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中的“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策略

2019-09-10闫来贵

高考·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思维障碍习题课一题多解

闫来贵

摘 要:伴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从当前物理教学实际看,学生思维活动受限、兴趣不高等问题仍较为突出,特别在习题课练习中表现更加明显。这就要求在习题课教学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如引入“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策略,对帮助提高解题效率、锻炼学生思维可发挥重要作用。本次研究将对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学生物理思维障碍表现进行分析,總结“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策略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最后提出解决教学中学生物理思维障碍问题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习题课;思维障碍;一题多问;一题多解

前言:习题课作为物理习题课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解题能力提高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尽管目前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对学生解题能力提高给予足够重视,但在教学活动中,仍面临学生思维障碍表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无法做到游刃有余,更无从谈及在综合能力上得到强化。因此,本文对“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策略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学生物理思维障碍表现

高中物理知识本身有抽象特点,加之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机械性训练模式,更导致教学思维受限,解题中面临极多困难。从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学生思维障碍表现看,受限体现在思维定势方面,这种思维定势有积极与消极影响,如同类物理问题通过思维定势可直接解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本质不同问题,思维定势可能使学生局限在某一种问题解决方法上。以临界速度分析为例,学生往往将认知停留在以往知识内容上,如物体由绳子拉过最高点时,拉力为0,临界速度√gl,解题过程中,若遇到杆连着物体经过最高点,学生仍会将临界速度定位于此。同时,部分学生会因习题中的隐藏条件产生思维障碍,部分习题表面内容简单,但其中的关键信息较多,很容易被学生忽视,由此产生的思维障碍影响解题。另外,部分学生存在物理抽象能力不足情况,也会产生思维障碍。高中阶段物理知识抽象性较强,学生需做好充分分析,由物理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分析,若不具备这种能力,将难以进行物理模型的构建[1]。

二、“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策略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学生解题中的思维障碍问题,考虑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多种策略,如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策略等,具体实践策略应用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习题课教学中“一题多问”策略应用

关于一题多问策略,引入到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主要强调在给定物理情境后,结合给定的题目,设置多个问题,保证学生通过问题可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知识点,更加理解物理规律、物理知识内容,这样在充分理解物理规律的情况下,在实际解题中更能做到触类旁通。例如,习题为“竖直平面内有xoy直角坐标系,水平方向Ox中,匀强电场为x轴负方向,从坐标原点O,沿y轴正方向,向上将带电荷量2.5×104C(由q表示),质量0.05kg(由m表示)的小球抛出,初速度保持v0,抛出最高点由Q描述,不考虑空气阻力,g取10m/s²。”根据该题设置问题,考虑到全方位对学生知识点强化,问题包括:①小球竖直方向、水平方向分别保持什么运动?②小球合运动是什么运动?③小球抛出后到达最高点的速度?④v0为多少?⑤匀强电场强度为多少?⑥小球经过x轴的速度与位置坐标?小球回到x轴的时间是多少?这一过程中重力做功,电场力做功,合力做功分别是多少?⑦对小球运动轨迹方程计算[2]。同时可以更换不同的条件,但解题思路都差不多。

通过上述问题设置,将许多物理知识内容均融入其中,包括动能定理、轨迹方程、牛顿第二定律、静电场知识、运动合成与分解、受力分析等。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将会对所有物理知识综合运用,掌握物理规律知识,在物理思维上得到锻炼。需注意的是,这种问题设置方式区别于以往的题海模式,从一道习题中便可掌握许多解题技巧,巩固更多物理基础知识,学生的物理思维可得到拓展训练。

(二)习题课教学中“一题多解”策略应用

除一题多问外,一题多解策略也是目前习题课教学中常见的方法,可将其理解为由不同策略、不同方法与视角对同一习题或同类问题解决,可帮助学生在思维灵活性上得到锻炼,发散思维得到培养。例如,平直公路上,一辆小汽车从静止开始以3m/s²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同一时间,小汽车旁一辆的自行车以6m/s的速度经过,问汽车追到自行车前,多长时间距离最远,且最远距离为多少?根据该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解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分析法。教师需引导学生对习题进行分析,由于自行车保持匀速,而汽车速度增大,所以在超出自行车速度情况后,间距将逐渐缩小,距离最大时为速度相等。在追到自行车以前,以t表示距离最大的时刻,有v汽=at=v自,t=v自/a=2s,按照△s=v自t-1/2at²,最终结果为6m。

一次二元函数求极值法。以△s表示追到自行车之前的距离,有△s=v自t-1/2at²。在此基础上借助一元二次函数求极值方法,可获取最大值结果为6m。

第三,图像法。本题也可以通过v-t图像方法求解,以图像形式对汽车与自行车距离变化进行描述,可获取到最后结果。从习题内容看,主要围绕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知识为主,解题过程中虽然可通过该规律进行分析,但学生思维局限在这一方面。所以考虑在解题过程中引入不同方法,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训练,在掌握物理规律方面更能发挥重要作用,且对许多物理知识均能回顾学习[5]。

三、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解决学生思维障碍的相关建议

除上述解题策略应用外,物理习题教学中,也需考虑在其他思维障碍问题上逐步解决。具体教学活动中,首先考虑在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强化,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如在基础知识讲解中,应考虑如何做好知识延伸工作,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对知识内容提出质疑,激发其创造潜能,在帮助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效果理想。其次,应注意精选习题,引导学生对其中的隐含信息挖掘,如一个带电小球在磁场电场重力场中做直线运动,学生在审题时,便能直接想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合力一定为零的知识内容;如果在这三个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一定有重力和电场力相等。再比如在热学题目中,绝热,导热性能,缓慢压缩等,引导学生在读题时标注出来。最后,在解题方法上不断拓宽。对于解题中的方法,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做总结归纳,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完整的解题思维,这样在问题解决中更能做到游刃有余,且思维能力因此得到锻炼[6]。

结论: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保证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实际开展习题教学活动中,应正确认识学生物理思维障碍表现,结合具体问题,引入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策略,保证将这些策略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还需考虑如何解决学生的思维障碍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解决习题能力上得到强化,综合思维得到锻炼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原超.论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有效教学[J].黑河教育,2018(08):40-41.

[2]李俊.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157.

[3]王文昶.推理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实践分析[J].物理通报,2018(05):112-113.

[4]唐博海.高中物理电磁学习题解答困难的解决对策[J].低碳世界,2017(36):373-374.

[5]侯立宾.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28):42-43.

[6]沈尖.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J].亚太教育,2016(13):52.

猜你喜欢

思维障碍习题课一题多解
巧用一题多变提高地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例析初中数学的多解问题
“审题”在应用题教学中的作用
一题多解的教学问题分析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的学习心得
化学学习中的障碍及克服方法
高中物理问题教学中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策略
如何上好化学习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