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其明交响诗《白求恩》主题结构研究

2019-09-10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主部引子白求恩

冉 才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安徽淮南 232000)

吕其明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白求恩》原是其为同名电影创作的一部管弦配乐作品,这部交响诗通过回忆白求恩及其率领的医疗队远涉重洋奔赴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情景,以及对白求恩在抗战中的英雄事迹的叙述,赞美了白求恩同志不畏牺牲勇于帮助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白求恩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该交响诗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中部、再现部、尾声构成,结构完整,各部分功能较为典型,中部除了进行展开以外还引入一个插部主题,再现部先后再现了主副部,尾声回顾了主部与副部的材料。

一、概括性引子的运用

在结构功能上,引子要体现出导入功能,还常常概括乐曲中的主题素材,表现出一定的形象。对于取材于主题的引子而言,从音乐呈现的时间过程来看,引子素材则又能成为全曲发展的依据,可谓是真正的主题。从表现意义上看,引子通常会概括主要音乐形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

《白求恩》作为一部交响诗,其引子也具有主题材料库的意义,材料库主要体现在曲调素材上。核心曲调是上行四度跳进加连续反向级进填充构成,最开始的四度跳进a以及环绕型装饰材料b取自于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这两个核心素材既是对主副部题的概括,也可以说是主副部主题的来源,即主副部主题都源自于引子主题。

谱例1

从音乐表现上来看,该引子节奏舒缓,先在低音区由大提琴叠加低音大提琴奏出,显得庄严而肃穆;随后扩展到木管组与铜管组,伴随着音区的移高,织体的加厚,情绪也显得心潮澎湃。

引子的第二个阶段仍保留上行四度跳进加连续反向级进填充的特征。但在节奏上以弱起的四分音符上行四度跳进加反向填充材料构成。比较一下《国际歌》的主题句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材料关联。这种处理既是对作品中插入国际歌的主题的一个预示;也是白求恩作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的一个映射。

谱例2

谱例3

二、主部与副部主题的对比与统一

主部主题为降A 大调,其节奏宽广、节拍交替、曲调起伏,但其下行级进材料、四度上行跳进材料、以及环绕型的进行曲调都与引子主题产生联系。主题的第一次呈现是在第一小提琴声部,随后逐渐加厚声部,音区拉宽;并扩展到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以及木管组进行陈述。主部主题主要表现出白求恩辗转进入到抗日根据地心潮澎湃的激动心情,呈现出白求恩伟岸高大的英雄形象。

谱例4

副部主题为D商调式,主要表现白求恩带领的战地流动医院随部队转战各地的形象。如谱例5所示,该主题是由引子材料发展而来,大量四五度跳进的使用,以及环绕型倚音的使用都体现出与引子材料的渊源关系。该主题音区较高,节奏舒缓,具有陕北民族调式的特点,富有歌唱性。主题先在长笛和双簧管声部奏出,随后由小提琴呈现,大提琴和低音贝以点状的拨奏演奏和弦的低音。值得注意的是中提琴声部始终是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跑动,体现出流动医疗队的转战南北,马不停蹄。

谱例5

主副部主题在四五度跳进以及连续级进的运用上都体现出与引子材料的联系,即两者之间的同源关系。这种同源的关系恰恰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一个主题的两种形象,映射了白求恩一个人物的两个侧面。通过引子主题的变形处理,一个演化成降A大调,一个演化成d商民族调式。主部的大调能够很好地表现出白求恩既作为一名西方人这种国际形象;而副部的民族调式又能很好的映射医疗队穿行在中国大地的故事情节。主副部主题在其他方面主要产生对比;尤其他们之间的调关系突破了调式风格的限制,这种曲调处理手法体现出两个主题之间的关联;而调式风格的不同则体现对奏鸣曲式的灵活运用,适应了作品的表现形象。主题的统一部分表明了形象之间的关联,主题的变化部分则表明了两种形象之间的差异;统一与变化都是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具体体现。

三、主题的展开与派生插部主题的综合运用

展开部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主要是对副部主题的展开,第二阶段是插入的一个中国民族调式的竹笛主题,第三阶段分别展开了副部的材料和引子的材料。三个阶段都是引子材料发展演化的结果,除了第一、第三阶段直接展开以外;中间的插部主题所采用的核心材料也是下行五度跳进,以及上行四度跳进。

(一)第一阶段材料a 的展开。展开部的进入是在C 调iii级上的降五音的副属七和弦,并进入到iii级减七和弦上,这两个不协和和弦以强力度的乐队全奏表明战斗已经打响。在中提琴与单簧管齐奏的十六分音符背景下,圆号声部引出副部四度跳进材料,如谱例6所示。展开一次后,大管与大提琴声部又引入副部级进的装饰音材料,如谱例7所示。随后进入展开中心阶段,连续的运用分裂、重组、拉宽、加厚等手段对副部这两个材料进行展开。表现出了战斗的激烈,以及抢救伤员的紧急和危险,这一段展开也是全曲的高潮所在。

谱例6

谱例7

(二)第二阶段派生插部主题的引入。中间插部是副部材料派生出的一个民族调式主题,强调的仍然是上行四度以及下行五度(a材料的倒影)跳进的a材料。它由竖琴的分解和弦引出,先由竹笛演奏的一个如歌柔板。该主题恬静而柔和体现出战斗之余白求恩的思乡之情,也展现出白求恩与我国老百姓结下的深厚友谊。插部的后半部分以弦乐器齐奏的形式对该主题进行装饰性变奏,情感深厚,催人泪下。

(三)第三阶段材料b 的展开。展开部的第三阶段主要展开的是副部的环绕型材料,也是引子主题的材料b,主要表现白求恩受伤感染生命垂危的过程。先是定音鼓的强力重击加上铜管声部不协和的和声,预示白求恩遭遇危险。单簧管声部将副部(流动的医院)环绕型的装饰音材料,以三连音的形式呈现出来,也暗示白求恩在前线医疗过程中感染病毒。随后继续对引子材料进行展开,以弦乐齐奏叠加短笛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于白求恩的遭遇感同身受、悲痛万分。

四、主副部主题的再现及尾声处理

主部主题的再现变奏成一个如歌的柔板,回到bA大调。在主奏乐器上,不同于呈示时的弦乐齐奏,这里的主部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显得微弱和单薄,但表情却亲切深情。这里主要表现出白求恩在生命垂危之际仍然牵挂着中国人的解放事业。临终遗言里充满了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副部主题的再现是移调再现,由呈示时的d 调,移到g调;这也是作为奏鸣曲式的一个主要标志。该主题以微弱的力度先在中提琴以及单簧管上进行变化再现,随后力度逐渐渐强,织体逐渐加厚,主题也逐渐扩展到各个声部,定音鼓则以主持续音的形式奏出沉重的、连续的、步伐性的四分音符节奏,表现出了人们对白求恩的悼念,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加入到送葬的队伍之中。

尾声主要使用了主部主题、副部主题以及国际歌主题。尾声先在弦乐声部以及短笛声部回顾主部主题,随后在弦乐声部由回顾了副部主题片段。尤其是在高潮之处国际歌主题在大管、长号、大提琴声部的强力出现,热情讴歌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五、主题的贯穿发展适应叙事性标题音乐题材

《白求恩》交响诗作为一首标题音乐,其表现形象是既存的历史故事。作曲家选取关于白求恩的一些典型事件,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将其串联起来。概括起来就是,作曲家站在白求恩的纪念碑前回忆历史,并选取了一些历史事实作为音乐表现内容。从白求恩跨越重洋来到中国开始讲起,依次呈现出“白求恩如愿以偿进入抗日根据地的激动心情,白求恩带领医疗队行进在中国的华北平原和崇山峻岭之间,白求恩战地救护的场面包括战斗的激烈以及战场的抢救伤员的紧急以及战斗的胜利场景,战斗之余的思乡之情,感染病毒生命垂危的场景,送葬队伍”最后则是用音乐对白求恩同志进行歌颂。这个叙事主线是整个作品发展的主要逻辑依据。

在主题发展的逻辑上,则通过引子主题概括全曲的核心材料,并通过一系列演化变形为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展开部主题、尾声,并派生出插部主题以及国际歌主题。这种主题贯穿发展的手法强化了作品的结构力,使得作品的发展更加的自然和流畅。同时结合不同的变奏手段,挖掘了主题的表现潜力,顺利完成了叙事每一个阶段所需要的表现内容和情感。

结语

《白求恩》以引子主题所包含的两种材料为全曲的核心素材,整部作品正是在这两个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发展技术,表现出白求恩的一系列感人事迹。尤其是主副部之间的同源材料关系映射了白求恩一个人物的两个形象;在调性布局上主副部之间运用了大小调与中国民族调式相结合的手法,是对奏鸣曲式调关系的一个创新运用。作品以主题贯穿发展手法,并灵活运用奏鸣曲式使其适应白求恩英雄形象的塑造。主题各阶段的变形发展乃至派生插部的运用都与叙事性发展主线相适应,这些处理都使得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呈现出清晰逻辑,也达到作曲家用音乐讲故事的目标。

猜你喜欢

主部引子白求恩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的连接部特点研究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之背景结构解析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
白求恩纪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