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2019-09-10李琛熊芳

关键词:自然观马克思主义

李琛 熊芳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习近平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出发,不仅再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而且创造性地提出要尊重自然的优先地位,更要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并在实践中提出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有力地推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解,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哲学反思。具有极其强烈历史感以及现实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方法论原则,围绕全球生态危机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作了许多重要讲话。这些讲话中包含着独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有关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而且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尊重自然的优先地位: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无论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还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费尔巴哈,或者是新唯物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区别在于如何理解“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由于黑格尔是从绝对精神出发去理解世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是人与自然界统一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实质是“人是自然界的精神部分”。费尔巴哈则从纯粹的直观的、客体的方面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自然是“人和自然界的统一”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派生部分,人和自然是同質的存在,具有共同的价值。

马克思则主张从实践出发、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世界,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样一来,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在“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事物、现实、感性是客体。作为客体的自然,不仅是优先于主体的存在,而且是作为“为主体”的存在,是作为主体的一部分的存在。所以,在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解中,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不仅仅表现为尊重自然界对于人的优先地位,更重要的是,在此前提上更进一步,把自然理解为人的生命的一部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把自然看作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人的“无机的身体”。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费尔巴哈用抽象直观的观点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指出:“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而整个这一点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但是这种区别只有在人被看作是某种与自然界不同的东西时才有意义。”②这一论述非常清楚地表明,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自然只有在与人“异质”且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才会产生所谓的“自然对于人的优先地位”和“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③表达的也是同样的观点。

由此,习近平把自然界看作人的生命部分——人的身体部分、精神部分以及实践部分,提出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地对待自然”④这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上述观点的逻辑结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所说的把自然界看作人的生命部分,就要求人们把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行为变成自觉的行为、一种“为我”的行为: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充满敬畏,无微不至;要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自然,把人与自然看作是“生命共同体”⑤,去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如果一味地去伤害人类的这个“无机的身体”,人类反而也会受到伤害,这就是恩格斯说的“自然的报复”。习近平在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也再述了人类如果不爱护自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的观点。

“像对待生命一样地对待自然”,并不否认人和自然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是矛盾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习近平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生命共同体。”⑥人类社会的实践绝不能抛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这个基础和前提。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在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同时又不破坏自然,达到自然和社会的“双赢”?对此,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⑦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也就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的优先地位”的观念,要始终坚持自然的优先地位。把生态保护摆在优先的位置,是进一步深化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

如果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伤害到自然,这个人的“无机的身体”,最终则会反过来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发展规律。恩格斯认为对自然的改造要适度,要认识并遵从自然规律,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⑧习近平在2016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也论述了这个观点,他提到:“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⑨准确地认识并坚持自然的优先地位,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把握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尺度,做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

二、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是既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能动的、历史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变化,还是“我”的变化及环境的变化,都只能从革命的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外部自然内化为人的身体和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劳动生产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人内在的本质力量外化到对象身上,改造对象,改造自然。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资本论》中,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提到:“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⑩

接着,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程中所存在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弊端及根源时提到:“劳动过程,就我们在上面把它描述为它的简单的、抽象的要素来说,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11马克思认为,在最开始,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劳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是生产财富、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然而,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其目的不再是为了追求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追求价值以及剩余价值。在这种条件下,人类肆意地掠夺自然界,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资本主义大工业所改变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在这种不再是“为了人”的关系中,既没有自然的优先地位,更没有人的“无机的身体”和人的“无机的精神界”。相反,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成为鱼和熊掌的关系,二者不可兼容,生产越发展,人类越不可持续。

人类要能够可持续,必须改变过去对“发展生产力”的理解。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美丽中国”的目标追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提出了“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习近平早在2013年9月,回答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生问题时就讲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2接着在2014年讲到:“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我说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13随后他还讲到:“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14他同年8月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结束时也讲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15十九大报告中他再一次讲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6习近平“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发展,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贡献,也是对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的新理解。

首先,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就意味着要转变过去的那种以牺牲自然环境来换取生产力发展的错误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同样是生产力的内在要素,发展生产力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又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环境。要通过措施保护好绿水青山,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不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就是说不能破坏生态的自然生产力,以至于危及人类的生存、生活以及发展,因此,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习近平關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深刻论述了生态与生产力的重大关系,突出强调了自然生态在生产力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是对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的新理解。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都以各自的对立面为中介使自身不断二重化。在这个二重化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就二重化为服从自然规律的、肉体的“我”和超越自然规律的、精神的“我”。但无论是作为肉体的、服从的“我”,还是作为精神的、超越的“我”,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自由,而不是为了陷入不自由。另一方面,作为客体的自然,也二重化为现存世界和理想世界。同样地,无论是现存世界还是理想世界,都必须是“为了人”的世界,而不是“反对”人的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绿水青山”即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应该是用“绿水青山”变换“金山银山”。

再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解。“绿水青山”意味着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尊重自然环境和善待自然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则意味着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到“金山银山”的高度,即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看作人类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三、实践基础上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解: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使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能够持续下去,就必须彻底扬弃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异化关系,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也就是真正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7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人与自然的完全和解要在共产主义社会才可以实现。但是,正如马克思所提到的:“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18基于此,我们就不等到共产主义实现的那一天起,才开始着手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解问题。所以,我们不能把人与自然的和解看作一种无历史的存在,而应该看作是一个过程、一种运动、一种在改变人与自然不和谐现象的当下实践。

人的实践,一经发生,就同时面对三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而这三种关系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认识问题,也是一种自然现实,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更深层次来说是一种社会问题。因此,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就成为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指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要从现有的思想认识、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制度各方面来进行,因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必须从解决社会问题开始,这样才能克服人与社会的异化现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要控制和调节我们的生产行为在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影响,“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19恩格斯所说的变革,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也就是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而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已经基本完成了恩格斯所说的变革,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结合新时代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适合的生态环境制度,并完善生态环境制度。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20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但是在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达的现阶段,就要充分动用国家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以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来建设生态文明。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明显提高,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提升,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发展,在邓小平首先提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上,随后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就是要把生态文明的原则、理念、目标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各个方面以及全部过程。由此,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全面性,还体现了生态制度建构的合理性。

这是将生态建设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相结合的表现,是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想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人與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必须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的重要一步,它不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 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6页。

④ 习近平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讲话,2016年3月10日。

⑤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⑥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⑦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3页。

⑨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017年版,第12页。

⑩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208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页。

12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民日报,2014年07月11日。

13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民日报,2014年07月11日。

14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017年版,第12页。

15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017年版,第13页。

1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5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0页。

2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4-07-11,(12).

[7] 李玉峰.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略论[N].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20).

[8] 方世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发展[N].光明日报,2018-06-22,(11).

[9] 李全喜.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体系、理论创新与现实践履[N].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3).

猜你喜欢

自然观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演变与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