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课改下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2019-09-10邹青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新课改小学

邹青

摘要:学会计算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也是数学教育最为核心的任务之一。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小学期间掌握的基础算法尤为重要,这是他们学习深层知识点的根基。基于新课改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出的要求,数学教师需要踏上计算教学改革的新道路,优质完成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任务。本文就将对具体的教学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计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22-01

引言:学习理论、改善、公式是为准确的计算而服务的,解决数学习题更是需要经过多重的运算才能实现。可以说,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最为基本的环节,只有高质量完成了这项任务,才能保质保量的达成数学教学目标。新课改对于不同年级的数学计算教学作出了明确规定,教师要从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着手,采取有效的计算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往教师开展计算教学都存在一个统一的弊病,就是太过于关注学生对计算法则,计算方法的掌握,让他们在大量的练习和不停的背诵中逐渐形成某些计算的习惯,掌握方法。这样的学习体验对于小学生而言,将会使他们过早的产生疲劳感,感受到学习的压力,与新课改中提出的要求不一致。其实,这样枯燥、笨拙的计算教学是最为低效的,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优化他们在学习方祛,才能够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1]。

1.1 主动猜测,多种算法

数学猜想,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的一种判断。数学猜想是探索性思维,它能帮助人们比较迅速地发现事物的规律及给人们提供研究的线索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2 验证猜想,探究算法

任何猜想都要经过证明,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验证猜想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重点探究后,我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让学生自己编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题,用刚才自己发现的方法再尝试计算,然后小组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讲述给其他的三个同学听,并比较哪种方法好,说明理由。在相互交流中让学生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比较各种方祛的优缺点,基本掌握算法,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1.3 比较归纳,得出方法

在前面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讨论,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用哪一种方法最合适呢?学生已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用连加计算太繁琐,把两位数拆成两个一位数的方法有时可用,有时不可用,所以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去乘再相加最合适。通过这样的归纳总结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计算方法,同时感悟到什么时候可用,什么时候不可用,什么时候是通用的。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合理性,而且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探索总结计算规律

数学知识点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教材中的概念、公式也是按照从简到难的顺序依次排列的。在积累了一定的计算经验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摸索出计算的规律,找到方法,将前后的知识点连接起来,构成整体。以免学生在不停的解题、练习中忘记了学习方法的初衷。例如,在学生完成基础性专项练习后,教师可多出一些题组练习,让学生通过求同进一步把握算法的本质,通过求异分清相混相异的知识。例如教学混合运算后可出如下一些题组:

题一:35+5×2063÷3×835+5-2063-3×8

题二:80-30×2 72÷12×2(80-30)×2 72:(12×2)

题三:100-25-65100-(25+65)135-(63+37)135-63-37

题一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题二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题三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减法的一个基本性质。

其实在计算中也有许多有趣的现象,让学生去探索这些规律,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挑战性,也更有趣。如有这样一道题:3.2+3.6()3.2×2,要求在括号里填上“<、>或=”。学生填好后,教师不妨引导他们做一些深入的思考:“你能将题目中的3.2换个数,使得括号里可以填上‘=’嗎?这样的数有多少个?什么情况下,括号里才能填‘<’;什么情况下,括号里才能填写‘>’?”[1]。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渐接触到问题的核心,发散性的思考问题。这对于他们计算能力的提升大有帮助。

3.拓展计算教学形式

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目标,也为了使学生从枯燥的11算练习中摆脱出来,在完成了某一部分的训算教学任务后,教师就要设计一些创新型、拓展型、实践型的习题,从侧面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应变能力及实践能力。

另外要培养计算智慧。学生的计算智慧主要体现在算法的自觉迁移与类化和算法灵活简便两个方面。因此,教学时在学生把握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可出一些综合性、变式性、灵活性、拓展性的计算题让学生练一练、试一试,并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通过横向、纵向等方面的比较,沟通各种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4.丰富计算教学活动

利用课堂上一些零散的时间,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自由的计算竞赛活动,一来能够了解学生对近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二来也能够体现出他们的综合计算能力,同样能够起到激发学生计算兴趣的作用。例如:“开火车”、“夺红旗”“小组竞赛”是最常用的训练形式。另外,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听算、视算、自编计算题等,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可以采用教具、学局或活动的口算计算板、口算箱、口算卡片、口算表、口算大转盘等。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口算的新鲜口味,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口算的多种思路,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使学生“乐算”。

5.结语

计算是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计算教学中应该注意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一般按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进行。基本练习是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达到熟练程度;综合练习是深入理解知识,提高计算技能;发展练习是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燕.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6(28):57-58.

[2]韩召群.谈“兴趣、习惯、思维、能力四合一”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3(69):78-78.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新课改小学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