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卷文言文阅读

2019-09-10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19年11期
关键词:仁者虚词孟子

试题简评

浙江卷文言文大阅读,材料选自明朝王世贞的《(宗子相集)序》,小阅读选自课内《论语》和课外《孟子》。命题贯彻了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宗子相集)序》,主人公宗臣“宁瑕无硪”的品格追求,值得学习:传统文化经典题目则呈现了“仁者”的心怀天下之“忧”。

从选材和设题的难易角度看,《(宗子相集)序》文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题目比较平和.贴近课内知识。《论语》和《孟子》阅读,设题课内外结合。对比阅读,是近年浙江卷惯用的路数,题目一般能够从教材中找到关联。如第21题对“夫子之道”和“我无能”的理解,均能让考生自然地联想到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的知识运用及迁移能力。

高考原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宗子相集》序

[明]王世贞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日: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斡角立。爰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冷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矱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硪③。余则无以难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逾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斡、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闽藩。属有岛寇事,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麒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飧食。”其曹偶持论若此。

(選自《奔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叩之泠然中五声 中:符合

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难:诘问

C.字不得累句 累:积累

D.以不能附会 附会:依附(权贵)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闽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日:“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______的说法。(2分)

2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精讲

1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首先可以运用排除法,将明显错误的选项迅速排除;然后运用代入法,将实词放入上下文中推断它的语境义;最后运用联系法,回忆以前所学知识来判断正误。

C项,“累”解释为“积累”,明显不合语境,应解为“连累”。这句话意思是:单字不能连累句子。

【参考答案】C

15.【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本题中四个选项的四个虚词,每个虚词的前后两个句子,一个选自本语段,一个选自教材。需要我们辨析该虚词在两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意义的呈现。解题时要确定句子成分,辨别词性差异,根据虚词所处位置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当然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句意。

A项,两个“而”都表转折。

B项,“之”:第一个用在名词前面,做助词,的;第二个在动词前面,用于主谓之间,无实际意义。

C项,“以”:第一个为目的连词,可译为“来”;第二个为介词,与名词短语“赂者”组成介宾短语作“丧”的状语.表示原因。

D项.“为”:第一个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做动词,译作“成为”;第二个为介词,与“我”组成介宾短语,做动词“呼入”的状语,译作“给、替”。

【参考答案】A

16.【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求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并判断对人物的评价正确与否。可带着选项回读原文,从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解读选项,要注意选项中词语表述的正误。

B项,“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属于张冠李戴,原文说“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矱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意思是,凭借于鳞之才华仍不敢尽弃法度而独创自己所好,更何况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对这样的做法不屑:宗臣不屑的是“矩矱”。其实.联系写作背景(作者王世贞为宗臣的诗文集子作序),从生活常理的角度。也不难判断“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的说法有误。

【参考答案】B

17.【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可以抓住句子中的谓语动词,以此分析句子结构,以谓语带出前面的主语,后面的宾语、补语;若句式工整,有对仗或排比,则可以借此断句;还可关注句中虚词的运用,句首与句尾的虚词也是断句的依据。

本段话中,“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与“乃往往屈才而就法”句式整齐,之前和之后断开;“悲夫”表示感叹,之前和之后断开:“以子相之诗”与“足无憾于法”之间可断可不断。

【参考答案】以子相之诗/(此处亦可不断)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1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时要分析句子成分,找出谓语动词,判断主谓宾,注意文言表述中经常出现的省略用法,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岂……哉”“尽”“盖”“微”是翻译的重点。“岂……哉”表示反问。“尽”在句中是“全部”“都”的意思。“盖”表示推测,译成“大概”“或许”。“微”是“精妙”“精微”“微妙”“深远”的意思。

(2)句中,“通显”“……者”“曰”“薄”是翻译的重点。“通显”两个字均要译出,“通”即“通达”,“显”是“显赫”“显贵”的意思。“……者”即“……的人”。“曰”作副词,“常常”的意思。“薄”是“鄙薄”的意思。译成“鄙薄”“鄙视”“轻视”“看不起”“看轻”“贬低”等均可。

【参考答案】(1)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2)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参考译文

啊!这是广陵人宗臣宗子相的诗文选集。武昌人吴国伦为它作注释,吴郡人王世贞为它写序言,说:当年建安时期,曹操曹植父子奋发有为,刘桢(字公斡)卓然特立。至于潘岳、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则辞藻十分华丽,左思(字太冲)善于修饰文章质地,沈俭期、宋之问诗风靡丽,杜审言(字必简)诗风挺立,李白、杜甫并驾齐驱,王昌龄(曾任龙标尉)洒脱不羁。古代文辞出众的人.往往彼此志气一致却互不谦让,精神气质不能彼此投合却能互相为用.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某天.我和李攀龙在燕地游乐,宗子相带着吴先生和天目徐先生来了。宗子相文才高超,气魄雄健,很能自我欣賞。他曾经跟吴先生多次谈论诗歌,敌不过吴先生.就把酒杯倒扣在桌上,差不多把牙齿都咬碎了,回家后从早到晚都在思考这件事,最终竞然到了吐血的地步。当他恣意行事时。神思与才力能互相依附,灵感自然就产生了.敲打一下便发出清脆激越的声音.非常符合五声的韵律,.写完诵读,就好比清风吹在腋下,甘露滴到咽部,非常爽快舒畅.然而,当他恣意行事还没完没了时.那么所论述的道理就不一定是通行于天地间的.言辞也不一定是可以传诵千古的,不过偶尔能做到罢了。李攀龙那么有才华.但还不敢完全抛开写文章的规则来撰写他喜好的文章,更何况是我王世贞呢?只有宗子相常常很轻视这些,说宁愿要有瑕疵的玉也不要似玉的石头。我没有办法来诘问宗子相了。那些赞许宗子相的人.认为宗子相已经跳过了渡河的木筏而上了岸:而那些说宗子相是是非非的年轻人.说宗子相想渡河却抛弃了木筏。但这向来不是宗子相想做的。完全发挥我写文章的才思,穷尽我的才华,凭借它们跟外物环境相合。跟外物环境相合那我就收取所有宝玉,不相合我就姑且收取宝玉而丢弃有瑕疵的玉。单字不能连累句子,句子不能连累文章。我经常坐良马拉的车,却用次马拉的车来跟天下中下乘的马车比快慢.有一次没有取胜.但不会再次不获胜.就是这样罢了。现在,宗子相的文章都在这里,即使刘桢、左思、杜审言、王昌龄等人稍微自我贬损一下.而将他附在这些杰出人才之间,宗子相也是心甘情愿的吧:

宗子相在文笔方面尤其奇特.他的笔力足够来破除冗长陈腐的文坛之气,自成一家.超越天下人的所见所闻,而主要的旨趣就在李梦阳那里。宗子相的诗歌,在诗歌的规则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但多数时候要放宽规则来彰显他的才华。他的文章也足以完全显现他的才能.但多数时候却压抑他的才华来符合规则,然而上天竟然不给他时间就让他过早离世了。真是悲痛啊!但这也是能永存于世的啊!

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宗子相独独不是这样的。他担任考功郎的时候颇有声名,因为不愿依附权贵,不久就出京到福建担任布政参议。(他)管辖的地方有倭寇入侵,(他)安置吏民,筹调军粮,规模是一地之首。不久,他又辅佐提刑按察使,成为当地儒生的表率。他快去世的时候,家里人祭祀时都哭了起来,而宗子相脸上一直露出不高兴的神色.说:“麒麟凤凰。难道能和鸡犬一起被任用吗?不能得到任用,就不能开创圣明的世道.我很讨厌我像鸡犬一样(被任用),我将要走了。”

李攀龙很赞赏他.写了一首诗说:“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飧食。”他的同伴就是这样评价他。

2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含义、概括文本观点的能力。要求理解文本,能够正确翻译解读,要注意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

“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这句话可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孔子说君子所追求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自己做不到;而子贡却认为“仁、知、勇”正是孔子已经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了孔子在学生心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

【参考答案】先生在说自己

自谦

2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作品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查对比所给的几则语料.概括分析人物观点。要熟悉所选的来自教材的文本,从教材文本拓展开去,分析意会课外文本,然后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语言概括。

孔子之言的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不忧、不惑、不惧”这三个方面的品格,是君子的终极追求。而孟子那句话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两者在表述“忧”与“不忧”的对象、内容、范围上是不一致的。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是指不忧仁者自己.孟子所说的仁者“忧”是指忧天下。能够区分出仁者所忧或不忧的对象是解题的关键,同时进行适当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我没有能力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先生说自己啊。”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

猜你喜欢

仁者虚词孟子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仁者甘死如饴
推己及人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磨刀不误砍柴工
点点读《论语》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