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的德育教育

2019-09-10金红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行为品德教育德育

金红

摘要: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地位,幼儿期是人一身中的敏感期,是学做人的基础期。全文写了进行德育教育入手的几个方面及针对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的展开。

关键词:德育;行为;品德教育

现在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礼”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作为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幼儿期在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特点,贴近幼儿实际,贴近社会实际,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德育工作中大胆尝试,探索适合孩子实际的方式方法。俗话说:“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所以注重幼儿习惯的养成,从小让幼儿树立良好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它是开展其他一切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而尊重实际,因人施教,却是实施幼儿德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一、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我国墨子曾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许多国内外的研究也显示,智力发展好,聪明的人并不一定成功,而成功的人并不是都很聪明,但是他们却拥有许多优良的品质和性格。如:坚强的意志力、自我控制能力、坚忍不拔、诚实守信的品质,乐观开朗的性格等等。正是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促使他们走向成功。然而这些良好的品质和性格则应从小培养,因为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如果幼儿从小就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能提高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感知、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并能承受一些困难和挫折,提高自身的抗挫能力。作为教师要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所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同样,不良品质的改正,也需要教师因人施教地纠正和引导,加之幼儿年龄、接受能力上的差异,使用的教育方法就更不能千篇一律了。例如在语言活动中教师有德育的渗透意识,那么在关注孩子语言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会注意孩子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如安静倾听的习惯;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等等。而事实上没有这些习惯,那么幼儿的语言水平提高也会大大打折扣。

二、融入日常生活使教育潜移默化

《幼儿园指导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不仅手变巧了,小脑瓜变灵了,每天的劳动习惯也养成了。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有的幼儿有不收拾玩具的坏习惯,如果教师一味批评,效果不会很好。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适时地进行随机教育。发现幼儿穿戴特别整齐、漂亮,教师用称赞的语气表扬小朋友们:“咦,你今天特别漂亮,对不对”?幼儿肯定会高兴地回答说:“对”,教师可趁热打铁说:“你自己漂亮还不是最美,你的房子也要跟你一样漂亮才行,你看,你现在的玩具把屋子搞得乱七八糟,你说怎么办好呢?”这时幼儿肯定会自觉收拾,教师要加以及时奖励,并在同伴面前表扬幼儿,变批评为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也会逐渐改正。又如,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禮貌的话语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因为是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教育影响幼儿的范例、榜样也是一种良好的方法。幼儿的可塑性极强,通常被人们形容成一张"白纸"。在这方面老师和周围的人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幼儿期社会性学习的特点是"模仿学习",无需别人来教,只要身边有这样的人、事,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孩子们自然就会习得。又如我每次带孩子外出,通过自己爱护花草,爱护公物,不乱扔果皮,给幼儿起到一个良好的模范作用;再如通过讲《英雄王二小》《闪闪的红星》等故事,去感化幼儿,促使他们从小就敬英雄、学英雄、做小英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三、品德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品德教育的培养应从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入手幼儿的社会化主要是学习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生活中有正直善良、有欺诈虚伪、有真善美、有假丑恶,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事物,孩子的一切犹如一张纯洁无暇的玉,需要教育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例,不失时机且有目的的对儿童进行教育。而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在解决问题或纠纷的过程中,揭示正确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孩子”,“孩子”要尊重长辈,“奶奶”累了,帮“奶奶”捶捶背,“奶奶”病了送她去医院,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游戏让幼儿懂得了尊老爱幼。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四、德育教育融入家庭让家长共同参与

幼儿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所以要培养幼儿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师针对孩子在园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定期交流,通过个别交流、家访、向家长推荐一些教育幼儿的文章等多种形式,了解家长的育儿方法,改变一些家长的教育思想。比如:教师在学校比较重视幼儿的德育教育,教师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在学校里一旦说脏话、欺负别的小朋友、践踏草坪,就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可是幼儿回到家里家长却忽略了德育的培养,当该幼儿在家里骂脏话、乱踏草坪时,家长不注意对幼儿进行批评、教育,这样教师的教育就起不到根本的作用。教师对此就要积极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告诉家长不可以睁只眼闭一只眼,要让家长体会到幼儿德育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我们利用家园联系手册、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等活动与家长进行较深入的交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制定较详细的教育计划,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我们还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从而使幼儿园德育工作产生实效。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总之,德育教育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儿童。

猜你喜欢

行为品德教育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新加坡小学品德教育目标刍议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