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往而鉴今,扬我传统文化刍议

2019-09-10郭隽甫

高考·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先王古语读经

郭隽甫

华夏传统文化,乃古往之至理,国之大道,中华民族之根、之魂、之命脉。纵观浩瀚历史,无论顺境逆境,其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进不已之强大精神支撑和内在发展动力,历久而弥新。恰若“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极言其精进之切。然,今,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新一代青年人,不由自问,吾等何以不忘初心?何以知往鉴今?何以助力华夏传统文化之现代性转化?谨以现实关怀为首要切入点作些微刍议,且思且行。

幼时读经,好以诵称,窃以为卓尔不群,独树一帜;而后又被教以文字、音韵、训诂之类云云,外似满腹经纶,锦心绣口,内则浮光掠影,不甚了了,加之同侪人才云集,已然无秀出班列之势,是故大有茫然若失、举足无措之感。不禁自问:读经何益?何以知往鉴今?数日思之,念之。良久,倏然释卷,意以为择善而从、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也,既不忘本根、辩证取舍,审慎鉴别,守住中华文化本源与优秀基因;又着力于赋予新时代崭新内涵,并加以充分弘扬。当今,习总书记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提至前所未有之高度,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本遵循与价值引领。此一呼而国人齐应并力行之。

古语有云:“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诚然,古今殊然,而同归矣。于此,我们无需以“存在即合理”之要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性一概而论,亦无需以对“大本大源”的过度解释来包裹那空洞的文化自得。吾等深知,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华夏大地,其本就是一团团极具生命力的活物的聚合——它们有呼吸、有灵气,在万古千秋的历史长河中摸爬滚打、日日精进;于错综复杂的事态情形里化繁为简、指导实践;在圣贤君子的彼此传递下熠熠生辉、历久弥新。中华传统文化乃依托于古情古景,是极符合彼时社会之需的。而我们勿以其曾普照万世而欣然照搬,那无异于刻舟求剑,亦难避胶柱鼓瑟之嫌,又如古语在诸处已然无法恰切表达当世之势一样。我们不能照搬古法,却可取法古法之依并不断反省和革新,亦即由现代化背景下的人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依据当世之需,自由地進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且未来多少种可能性之间替换的留存,恰为衡量其价值之所在也。

何以知往而鉴今?我们总是期待一个确定性的答案。而事实上,我们很难想象如何在主观意念上将其草草定性,抑或是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将其便捷地进行现代性转化。尽管我们深知,此乃华夏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期。于此,无疑,我们只知道——其一,知往而鉴今,需“如保赤子”。其不仅是一种理想,更需一颗赤心。从“仁民爱物”到“民胞物与”,虽时隔千载,吾等仍心向往之。其二,知往而鉴今,需因势利导。其不是一池静碧,而恰依托于一团团焰火般跳跃的文化活物,在时间洪流中进行一个节点向另一节点的动态转化,并不断反躬自省,绝不拘泥自限。其三,知往而鉴今,需日拱一卒,日日精进。正如胡适之先生曾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窃以为知往而鉴今之大道也。吾等将谨以此为勉,并坚信我巍巍中华之传统文化定会于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炫丽姿彩,助推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先王古语读经
试论荀子的“先王观”
寒号鸟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读经教育:时代背景下的个体选择
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荀子“圣王”的三种解读
知耻自律
泰民众愿行善报答先王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古人说现代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