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认同视角下校园欺凌行为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9-09-10赵凤娟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6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身心健康文化

赵凤娟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校园欺凌的特点和方式也发生着惊人的变化,从言语欺凌、行为欺凌到现在所谓的“心灵欺凌”上,其所产生的影响更加的广泛、传播速度也更加的快速。现如今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后果和代价越来越大,从欺凌行为上升到刑事责任的犯罪。让更多的家庭无法承受欺凌的后果,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的家庭。本文对此问题进行探究,以期引起重视。

关键词:校园欺凌;身心健康;文化

所谓校园欺凌,即以强欺弱,以大压小。近年来,在某些校园里个别学生以强欺弱,以大压小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校园欺凌不仅对被欺凌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侵害,也极大地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侵蚀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如何防范和有效制止学生欺凌,我就这一问题产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一些应对之策与大家共享。

1.校园欺凌现象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和研究,我认为产生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中职学生往往会在交往需要与是非善恶之间产生迷惘,引起心理冲突;在人生需要与人生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升学压力与学习能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容易导致中职学生的心理障碍与暴力倾向。

二是学生文化营养的失衡。有些中职学依然盛行应试教育,学校关心的只是考试成绩,所有德育美育都沦为次要,学生变成读书考试的机器,教师很少有关怀学生品德的时间。当前,某些影视片对欺凌、暴力场面的过度渲染,也强化了某些学生的欺凌意识。

三是教师关爱教育的欠缺。对于问题学生,有些教师不去主动接近学生,满腔热情的关爱他们,而是用简单生硬的办法压服他们,或者孤立歧视他们,或者向家长告状。表面上似乎有些效果,其实学生口服心不服,在心灵深处种下仇恨的种子,有些学生由惧怕、压抑过渡到对抗,最后导致学生发生暴力事件。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家长们认为“好汉不吃眼前亏”,胜者为王,只有处处占上风,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这在思想意识上对子女的欺凌行为起怂恿和默许的作用,从而间接导致欺凌现象的增多。社会上帮派的“哥们”义气,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会产生盲目崇拜,从而产生欺凌他人的现象。

另外,就被欺凌的学生而言,也有在性格方面的明显弱点。有些学生性格懦弱,逆来顺受,缺乏同学之间的灵活应对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对同学的言行过分敏感,这是被欺凌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2.校园欺凌现象的防范对策

长期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多元化,仅靠空洞的说教来应对学生欺凌是苍白无力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来谈一些对策和方法。

2.1树立正确教育导向,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会、教师会教育家长、老师从现在做起,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争做孩子们的榜样,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广播等组织形式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学习,让学生懂得相应的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被欺凌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集中培训,教育他们学会基本的防范本领,学会找老师帮忙,而不是以武力来解决。

2.2培养学生健全心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摆正心态,与人为善,接受他人,不孤立自己,自尊、自爱、自强,同时也要宽容、体谅、理解,这些都是减少欺凌现象的心理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一个人才有可能更好地面对和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完善的人格,已刻不容缓。对于那些常遭欺凌的学生来说,心理上的弱势常常在遇到挫折时,变得自卑自怜、排斥自我,心里常有“我不行”的感觉,对于这种学生应教育他们不自暴自弃,不放纵自我,不践踏自我,要坚韧、自信,面对挫折要越挫越奋。

2.3注重家校联合,有效防范学生欺凌现象。

校园欺凌现象的防范不能只局限在校园内,而应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家长要保持与教师的沟通联系,了解孩子近期内的发展变化,注意孩子的情感波动,同时家长也要增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在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时,不能以暴制暴,要以理性的态度去教导孩子,或与学校共同解决。教师要与班里的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全程联系,加强交流沟通。同时,也要培训家长正确教育子女,当孩子们遭遇暴力行为,不要沉默,不要以暴制暴,要迅速报告学校,共同解决。

2.4强化法制教育,打击不良文化。

利用学生显而易见的方式宣传法律知识,如组织主题班会、抵制欺凌征文活动等,让学生懂得欺凌行为的严重危害,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恰当的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不是以暴力解决一切。同时社会也要打击不良文化,对宣传暴力、色情的商业品进行查处、惩治,消除暴力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全社会行动起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消除暴力文化,黑社会帮派对学生的影响,加强社会公德,中华美德教育,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努力建设文明和谐社会。

校园欺凌不仅仅是一个学校一个地方的教育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共同携手,关注校园欺凌现象,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就能有效遏制学生之间的相互欺凌,我们的学生才会健康成长,我们的校园才会更平安,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王光忠.校园欺凌事件产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9(29):170.

[2]柴泽英.对话:教师干预校园欺凌的可能理路[J].教学与管理,2019(27):67-69.

[3]晏焕霞.试谈关怀理论视角下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9):77-80.

[4]宋世伟.论校园欺凌的成因与防范机制[J].河北農机,2019(09):94+96.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身心健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瑜伽与艺术体操对运动者身心健康影响作用比较分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