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EST分析法的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宏观环境分析

2019-09-10刘晨范水生李艳姣王晓颖

台湾农业探索 2019年6期
关键词:对策

刘晨 范水生 李艳姣 王晓颖

摘 要:【目的/意义】近年来,绿色发展新理念及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安溪县作为全国的产茶大县,在茶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探讨其绿色化转型对策,对解决安溪茶产业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运用PEST分析法对影响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政治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结论】得出结论,安溪县政府应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强化茶产业绿色化转型制度保障;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内驱动力;加强主体建设,提升茶产业绿色化转型实施能力;强化市场导向,夯实绿色茶产品消费的群众基础这四个方面进行安溪茶产业改造提升。

关键词:PEST分析法;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19)06-0034-05

Abstract: 【Objective/Meaning】In recent years,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ew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Anxi County is a major teaproducing county in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tea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untermeasures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were discussed to solve the key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Anxi.【Methods/Procedures】The method of PEST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economic environmental factors,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echn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ea industry in Anxi.【Results/Conclusions】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government of Anxi County should strengthen the system guarantee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ea industry by perfecting the system design, improve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ea industry by accele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capacity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ea industry by strengthening the main construction; tamp the mass base of green tea product consump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market orientation, thus to carry ou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ea industry in Anxi County.

Key words: PEST analysis; tea industry in Anxi; green trans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

作為全国最大的乌龙茶生产区——安溪县,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是全国重点产茶县,拥有丰富的茶树资源和悠久的产茶文化,被誉为“中国茶都”。近年来,安溪县的茶产业在生态建设上做出了许多努力,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建设质量兴茶、绿色兴茶先行区,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学术界对茶产业转型的研究较少,从绿色化转型的视角研究茶产业的相关文献尚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推动安溪茶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本文利用PEST分析法,对影响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宏观环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安溪茶产业进行绿色化转型的环境扫描,了解其所处的境况,以期帮助安溪茶产业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绿色化转型之路。

1 理论方法

PEST分析法是西方管理理论中常被运用于分析影响产业或者企业的各种宏观环境因素的一种基础方法[1],主要是对某行业或企业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技术(Technological)等4类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在养老保险制度[2]、康养产业[3]、文化贸易[4]等方面都运用了PEST方法进行分析。近年来,此方法在农业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沈梦涵等[5]使用PEST分析法研究了德清休闲农业发展战略,郭梦飞等[6]使用PEST分析法研究了中国农业众筹发展,吴妹玲等[7]使用SWOT-PEST模型分析了山东茶产业的发展策略。

在PEST分析法中,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国际关系等;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基础结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储蓄和信贷等;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教育水平、价值及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技术环境主要包括与行业或者企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在本文的宏观环境分析中,政治环境主要是指政府针对茶产业绿色发展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推进措施;经济环境主要是指茶产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包括茶园面积、茶叶总产量和总产值的变化趋势,以及茶农的人均收入情况等;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是从绿色食品茶的生产观念培育及消费观念的转变进行分析;技术环境主要指茶叶的质量安全体系和现代化绿色防控技术发展情况。

2 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PEST分析

2.1 政治环境

茶产业一直是福建省十分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加快转变福建省茶产业的发展方式,顺利推进绿色发展战略,从而实现“质量兴茶,品牌强茶”的发展目标,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福建省政府办公厅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茶产业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并先后出台了《關于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六条措施》《关于推进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八条措施的通知》(简称“茶八条”)等相关文件,全面推进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工作,为福建省茶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随着“茶八条”相关措施的推进,福建省的茶产业产值将超过千亿元的目标。安溪是产茶大县,茶叶与千家万户的茶农生计密切相关。安溪县政府深入贯彻“茶八条”所提出的“质量兴茶、品牌强茶”的有关要求,并根据每一条措施落实具体责任单位,让措施的实施更加有力、明确。安溪县通过采石全行业清退、退茶还耕还林、茶山生态修复、生态茶园建设等一系列行动,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通过全面优化投资环境及服务创新模式,提高服务水平,支持企业永续发展,为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8]。

但是,安溪县在茶产业的政策环境营造方面依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尽管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相关政策文件,但现仍没有出现关于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相关专项规划,缺乏茶产业绿色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其次,对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支持体系和保障建设还不够完善,对涉茶企业的绿色化发展缺乏足够的支持。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绿色技术推广和生态农业补贴的政策体系等地方政府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缺乏,造成了涉茶企业实施绿色化转型的积极性不高。

2.2 经济环境

安溪县作为福建省的人口第一大县,总人口有120多万,安溪人从事与茶相关的工作占总人口数的80%。可见茶产业是安溪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安溪县已经有1000多年的产茶历史,涉茶总产值每年也在不断增加。安溪县政府早在2015年就已经把“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运用到当地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去,坚定号召和指引当地人共同致力于茶产业的绿色发展,不要因为经济效益片面地追求茶叶产量和盲目的扩大茶园面积,应根据实际情况控制茶山的规模,发展建设生态茶园,从而提高茶叶的品质,推动茶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在短时间内,安溪县的茶园面积在县政府的科学指引下,稳定在60万hm2左右,其中生态茶园的面积从2011年的667 hm2增加到了2016年的867 hm2,茶叶产量稳定在了6万t左右(表1)。茶产业的总体发展随着涉茶总产值的递增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截至2016年底涉茶总产值达148亿元,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多年来,凭借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安溪县成功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跻身全国百强县。

事实上,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茶产业由传统茶业向现代绿色茶业转型升级方面,安溪县一直把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研发、采植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茶文化传播载体——茶庄园作为重点打造对象。根据有关数据统计,经过多年时间培育,安溪县已初步建成中闽魏氏、华祥苑、八马等10多家有规模、有档次的茶庄园,庄园化管控的茶园面积达28万hm2,占该县茶园面积的47%。各个茶庄园在满足茶叶生产加工的基础要素外,还纷纷在“吃、住、行、游、购、娱”6个方面根据游客的需要进行丰富和完善,将茶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延伸,直接带动了包装设计业、物流服务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了旅游业经济的繁荣,形成了茶旅融合的新业态,使安溪茶产业的集群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011-2018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茶产业规模和产业集群不断扩大,茶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茶产业的集群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其中来自茶产业的收入占比达50%以上(表2)。

虽然安溪县茶产业的总产值一直在增加,但仍然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虽然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如,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同质化严重,缺乏联结机制,很难形成系统的产业链条,从而造成经营效率不高,精深加工技术不成熟,市场发展缓慢等。

2.3 社会文化环境

茶叶最初因为其绿色、健康及其药用价值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但是茶叶农药残留和种植环境污染问题是制约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时代的发展要求绿色发展理念必须融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企业在追求“金山银山”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如何才能留住“绿水青山”。安溪茶产业要巩固其重点产茶县的地位,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对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向绿色化转型[9],加快绿色生活文化的形成。

安溪县政府自2006年起,就以茶行业的集体培训为载体,组织开展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主题教育,与茶行业业界人士达成绿色发展的广泛共识;安溪通过举办铁观音大师赛,弘扬匠心精神,引导安溪铁观音的制茶大师和名匠为茶农、企业员工、合作社社员讲授从茶园管理到制茶、评茶等方面的技术内容;深入调研安溪铁观音在全国各地主要茶叶市场的销售情况,组织茶商参加茶事宣传活动,弘扬传统茶文化。通过以点带面,带头示范,有效助力安溪茶业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步成为全民的思想自觉和不懈追求,助推茶产业永续发展。

近几年来茶叶市场的绿色消费意识日益增长。绿色发展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觉醒,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人们不仅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还渴望购买到绿色健康食品,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新潮。虽然安溪县近几年来在茶产业绿色发展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生态绿色茶的生产投入大、成本高、绿色生态茶的产品价格也高;并且还有很多茶农处于家庭式分散经营模式,现代组织化经营的主体比较少,素质也不高,这使散落的茶农很难接受系统化的现代茶业绿色发展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难以掌握到科学、合理的茶叶种植技术,造成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社会文化环境仍然需要进一步培育。

2.4 技术环境

在茶产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安溪县视茶叶质量安全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实施了茶园信息化、数据化监管模式,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扎实推进农业农村部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创建工作,启动实施茶园“去化学农药化”工程;率先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信息素有色粘虫板等农业管理新技术,全面提升茶园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在保护茶园小生态的同时,安溪还注重保护好茶园外的大生态,为茶叶的生长、种植、制作打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茶业產学研协作方面,安溪县政府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推进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快建设安溪茶产业云平台、安溪铁观音数字地标监管平台等“智慧茶园”项目。通过这几年来的努力,安溪从“县域大生态-茶山绿化-茶园小气候-绿色生产技术推广”4个层面立体推进,建成高标准生态茶园35万hm2。

安溪县政府在技术环境方面,全力支持茶产业进行绿色化转型,但是现阶段大部分技术推广都是由政府推动的,社会和第三方给予的支持仍然不够,茶叶绿色生产投资需求不足,资金的缺乏及人才机制的不健全都使得茶产业绿色生产技术的实践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

3 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发展对策

通过PEST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宏观环境较为良好。安溪茶产业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发展稳定,优越的茶叶生产要素资源、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断进步的生产技术造就了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光明前景。但是,仍然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改善,本文通过PEST分析了影响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4个环境因素,并基于此为其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制度设计,强化茶产业绿色化转型制度保障

政府部门在引导茶产业发展、提高茶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维护茶农的收益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补贴和生态补偿制度在安溪茶产业进行绿色化转型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指向性作用[10]。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明确农业补贴及生态补偿制度的目标主体、对象和标准、范围等;其次,以绿色生态为主要的导向,建立茶产业方面的专项发展规划及专项补偿法规,加强相关机构对生态补贴及生态补偿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最后,根据绿色化的转型的实际需要,建立安溪茶产业生态补偿长效发展机制,拓宽农业补贴和补偿的资金来源,从制度层面推动茶产业进行绿色化转型发展。

3.2 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茶产业绿色化转型内驱动力

技术是推进茶产业进行绿色化转型的内生动力,根据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技术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技术创新战略,分阶段统筹推进技术创新,发挥技术创新和服务对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驱动作用。首先,应对茶叶生产技术进行分类,确定茶叶绿色生产技术的范畴,提高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投入与支持;其次,建立茶产业绿色生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绿色生产技术与需求之间的对接,及时发现问题,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有效落地;最后,加强安溪茶产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茶产业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才,要求不仅应具有创新精神,还应具备绿色意识和良好的实践水平。

3.3 加强主体建设,提升茶产业绿色化转型实施能力

新型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也是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主体力量,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对于茶产业的绿色发展是重要的支撑。首先,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育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叶生产者,能够为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提供人才方面的保障。其次,加强农业合作组织与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和茶叶种植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单个茶农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茶农获取社会服务的成本,提高茶农的收入水平。通过联合区域内的茶叶生产者,一方面对茶农生产行为进行约束,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茶农绿色生产意识的形成,提高绿色生产能力。最后,建立多元主体协作机制,加强主体之间的组织管理和监督体系,完善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联结机制和协作关系,以增强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综合实力。

3.4 强化市场导向,夯实绿色茶产品消费的群众基础

市场需求是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重要导向。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通过传播媒体的力量开展绿色消费理念、绿色生活方式等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对于生态保护及绿色消费的意识,提高对绿色茶产品和茶产业生态环境的消费需求。其次,应加快建设规范化的绿色茶产品市场,以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涉茶企业和茶农的收益。安溪县政府要加强绿色茶产品质量认证,可以通过建立绿色茶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绿色茶产品的准入门槛、从源头端严格把控进入市场流通的茶产品,以及禁止假冒伪劣的产品进入茶叶市场流通领域等手段加强茶叶市场的流通规范[11]。最后,要加强绿色茶产品的品牌塑造与建设,破解由于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不够而导致绿色茶产品消费需求不足的困境。

参考文献:

[1]CHRISTIAN T A.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prioritizing roadprojects for implementation using AHP[J]. Journal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2015(2):128-143.

[2]成志刚,公衍勇. 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基于PEST模型的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9(2):5-9.

[3]白忠良,杨静,梅光亮,等. 我国健康老龄化事业的PEST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5(3):161-162,181.

[4]张皞. 基于PEST框架的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研究[J]. 亚太经济,2011(1):69-73.

[5]沈梦涵,张建国. 基于PEST模型的德清休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0):99-106.

[6]郭梦飞,赵敏. 基于PEST分析的中国农业众筹发展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8):4882-4885,4889.

[7]吴妹玲,赵立平. 基于SWOT-PEST分析的山东茶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 福建茶叶,2018,40(4):58.

[8]翁伯琦. 茶产业要向高效优质与绿色转型发展[N]. 福建日报,2018-02-03(3).

[9]靳春辉,姜书凝,黄一鸣. 浅析安溪县生态茶产业建设的意义[J]. 山西农经,2019(4):80.

[10]石丹妮. 安溪生态县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泉州:华侨大学,2018.

[11]廖颖川,张巧珍. 安溪县茶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市场创新研究[J]. 市场研究,2016(11):45-47.

猜你喜欢

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中小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改造对策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