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破解难题”化作学校向上生长的动力

2019-09-10文堂彬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薄弱学校生长

【摘 要】薄弱学校,薄在硬件,弱在师资。作为薄弱学校的竹友中学以问题为导向,把“破解难题”化作学校向上生长的动力,循着改善环境重塑学校品位、恢复寄宿确保持续发展、深耕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推动课建促进师生成长的突围路径,成功走出了办学困境。其“脱薄攻坚”之路,是为一例。

【关键词】薄弱学校;破解难题;生长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36-0123-02

新都区竹友中学地处新都区中部,是一所300多学生的小规模学校。受周边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师生流失比较严重,学校软硬件条件相对落后。多年来一直被看作区内“薄弱学校”。这样一所薄弱学校该如何“向上生长”,几年来学校采取“问题导向策略”,从易而难,由浅入深,捕捉关键问题,聚力攻坚,逐个击破,不断为学校向上生长增添动力,一步步将学校带入办学新境界。本文试图以这所学校的“脱薄攻坚”之路为例,愿为同类学校提供点滴参考借鉴。

一、以环境改善重塑学校品位

2015年初笔者到竹友中学赴任,眼见的景象是,混凝土路面、内坝坑洼不平,校门、内景陈旧破败,宣传栏、标志贴杂乱无序,教室内外水泥地面疤块累累。但校园环境作为一所学校的隐性课堂,它在学校教育当中的作用却是不言而喻的。于是如何改善校园环境、提升形象品位,成为笔者初任校长时必须破解的第一道难题。

环境改善,似乎只要有钱就行,但学校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凝固的景观同时具有文化的意义。恰好上级主管部门当时正鼓励各校积极申报文化建设项目,学校积极报名,成为区内较早进行这项建设的学校。

现在的问题就变成:学校的文化建设做什么?怎么做?与设计师一次次讨论后,学校逐渐意识到“办学理念”在其中的极端重要性——它是“学校之魂”。只有当它贯注于学校的一砖一瓦,师生的一言一行,学校精气神才会丰盈。为此,学校重温办学历程,深挖竹友本土文化,又经多次思想碰撞,竹友中学“成”字办学理念终于赫然而出。以此为核心,衍生提炼出校训、教育主题、办学目标、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理念等,初步构建起具有校本风格的“人”字型核心理念体系(如图1)。

找到了学校之魂,“塑形”亦“赋神”,学校环境建设变得“底气十足”。经过几年建设,如今的竹中已焕然一新,大门立柱对联高挂(虚竹百尺高风亮节报恩知垂首,益友一堂览今博古有志可凌云),内嵌“竹友”二字;门旁的“劝学屏”上,“竹友正源”浮雕古朴厚重,花墙悬“成”字(办学理念)劝谕诸生。进门花台立卷轴一幅,上书“以竹为友,立己达人”八字训词。平整的校内道路旁边,依次分布“校史栏”“荣誉榜”“益友亭”“修竹廊”“豆砚池”等文化景观。教室里一人一格的搁物柜让学生桌面更加清爽;校园里标识统一、整洁美观。学校内外渐渐流淌出清新淡雅的文化气息。在改善硬件环境的同时,融入鲜明文化印记,学校形象得以改变,品位得以重塑。

二、以寄宿恢复确保持续发展

在校园环境建设走上正轨,退居次要矛盾之后,因生源不足导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升格为学校面临的主要课题。利用学校环境改善的良好时机,恢复寄宿制倒逼治理水平提升,从而吸引学生回流,成为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凡事开头难。除需大额投入要向上争取外,做通群众工作、排出上课老师成最大难题。本着先“服人”再“找人”的思路,学校分段有序推动。2017年3月走访兄弟学校,多方了解住读管理细节,形成本校住读办法。4月三次进行主题动员,阐明学校立场、目的和操作模式,进行若干次私下交流,听取老师意见建议,到月底全校上下终于达成共识。5月进入“找人”环节,先是耐心沟通,定下住读班主任,再动员科任老师,一个骨头一个骨头硬啃下来,事情变得逐渐容易起来。到2017年9月停办近十年的竹友中学住读部重新恢复,学校管理机制得到优化,与之相应的,当年招生情况好如预期,外部评价更趋正面,学校办学逐步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轨道。

“天下事有難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两道难题的破解,给学校巨大鼓舞。有些事,看起来很难很难,但只要下定决心,并持续加力,那么朝着问题解决的有利因素就会不断集聚,事情自然越来越顺,最终实现突破。

三、以课堂深耕提升教学质量

2019年7月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出台,“意见”特别强调要“强化课堂主阵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宏观的视野,聚集微观课堂,这还是第一次,可见“课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作为长期坚持一线教学,长期深入课堂观议课的学校管理者,对课堂 “少、慢、费、差”的老问题,笔者“知之深、恨之切”。

那么,学校是如何推动课堂改革的呢?利用每周例会,经常探讨课堂问题,和老师们谈对策、支招数;利用暑期培训,开展课改专题讲座;2017年始,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教育教学研讨会”,表彰课改好老师,梳理课改好经验;学校为老师推荐好老师、好读物,开展教师共读活动;学校每年派三分之一老师外出培训等等,聚焦“课堂改革”,发现并积聚课改积极因素,学校渐渐营造出了“课改舆论场”。

有感于许多“课改”“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教训,学校没有热衷于推广所谓的“课堂模式”,而改用“推课题,促改变”的方式小步带动。学校每期主推一项实践课题,包括小组合作、阅读先行、细节改变、作业新评等,帮老师们拓展思路,增添打法,并且一期一小结,一年一总结,几个学期下来,课堂有了喜人变化,课改坚冰渐渐融动。

结合教师人数较少的情况,学校化劣势为优势,扎实开展“一人一课,一课一研”常态教研。公开课校长带头,行政跟进,全员参与;观议课,要求优点问题七三开,人人都谈;要求拿放大镜来找优点,多多益善;用对话方式说问题,如切如磋;用发展眼光看“差课”,就课论课。实践证明,这种借鉴于佐藤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做法,由于扎根本校课堂,在密集的信息轰炸下,新思想新做法很快脱颖而出,激励鞭策效应容易形成,在短时间内,较大程度改变了学校的课堂面貌,实用又有效,值得继续坚持。

课堂改则质量升。几年来各期学业水平检测,一年一台阶稳步向前;中考各项指标,均摆脱“后进”,进入全区中上游水平,体育、英语等学科,还跻身全区前列,基本形成了“低入优出”的良好局面。

四、以课程建设促进师生成长

伴随课改坚冰的融动,一个更深层次的突出问题渐渐浮出水面——课程建设。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但竹友中学课程建设的现状是什么呢?一是课程意识普遍不强。从“教什么”到“怎么教”,再到“为什么要这样教?这样教对促进学生发展意义何在?”更多老师仅停留在前两个“技术层面”,对于教学的价值问题,则很少关注,这种认识上的短视,必会导致行为上的盲动。二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程度低。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再到“用教材教课程”,通过内化重整,让国家课程落地,这个校本化过程,學校目前做得还不够。三是课程单一单向情况突出。学生学校生活单一枯燥,美育、劳育明显薄弱;课程开发较少顾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基于以上认识,2019年春学校着手推动“课程建设”这一基础工程。从认识“课程”,认识本校课程现状入手,强化“课程意识”,又开展“我的新课程”专题研讨,通过“头脑风暴”,厘清“课程建设”内涵。经过“自上而下”的开启,“同伴互助”的碰撞,“课程建设”逐步深入人心,“课程建设”思路逐渐明朗,给下一步推进此项工程吃下定心丸。

2019秋,学校提出了“以课题促进课程落地,以选课丰富课程内容”的课程建设基本打法。为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推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落地,精挑几个课题驱动教师选择性研究,如基于“原有概念”下的新知教学,意义化教学,用“思维导图”指导高效学习,元认知技能培养等等,营造“以科学规律指引深度教学,用科学方法指导有效学习”的良好氛围。为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动员师生外借资源,终于促成了十一个选修课程的开设,包括英语角、影视欣赏、棋类文化、手工创作、球类活动、双截棍、咏春拳、乐器训练等,尽管课程还显粗糙单薄,但这一步将影响长远。学校课程的梁柱一经搭起,标志着学校在“脱薄攻坚”路上再次走出坚实一步,意义重大。

几年学校治理,面对的当然远不止这几个问题,但竹友中学抓住关键难题,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牛鼻子”;而每一次难题的破解,都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向上生长的动力,学校就这样一步步站上新台阶。薄弱学校,若能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困难不退却;坚持“群众路线”,依靠职工不独行;坚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冒进,用科学的方法加上扎实的努力,就一定能走出困境而得到新生,开创办学新境界。

【作者简介】

文堂彬(1973~),男,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镇竹友初级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新都区学科带头人,新都区特级校长。研究方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薄弱学校生长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农村薄弱学校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
《生长在春天》
薄弱学校高中英语课堂 沉默现象的研究及对策
基于薄弱校学生的高考化学微专题复习模式构建
种苹果
骨骼是如何生长的
廉租户一跪,民生长叹息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