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模型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9-09-10王明强

高考·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数学模型应用策略

王明强

摘 要:生物课程是中学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就需要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理念,注重数学模型的构建,对学习过程进行梳理,通过相应的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数学模型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及作用价值进行探讨,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数学模型;中学生物教学;应用策略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模型建构活动,在模型建构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交流与学习,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的素养,数学模型主要利用数据进行实际检验,将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在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数学符号以及语言表达的理解,在其基础上解决生物学的现象、本质、量变关系等。

一、数学模型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做好数学模型的准备工作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数学模型的教学方法之前,需要做好数学模型的准备工作,对问题的背景、模型构建目的、模型构建的资料与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在其基础上,进行模型的建构工作[1]。例如,教师在讲解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就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教师在教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3个部分,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改变、形成原因、破坏等三方面,其中教学重点与难点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形成的原因,教师在构建数学模型之前,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才可以将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之间的关系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将其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有效的加强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对自我调节能力的理解。

(二)数学模型的合理构建

构建数学模型实质上就是指学生利用数学的思维,处理当前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数学模型直观性更强,与以往的文字描述相比,可以将知识点更加清晰、明确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有效的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生活是教育的源头祸水,所以在构建数学模型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学生可以对模型中的关系加强了解,充分的发挥数学模型的作用价值[2]。

例如,教师在讲解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时,就可以对数学模型进行构建。将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比喻学生生活中的“赚钱”,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比喻学生生活中的“花钱”,从而建造出一个数学公式,即剩余=收入-支出,通过这一公式,学生就会理解总光合作用与净光合作用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该数学模型也可以快速的进行解题,例如,在初中生物试卷中存在这一考题,原有叶片的重量为m,在经过7个小时的光合作用之后,叶片的重量变为n,经过7小时的呼吸作用之后,叶片的重量变为q,求总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含量,针对这一考题,学生在进行计算总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含量时,就可以列出(n-m)+(m-q)这一公式,最后得出总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为n-q。

(三)数学模型的应用

数学模型的应用就是利用所建构的数学模型,将生物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决,仍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构建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的模型之后,要引导学生回答出当其中一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之后,另一种动物的数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学生在回答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出与本节课相关的在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针对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要恢复生机,需要采取哪些举措,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模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价值

初中生物教学中,合理的应用数学模型具有诸多的优势,具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这主要数学模型构建策略与以往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不同,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模型进行自行构建,在自行构建模型这一过程中,就锻炼了学生的动脑能力[3]。其次,数学建模的教学方式可以将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对数学模型进行构建,学生在经过老师引导启发后,构建模型的这一过程中,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学习方式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從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新的知识体系进行直观、科学的建构,采用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对生物学的核心知识加强了解,而数学模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生动性、直观性,可以将难以理解的文字变得具有规律性,方便学生对新的知识体系进行构建。

结束语:综上所述,数学模型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显著,是我国打造高校课堂的重要途径,因此相关教师应该引起重视,在掌握其作用价值的基础上,从做好数学模型的准备工作、数学模型的合理构建、数学模型的应用三方面,提高数学模型在中学生物教学水平,进而为我国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桂花,徐宏斌.浅谈"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模型建构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8,(10):37-38,13.

[2]朱杰.基于数学模型方法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3]郭荣辉.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建构能力的举措[J].生物学教学,2018,43(5):20-23.

[4]陈小娟.例析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8,(2):66.

猜你喜欢

数学模型应用策略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关于“酒后驾车”的数学模型建构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费马点”数学模型在中考中的应用
水平井钻井技术及其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探析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