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水平

2019-09-10黄仕颖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6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策略方法朗读教学

黄仕颖

摘要:语文是中职基础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科,朗读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于培养中职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职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和朗读相结合,做到“知”与“行”合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教学;教学现状;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6-0089-02

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校大部分不重视语文的朗读教学,加上中职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经常存在文字发音不准,错别字连篇,学习缺乏兴趣,信心不足,课堂死气沉沉等问题,要让中职生爱上语文的朗读更是难上加难,因而在语文的朗读教学中只有做到“知其所以”,方能“行之有效”。

1 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大都有一个特点,对朗读缺乏兴趣,对朗读有强烈的抵触心理,积极性差。老师在课堂上布置朗读任务时,大部分学生无法准确流畅,发音精准地朗读出课文,在情感方面更是平白如水,没有任何抑扬顿挫的和谐。或是只有寥寥几个学生在用心读,其他学生张张口默读。学生不敢读,不会读,不愿读,成为横亘在语文朗读教学面前的三座大山。究其原因,一是中职学校出于就业竞争需要,普遍重视专业课,在课时安排上占比大,基础文化课有时只上一学期,更不要谈重视了;二是朗读向来不是考试的内容,中职生只注重看,轻视读对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三是缺乏正确的朗读指导,学生朗读能力欠缺,缺乏全面训练,在应试类的培训中,教师最容易忽视对学生朗读能力进行系统地训练和培养,故学生常出现发音生硬、语调平直、腔调刻板、气息不稳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教会学生调整气息,准确找到音位和共鸣位置,也没有指导学生根据朗读文本的体裁、内容、基调来变换语调、声调、情绪[1]。有些老师本身朗读功底欠佳,甚至对朗读无要求,认为朗读是小事,对提高语文能力没有作用,这样自然难以影响和教好学生,学生也难以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

对于这种现状,中职语文教师必须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让学生喜欢上朗读,愿意读,读出水平,读出兴趣,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培养中职生的朗读素养。

2 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作用

叶圣陶说过“朗读就是心、眼、耳、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需要朗读者调整情感、认准字词,发音清晰、标准,读出味道,读出感情,在抑扬顿挫的语音和节奏间感受文字的魅力。一个朗读能力好的人,必定也是语文学习能力不错的人,有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朗读是課文情感表达的出口,通过朗读,了解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隔空对话,情感交流,引发共鸣,丰富一个人的情感情操,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其次, 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书读百变,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读书方法都在告诉我们朗读对一个人语感形成的重要性,文字经过反复的诵读,能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提笔写作时,好词好句往往信手拈来,表情达意时,甚至能达到与名篇作者相似的语言结构和用词造句,这都是长期朗读所带来的语感素养。再次,朗读能提高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学生在平时的交际沟通中往往不善表达,脑中词汇量太少,长期默不开口,自然讲出来的话干瘪瘪。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名篇,可以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字的记忆,积累词汇,胸中有谱,自然妙语连珠。

3 语文朗读教学总体设计

(1)21天朗读习惯养成计划。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朗读训练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生要养成朗读的习惯,必须有一个计划集中训练,中职教师可把朗读习惯的养成设计成“21天朗读行动计划”,用三个星期的时间布置朗读任务,从字、词、句、篇等通过不同形式加以训练,学生在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的情况下,朗读的意识更容易入脑入心,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2)“十二步”朗读渐进教学法。根据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教师在指导课堂朗读时切莫随意而为,朗读教学有个步骤,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对文本中重点词语发音、断句、声调、情感及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环节和流程,达到教学目标。按照“导入——学生初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标注字音、逐句模仿、体会——学生自读、录音、比对——学生熟读、把握情感、停顿、节奏、基调——小组协作互相听读——教师指导——学生切磋、品评——学生展示——教师点评——教师小结”十二个步骤渐次进行,经过这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仅对朗读文本的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而且对字词、语感、语速的把握都有渐进提高。

4 朗读教学行之有效的策略

朗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情感加工和创作的过程,朗读有技巧可寻,有方法可练,需要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来加以指导。

(1)教师范读的运用。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老师的朗读能力深深影响着学生的朗读水平,那些在朗读比赛中屡获佳绩的学生,背后必定有一个朗读水平很高的老师加以指导。作为语文老师要不断地强化自身的朗诵能力,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老师一定要会读,还要读得准确、自然、生动,读得抑扬顿挫,读得让学生想要模仿一把,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

(2)朗读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信息化时代,我们随处可以听到优秀的朗读作品,可以指导学生订阅微信公众号等美文朗读平台,如“十点读书”、“摆渡人”等,让学生在美文朗读的熏陶中找到朗读的兴趣。教师也可利用“小打卡”、“UMU互动平台”等APP指导学生完成线上朗读任务,提高教学训练的效率。

(3)把握朗读的共性和个性。按朗读文本的情感基调分类集中指导,为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可集中选取有共性的朗读材料,如感情基调激昂豪放的作品——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李白的《将进酒》、岳飞的《满江红》等等;又如感情基调低沉婉约的作品——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晏殊的《浣溪沙》、秦观的《鹊桥仙》等等。通过一段时间反复强化训练,学生容易把握类似感情基调的朗读作品,形成思维习惯。在进行朗读指导时,还可以根据不同文学体裁找到各自共性的朗读方法,如记叙文注重一个“情”字,朗读时感情就要丰富些;说明文注重一个“知”字,朗读时宜平实些等。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听到的读书声往往是声音洪亮、整齐划一的齐读,整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语气、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腔调。每位学生的信息接受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思想空间,这种“滥于齐读,不加指导的齐读形式”应引起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警惕[2]。诚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反应出来的思想情感感悟不同,对其把握的朗读基调也有所不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不同的学生读同样的文章、句子有不同的表现,指导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大声朗读,尽量读出自己的风格,避免受别人的声音影响。

(4)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朗读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朗读是个细节活,一篇文章、一首诗歌的朗读,细到音位、发音、声调、节奏、语调、停顿等,教师都加强细致指导,精益求精,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才能有所提高。教师要灵活运用朗读的方式,通过单读、齐读、唱读、小组读、全班读、朗读比赛等方式,让朗读能力出色的同学能脱颖而出,培养朗读苗子,让学生主动表现,乐于表现。其次,要细化评价,通过生评、小组评、师评等方式,让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朗读水平差距和优缺点。朗读教学需要教师及时、准确把握课堂信息和学生状态,并呈现、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不时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和规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可经常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诸如“你读得真好”,“你读得有进步,比上次好多了”,学生在不断的肯定声中才会更愿意尝试。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只有对文本反复诵读,才能让文字活起来,动起来,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相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朗读的作用和现状,不断提高自身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合理地安排朗读教学,才能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腊梅,任仲田.朗读教学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中的理论探究与实践运用——以中职旅游专业学科教学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6(07):63-65.

[2]屈继南.对中职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思考[J].职业,2010(08):169-170.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策略方法朗读教学
指导学生英语预习摭谈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