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脉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及对策

2019-09-10曹少金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9年52期
关键词:老麻雀新课标评价

曹少金

随着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已经认识到:课堂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不仅影响到对教师评价的公正性,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最及时,最灵活,最具感染力的评价将成为学生进步的推动力,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非常重视课堂评价。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各种评价方式应运而生,正面、互动的评价也为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唤发了课堂新活力。同时,灵动而及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自信心。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一些老师却把握不准课堂评价的正确方向,使课堂教学评价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失。有一些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是比较普遍而无效的。

一、评价内容只定位于表面而失于虚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在上《麻雀》一课时,老师问:“你喜欢老麻雀吗?为什么”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说:“我喜欢老麻雀,它面对庞大的猎狗表现出的无畏精神打动了我,还有那种伟大的母爱。”老师听了惊喜地说:“你真聪明!”

一位老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自主评价狐狸和乌鸦。大家都认为狐狸是很狡猾的动物。可是一个学生竟然出乎意料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心,它想尽办法一次次地骗乌鸦的肉,失败了也不气馁,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老师听了居然说:“你的发言真精彩。”

相信这样的教学案例大家并不陌生,课堂评价的激励性功能被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激励性评价能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并且也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但是从上面两个教学片断,我们细想一下,老师的评价准确吗?有针对性吗?能产生实际的效果吗?喜欢老麻雀的同学是那个学生的聪明之处吗?能够标新立异,不管其价值取向如何的发言就是精彩的吗?不加辨析的盲目评价是对学生错误思维的一种肯定,这样老师的主导作用不但发挥不出来了,而且还会误导学生。

对策:评价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与指引性。

教师的课堂评价必须要具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发言给出相对应的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技能,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第一个案例的老师听了学生的发言,可以肯定学生的发言并指出学生的聪明之处:“你不但说出了喜欢老麻雀的原因,而且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回答完整有条理,你真行!”在评价的时候不但肯定学生的答案,而且赞扬了学生说话有条理,说出自己的理由。在老师的评价中,学生懂得了说话不但要说完整,而且还要有理有据,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有感而发,从而掌握了一定的说话技巧。

教师的课堂评价还应该具有指引性。教育的评价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使他们在互动的评价中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时,我们应该给学生正确的导航。

如第二个案例的老师听了学生的发言后,可以从学生的发言中找出突破口:“很有恒心,那狐狸很有恒心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很有恒心做坏事,那坏事岂不是越做越多?还要向他学习吗?”简简单单一句话,就为学生指明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评价方式只取悦于学生而毁于随

在新标思潮的冲击下,许多老师都注重了评价方式的变换,使课堂评价形式新鲜而多样,这在某一种程度来说是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习气氛。但是也有一些老师的课堂评价的方式只定位于表面,结果往往收效甚微。如學生回答正确,老师就发号施令“表扬”,于是学生就一起拍掌:啪啪,啪啪啪。一节课上,掌声响起几十次。开始响亮有力,接着逐渐衰弱,最后有气无力。受表扬的学生开始很兴奋,接着习以为常,最后并不稀罕,这种滥表扬的方式是机械而无效的。我曾听过一次一年级的公开课上,为了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老师从课始到课终一路表扬。无论是读对一个拼音,还是会写一个生字、答对一道题,老师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棒!你真棒!”随即,学生便整齐地高呼:“你真棒!”渐渐地,起初热烈掌声慢慢变得稀稀拉拉。这种形式单一、程式化的表扬,很难包含各种复杂的感情因素,激励因素,评价因素等,因而意义不大,甚至起反作用,有一些教育专家称这种评价为课堂上正确的废话。但可惜的是,诸如此类的课堂现象在低年级并不鲜见。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许多老师接受了学生是夸出来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些教育观点,哪怕是一丁点的事也为学生叫好,一味地夸学生。当然,当学生的精彩表现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表扬后,对他们的成长确实有帮助,即使是一些双差生,也可能因为老师某一次赞赏的目光,某一次激励的语言而变得鲜活起来,成为他们转折的里程碑,赏识教育确实能够建构起学生通向成功桥梁。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味地让这种只定位于表面的表扬充斥着,学生反而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为这些表扬太廉价了。不是吗?仅仅因为读对一个拼音,会写一个生字,答对一道理,全班同学都为之欢呼鼓掌。唾手可得的的表扬反而让学生偏离了课堂,导致了他们浅尝辄止的坏习惯,形成了他们在学习上随意应对的不良作风。

对策:评价方式必须简洁、高效。

其实评价的方式很多,其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有声的课堂评价和无声的肢体评价,无论运用哪一种评价方式都必须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肢体语言的表扬既不会造成教学语言的锁碎,又不会打断教学思路,而且有利于增进情感交流,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于永正老师的一些做法无疑能给我们一些提示和启发:当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色时,于老师常常是竖竖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头、摸摸孩子的后脑勺,或满意地微笑、认可地点头、激动地握手等。于老师的表扬方式可谓是简单易行、殊途同归,很值得我们借鉴。

三、评价手段只热衷于功利而荒于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小奖牌悄然进入课堂,这些“小东西”色彩艳丽、种类繁多。部分老师如获至宝,一节课上要用上多种类型、大小不一、图案各异的奖牌。课堂上有的几乎给每个组、每个人都发奖牌。有的贴于黑板上,有的贴在学生的手上、脑门上、胸前,有的贴于桌前,还有的贴于组牌上,造成老师滥奖滥贴,走动频繁,而学生眼盯奖牌,忙于计数,和他组、他人作比较。这样既打断教学思路、破坏教学氛围,污染了教室环境,又让人觉得学生们是为了奖励才参与学习的。真是事倍功半,也有悖于语文新课程理念的宗旨。

其实,激励一定在带功利性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通过实验曾得出结论:当一个人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他对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

对策:净化课堂环境,利用学科的优势吸引学生

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本身都是文质兼优的,里面的词句都非常优美,如果老师能挖掘出教材本身的优势,在课堂上多一些感性和理性的思考,给学生及时、准确、积极的评价,就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

在推进新课标的过程中,道路是曲折的,需要我们不停地探索;在我们实施新课标的课堂上,迷茫与失败在所难免,需要我们不断反思,调整前进的方向。但是,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我们终能找到成功的方向。

猜你喜欢

老麻雀新课标评价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诗意建模,表达入格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麻雀》教学设计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好比喻要细品慢嚼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