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生态视角下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研究

2019-09-10薛露蒋闻幸

高考·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高等教育

薛露 蒋闻幸

摘 要:坚持生态教育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在经济与科技的影响下,从事药学行业的高等人才不断增多,为了保证其与行业发展要求相一致,高校应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基于教育生态视角,对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帮助高校优化教学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

关键词:教育生态;高等教育;药学教育

前言: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该视角下对高等药学教育的模式、方式等内容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高校克服同质化发展问题。高校应对我国当今药学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立足于自身优势构建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对药学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药学人才。

一、国际高等药学教育发展现状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药学界普遍承认的高等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药学服务型执业药师为主”。美国早在1992年便成立了“2+4”年制的Pharm. D(Doctor of pharmacy,药学博士)高等药学专业学位,随着药学教育相关体制逐渐完善,美国规定只有取得药学博士学位的学生能够参与美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领域多为服务类,比如社区药房或者医院药房等。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日本现共有28万药剂师(截止2016年),其中约有15万人在社会药具工作,约5.3万人在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私人诊所工作,剩余约7.4万人广泛分布在药物生产企业、医药管理部门等地。美国与日本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药学专业人才,主要原因是其所设置的高等药学课程相对科学,同时培养学生的药学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工作态度与人生价值,令学生在校期间便明确并已经规划好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高等药学课程安排

目前,美American College of Pharmacy Education(ACPE,美国药学教育学院)对高等药学课程的模块规划大致分为以下几类:“Biomedical”(生物医学)、“Pharmaceutical”(药学)、“Clinical”(临床医学)、“Professional Experience”(专业经验)、“Pharmaceutical Behavioral”(药学行为学)、“Pharmaceutical Social”(药学社会学)、“Administrative Pharmacy Sciences”(药房管理学)[1]。其中,生物医学模块主要为《解剖学》、《免疫學》、《生物化学》等;药学模块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药理学》、《药剂学》、《毒理学》;临床医学模块的课程以《药品调剂学》、《疾病处置》、《急救》等为主;专业经验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通常会安排学生到医院、药房实习,初级生的实习时间不得少于总课程的5%,而进阶生的实习时间必须多于总课程的25%。我国高等药学院校可以借鉴美国课程模块规划方式,对药学专业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置,在培养学生药学理论的同时,增强其专业技能水平。

二、国内高等药学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院校数量增加但同质化严重

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在改革开放之前始终处于固步自封的阶段,随着人们对医药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扩招、自主招生等政策影响下,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药学相关专业,导致药学教育的规模急速扩展,与原有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不相匹配,使得教学质量大幅下降,加上相关监管部门监管力度较弱,造成毕业生数量激增但质量较差的现状。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下,我国高等药学院校的办学准入门槛逐渐降低,院校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2017年,各类高等药学院校数量已经增长到500所,共涉及12个专业。其中设有药学相关专业的全日制高等院校共300所,高等专科院校50所,高等职业院校150所;“药学”专业有165个专业点,“制药工程”专业有180个专业点。尽管院校数量增加,但专业设置相差无几,在扩招与专业自主设置影响下,许多高等院校在药学专业设置上呈现出明显盲目性,教学方向集中于科研研究、硕博培养,新老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趋同,产生的不良影响是高校缺乏教学特色、药学人才与市场需求不符。

(二)药学教学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现阶段,多数高等院校药学教学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一方面,理论性课程多而实践性课程少,培养的学生掌握着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际动手制药能力较差;另一方面,药学教育内容与当前市场需求、药物实际研发相脱节,药学专业的学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导致市场上双创型药学人才极度匮乏[2]。另外,高等院校的药学专业课程链存在断裂问题,药学是一门重视实践能力的学科,目前我国多数药学专业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理论式为主,封闭性较强,在该教学环境影响下,学生无法有效培养与提升创业意识,导致学生能力存在鲜明的同一性,引发严重的“就业难”问题。

三、推动高等药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结构

我国的高等药学教育目标没有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发生改变,在教育过程中院校始终重理论轻技术。在教学生态视角下,想要改变高等药学院校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结构。第一,部分有实力的高等药学院校可以进行并购重组,与其他专科院校开展合作,或者将其并购,缩减高等药学院校数量,完善药学专业教学功能结构,有效缓解数量过多问题。

第二,高校应以市场需求和社会要求为基础,建立有序且功能完善的教学系统,对人才培养结构进行创新,基于学生学习能力与兴趣特点对药学专业课程进行重组,对自身教育模式进行转型,实现理论与实践并行。再者,高等药学院校应以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为课程安排基础,增加实践性课程,增设药学实验室或基地,为学生培养并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支持,以此保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能力、高素质专业药学人才。

第三,院校应对办学层次进行调整,培养多层次人才,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升级,对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职业教育进行多层次上的错位互补,培养专注于药物研究的科研型人才与立志从事药学创新创业的应用型人才,促使学生在市场多层次人才需求中得偿所愿。除此之外,高等药学院校要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构建就业需求预测系统、毕业生就业监测系统,针对调查情况对现有课程模式与人才培养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促使药学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始终保持一致,避免出现人才过剩或短缺问题。

第四,针对当前理论课程过多,学生实践机会较少的问题,高等药学院校可以适当减少理论课程课时,增加专业技能课程教育,组织学生到医院、药房、药品生产部门等地方进行参观学习,用这种做法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还能令其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有一个明确的直观认识与感官认识,对培养其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某高等药学院校在一学期内共组织了4次实地观察学习活动:针对“药品生产”,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与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制药企业的生产车间,由车间负责人向学生简单介绍了“GMP标准认证”、“ISO9001质量认证”,在得到相关负责人同意后还进行了超微粉碎、高速离心喷雾干燥等药物生产设备的操作实践;针对“药物研发”,学生在药学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当地比较知名的几家制药研发中心,通过与药物研发实验室相关研发人员进行探讨,学生获得了很多价值颇高的经验,对药物研发的基本流程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3]。药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院校开展实践课程参观教学,由专业教师、研究人员、企业人员共同进行教导,能够相互弥补教育上的不足,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身能力。

(二)调整药学教育体系,大力开展校企联合

第一,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等专业人才,药学院校应对自身教育体系进行调整。通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的方式,对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安排方式进行重新规划,突破传统课程体系的限制,增设实践性课程与创新创业型课程,实现内部教学课程与外延人才需求的有机融合。例如,学校可以对《生物学》、《现代分子生物学》等相近理论型课程进行整合或取舍,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将其划分到核心课程,并围绕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要求学生从科研、创业、生产等方面出发,进行项目选题、林正与设计,以此增强学生适应社会与市场的能力。

第二,院校应对课程学时进行重新规划,将几门课程进行交叉,实现医药、文理、工管等多种学科的融合渗透,以此有效整合、简化药学课程。例如,院校可以根据药学专业课程,增加交叉式学科选修课程,将《药物化学》设置成必修专业课程,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设置成必修公共课程。又如,在公共基础课程规划中增设《电子商务》、《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与创业就业有关的课程,以此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第三,高等药学院校可以与知名制药企业建立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通过发挥校企联合的作用,培养出更多符合制药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生态视角下,两个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通过相互合作、互相帮助便可以实现共生,当两者都成长发展起来之后,即便相互离开也能自行生存下去。高等药学院校可以借鉴这种观点,在教育生态视角下,与医院、企业构建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这种方式的优点主要有:第一,院校可以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弥补自身不足,解决实践资源不丰的问题;第二,学生拥有真实的实践环境,能够真正实现检验自身所学的目的,对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学生与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多方接触,既能为企业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又能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实现“共赢”[4]。因此,高等药学院校要积极探索与医院、制药企业协同创新的教育模式的途径,推进院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深度融合,致力于促进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共同发展,保证培养出的药学人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从而为实现提高药学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结束语:综上所述,市场对药学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仍旧具有一定缺陷,相较于实践更偏重理論,对教学资源的分配也不科学,使得药学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市场需求不匹配。为了推动药学行业的发展进步,高等院校要基于教育生态视角对药学教育进行创新,促使其向多层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玉琦,代春美,卢静华.医学院校药学高等教育现状及其教育生态学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32(02):131-134.

[2]郭嘉亮,孙平华,曾煦欣,等.基于双创教育的药学专业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1):819-823.

[3]王艳梅.国内外高等药学教育现状比较及对我国高职药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9):94-95.

[4]徐敢.借鉴国外经验推动高等药学教育向服务型人才培养转型[J].中国药事,2017,31(08):833-837.

作者简介:薛露;性别:女;出生年月:199104;籍贯(具体到市)江苏南通:民族 汉族;最高学历:硕士;目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药学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高等教育
以文化人 品格提升
浅析自由意志对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应用大数据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