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健全的股市应有正常的做空机制

2019-09-10润东

产权导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研报券商股市

润东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3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就“如何看待券商对个股的看空报告”的问题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此前3月8日,受到两份券商研报的影响,中国人保、中信建投开盘双双大单封死跌停,上证综指收盘大跌4.4%,失守3000点,创下2018年10月12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在A股的历史上,内资券商发布看空的研究报告十分罕见。一时间舆论哗然。

但一个健全的股市不能没有正常的做空机制,原因很简单。做空机制能较好地防止股价疯涨或被恶意操纵,还可以有效化解新股发行价過高等问题。做空机制可以实现价格发现、管理风险、改善资源配置等功能。而看空报告的缺失会让市场失去重要的平衡力量,增加了市场风险的积聚。

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毕竟涨得太急太快太多,调整只是时间与幅度问题,“调整只会迟到,不会缺席”,看空报告其实是打心理预防针,对市场起安抚作用。前段时间,A股市场像疯牛一样暴涨,创业板指于2月1日至3月12日,涨幅接近45%。在这种情势下,来自券商的两份看空研报其实是给“烧得有点灼人”的股市当头棒喝,泼点冷水,使其清醒清醒。

在海外资本市场,做空是司空见惯的事。从海外机构尤其是美国研究机构来看,看空报告属于常态,这与海外完善的卖空机制有关。

值得关注的是,一个资本市场是否具有做空机制,与这个市场是否会被做空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在只有通过单边上涨才能盈利的市场中,做空者为了降低介入成本而对股市、个股进行做空,能够在后期用相同的资金获得更多的股本筹码。

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资本市场更看重预期,而预期是可以引导的,既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在做多或做空中引导预期,而做多并非就是循规蹈矩,做空也不是大逆不道。

重要的是要区别做空与恶意做空。做空是被动行为,即投资者认为投资标的有下跌的可能,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通过做空获利;恶意做空是主动行为,即投资者看准某只股票漏洞后疯狂打压其股价,无视市场正常波动而通过人为手段获利。做空是基于个股的发展趋势,提醒投资者“小心火烛”;恶意做空则是无中生有地往个股身上泼脏水,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沽空机构的恶意做空对象往往不是随意寻找的。浑水公司等做空机构虽然名声不怎么好,但被浑水公司做空而猎杀的上市公司大多有硬伤。这是两回事。

在中国,虽然也有一些做空机制,比如融券、股指期货等,但整体上做空手段还不多,限制了看空报告的应用价值。无论对上市公司、卖方还是买方,“做多”仍是获利的主要方式。因此,很多券商研报常常用大篇幅阐述看多逻辑,“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股价的山顶上歌唱不落的红太阳,而对可能的风险点却吱吱唔唔,一略而过,没有详细展开。

从国内券商目前的生态来看,券商与上市公司是利益共同体,券商研究所的收入主要来自买方机构的佣金。一旦出具看空报告,可能会导致卖方研究机构与买方上市公司的关系生变,进而导致券商的一些其他业务无法开展。

更重要的是,A股市场跟风严重,“羊群效应”明显,投资者缺乏长期投资理念,惯于短线突击,一见做空就赶紧卖卖卖,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搅得周天寒彻。3月8日,A股暴跌,就是这样形成的。

其实那两份看空研报背后真的没有“事儿”、没有“背景”,也没有“指导”,如果硬要说有“事儿”、有“背景”、有“指导”,那就是股市疯涨引起的“事儿”,是暴涨必有暴跌的规律性“背景”,是价值投资理念的“指导”。以“研究创造价值”引导资本市场理性投资,应是这两份看空研报的初衷。

平心而论,A股距离完善的做空机制任重道远,客观公正的看空报告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未来会越来越多,但成为常态还需要一定时间。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分析师考核评价体系,合理引导证券分析师行为,推动分析师主动承担起增加有效信息供给、引导理性投资行为、提升证券市场效率的使命,特别是要注重职业道德,要有人格风采。市场也要有包容性,特别是上市公司,有时券商对其看空,其实是一种呵护。

猜你喜欢

研报券商股市
券商最新研报荐股一览
券商最新研报荐股一览
券商最新研报荐股一览
券商最新研报荐股一览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新净值排名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新净值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