,解读起来也更困难。当我们进行解读时,要重点把握三个原则:连贯地理解动作之间的关联性、寻找肢体动作间的一致性、结合动作发生的语境进行解读[1]。除掉任何一个原则,教师们的解读都可能是孤立的、片面的、易错的。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年轻孩子的肢体更易被人解读,与教师们朝夕相处的孩子们也理所當然成为易解读的群体。

当教师与犯错的学生进行谈话时,学生眼神飘忽,不与你直视,不经意地摩擦嘴唇,抠动手指,迅速而心虚地回答“我错了”或“下次不敢了”,这是典型的应付老师的语气与心理。从学生内心而言,他自己也并相信自己说的话,并且也不会去实现承诺。此时教师捕捉到细节后应立即寻找其他的具体方法,避免在无谓的谈话上继续浪费时间。相反,学生面色凝重,思考良久,语气低沉,重重点头答应老师一定改正错误,此时的学生应该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准备进行积极地改正,教师应该充分给予肯定并帮助他积极改正。

三、觉察学生的行为背景

不同背景下产生的不同行为就会有不同的意义。教师在评判学生的行为时,需要先放下主观判断,耐心地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前因——行为前事,不随意给学生贴标签。我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位学生: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尊敬师长,但唯独不喜回答问题。每每课堂上,我总是寻找机会让他表现,虽然羞涩,但也能回答出一两点。有一次我用同样的方式邀请他回答问题,但他却低着头、双唇紧闭,丝毫没有想要回应老师的意思。我再次鼓励他,令人意外的是他却出言顶撞。如果此时我就给他贴上“扰乱课堂,侮辱师长”的标签,那么他很可能就变成这样。我察觉到他的反常,于是课后与他谈心,了解到他在前一天晚上因为误会与父母大吵一架,心情郁闷。事后我与他的家长沟通,顺利解决了此时。

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当遇到学生的不正常行为时,老师要做的不是批评指责,而是“蹲下身”,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

四、觉察学生言行的正面动机

忍耐有时很疼,但结果很甜蜜;懂得聆听,才会了解真相;爱有时需要等待,因为爱心在路上。因此有时教师需要静下心来,细心察觉学生背后的正面动机。

有一次,一位学生在老师再三强调书写要工整的情况下将课堂作业快速但极其潦草地完成了,老师大发雷霆将学生完成的三课作业全部撕掉,前提是这位学生平时在班级里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在看到老师把作业全部撕掉之后,学生先是震惊,紧接着是隐忍的愤怒,再接着是一连串的委屈,于是轻轻哭泣起来。这位老师在看到学生的一连串的反应之后,猛然意识到自己冲动的行为已经严重伤害了学生,不仅毁坏了学生的劳动成果,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于老师的尊严,这位教师没有正向做出反馈,而是让学生先补作业。此时学生的情绪彻底爆发了,委屈的哭出声来,愤怒地看向老师,重重翻开书本,整个人充满了敌意。老师在课堂上未做出任何回应。

课后老师与该生聊天,了解到该生想尽快想要完成课堂作业,接着完成家庭作业,放学后赶回家看望生病的爷爷。于是老师转变思路,肯定了学生积极完成作业、有孝心的正面动机,然后对他就“如何高质量完成作业”进行了正面引导。

上文中这位教师如果没有及时遏止自己的坏情绪,一直将“好学生怎么能犯这种错误”的理念投射到学生身上,不对背后的原因和正面动机进行了解,那么这位优秀的学生很有可能从此以后对这门学科厌恶、对这位老师厌恶,甚至会厌恶学习。孩子都是单纯的,当他感觉被接纳时,他就会用正确的方式调整错误行为,做出积极改变。

李进成老师曾说:“观、听、问、说、配是有效沟通的五大法宝。”[1]会观成为有效沟通的第一步,觉察力的培养则是促成有效沟通的关键。通过觉察自我、察觉学生的言行细节、了解学生行为背景、读懂学生言行正面动机四个步骤,教师朋友们更能见微知著,从微表情、语气、行为动作等读懂学生,走进学生内心,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班主任有效沟通的艺术和技巧,李进成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