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立体绿化困境的社会成因及其对策探讨

2019-09-10静,

四川环境 2019年4期
关键词:屋顶立体绿化

余 静, 王 昭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1 城市立体绿化的发展现状

立体绿化,也被称作垂直绿化、空中绿化或者建筑绿化,包括除了平面绿化之外的所有绿化形式,指充分利用可栽培植物的条件,选择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建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常见的立体绿化形式包括墙面绿化、阳台绿化、棚架绿化、篱笆绿化、坡面绿化、屋顶绿化和室内绿化等。

立体绿化的出现与城市化进程是息息相关的。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土地变得越来越稀缺,为了应对单位面积人口众多带来的生产生活压力,城市开始向天空要空间,高楼大厦、高架桥等基础设施数量越来越多。面对寸金寸土的城市空间压力,成本越来越高的平面绿化方式在城市难以为继,立体绿化方式由于不占平面空间、充分利用立体空间的特点开始受到城市规划的重视。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因此近年来国家与许多大城市一直致力于推广立体绿化方式。许多大城市出台了相应政策和规范,如北京市的《北京垂直绿化技术规范》、昆明市的《昆明城市立体绿化技术规范》、深圳的《屋顶绿化设计规范》、厦门的《城市垂直绿化技术规范》等,以各种方式积极推广城市空间立体绿化。

然而立体绿化的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面临着实施范围过小、发展速度过慢等问题。城市中的建筑物大多还是裸露的水泥屋顶与墙壁景象,真正进行立体绿化的建筑物屈指可数。相关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海市屋顶绿化率尚不足7%[1];2014年南京市屋顶绿化面积约30万平方米,还有6 000多万平方米的屋顶未实现绿化,屋顶绿化率仅为0.5%[2];2015年深圳市立体绿化面积接近200万平方米,仅占1%左右,被深圳市列为立体绿化示范区的福田区,2020年预计达到的目标也不过才8%而已[3]。

2 文献述评与研究方法

目前立体绿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立体绿化的类型与效益分析、植物选取方向、实施技术、国外立体绿化实践与经验等方面。关于立体绿化发展困境的原因,现有研究主要归结于三个因素:一是植物种类单一。如在垂直绿化中经常只选择攀援植物,常见应用的大约只有30余种[4];二是技术的限制。立体绿化的技术标准要求较高,需要科学设计与施工,全面考虑承载力、防水、栽培基质等等问题[5];三是管理不到位。未形成立体绿化长效管理机制,养护较粗放,导致立体绿化的效果不佳[6]。针对以上原因,现有研究提出的相应解决对策包括:第一,加强对绿化植物的研究,根据各地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采用适宜栽培的植物[7];第二,发展与应用先进技术,充分吸收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8];第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尤其强调政府在管理中的角色与地位,如由城市建设部门成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立体绿化[9],制定规划方案、相关规范、政策法规[10],加大财政支持与资金投入[11]等等。

虽然已有的研究成果很丰硕,但是依然有可以扩展的空间,有一个问题值得被探讨:立体绿化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究竟立体绿化对民众生活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影响,民众对立体绿化方式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已有的研究视角包括生态学、建筑学、植物学、管理学、园林设计、艺术等等学科,但是社会学视角出发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尽管植物种类、技术与管理等因素对于立体绿化困境的产生或多或少都存在影响,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受立体绿化影响的群体,他们对于立体绿化持有的态度、观念、认知影响着实践行动,是立体绿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试图从社会群体的角度出发,结合实地调研案例,考察立体绿化对民众生活具有的正功能与负功能,分析社会群体对于立体绿化的态度与认知,探讨立体绿化推广陷入困境的社会原因。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笔者的实地调研。一方面笔者于2016年9~11月针对N市立体绿化情况在部分社区以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52份,另一方面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与部分居民、相关社区负责人、物业管理人员、城管局工作人员等进行了深度交流,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调查材料。

3 社会群体视野下立体绿化的功能类别

3.1 立体绿化的正功能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社会系统中承担一定的功能,这些功能是用来满足社会生存发展的需求[12]。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来考察立体绿化,可以发现对于建筑物、个体生活以及城市系统都发挥着重要功能。

对于建筑物而言,立体绿化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降温增湿,使建筑更加节能。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使周围空气降温,立体绿化的建筑空调负荷降低率至少有10%;二是滞尘杀菌。植物在进行光合蒸腾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分泌杀菌物质,即在改善空气温湿度的同时将粉尘吸附在叶片上达到杀菌降尘的效果;三是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立体绿化后的建筑因植物覆盖避免了阳光直射,从而避免了紫外线长期照射与热胀冷缩效应导致的建筑材料老化、损坏现象[13];四是美化建筑,具有观赏的美学艺术价值。将立体绿化与公共艺术结合,可以形成具有美学功能的生态景观[14]。

对于居民生活而言,立体绿化有休闲、娱乐的功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如屋顶花园就具备休息、停留以及观赏这三项基本的活动类型,成为人们的休憩与活动场所[15]。一些文献资料显示,早在民国年间的天津,屋顶花园就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很多舞场、饭店、酒会等均开设于屋顶,丰富了市民的生活[16]。

对于城市系统而言,立体绿化主要有四方面的功能:第一,节约土地,提高绿化面积;第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温与湿度状况。实验表明如果城市中所有的建筑都实施屋顶绿化,城市热岛效应可以降低62%[17];第三,雨水利用和保护。屋面绿化系统可以显著地减少雨水径流,减少径流总量、衰减洪峰流量与富集雨水[18];第四,降低空气污染。植物的光合蒸腾作用能较好过滤空气中的固体悬浮颗粒和部分气态污染物[19]。

3.2 立体绿化的负功能

功能主义代表人物默顿认为不应该持有“普遍功能主义”的假定,即认为任何标准化的社会形式与文化形式都有积极功能,实际上在不同的系统中和针对不同的对象时,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结果,既可能有正功能,又可能有负功能[20]。立体绿化虽然具有很多正功能,但是对于公众而言立体绿化也存在着众多负功能,导致人们对立体绿化具有普遍的忧虑。这些负功能主要包括:

3.2.1 安全风险上升

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认为在风险的界定上存在着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分野,科学理性追求的是客观地研究风险的危险性,而社会理性则把伦理的观点与风险联系起来[21]。二者既对立分裂又互相交织、互相依赖,对风险的科学研究不能脱离社会期望与价值判断,反之对风险的社会讨论和感知同样依赖于科学的论证。

在立体绿化是否存在安全风险的争论中就存在着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偏差。从客观的科学视角来看,理论上立体绿化相关的各项技术都已较为成熟,只要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操作,一般不会出现安全风险。但是立体绿化技术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与系统性,例如屋顶绿化方式,存在着屋顶荷载、防渗漏、植物选择、排水、安全、后期管理等在内的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极小的纰漏都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在调查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

某社区居民李先生,热衷于环保事业,偶然间了解到立体绿化方式。他想到自家住宅所在的楼顶正好空着,受此启发,开始在楼顶覆盖上一层土种植一些花草,甚至由于过去曾有耕作经历,还种上了一些家常菜。他认为自己是在做好事,既充分利用闲置空间,美化了小区景观,又响应了政府号召,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但是却被其他住户投诉有渗水的危险,最终被物管要求恢复原状。

这虽然是关于立体绿化安全风险的极端案例,因为李先生并不是掌握相关技术的专家,但是依然可以反映出大多数公众对立体绿化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有着普遍的担忧与焦虑。

从主观的社会认知视角来看,34%的被调查者担心屋顶绿化会造成楼面荷载过重,从而引发塌顶或漏水等后果。尤其是住在顶楼或砖混结构为主的老旧小区的居民,担心和顾虑更重。尽管科学理性认定安全风险极低,但是在中国当前城市房价普遍偏高,大部分人买房困难的情境下,无论多么小概率的风险事故,倘若发生在自己身上无疑会对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相比于平面绿化,公众普遍认为立体绿化的安全风险相对较大。

3.2.2 经济成本增加

在城市社区立体绿化实践中,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业主群体与物业、开发商群体两个。对于业主而言,由于立体绿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平面绿化相比,涉及的环节更多,技术要求更高,所以36.5%的被调查者认为立体绿化比平面绿化的经济成本要高,需要付出更多的费用。

对于物业与开发商而言,虽然他们被普遍认为应在立体绿化推广与管理中起主要作用,但是他们进行立体绿化的主观意愿总体不强。一是从经济理性的角度考虑,推行立体绿化必然要增加管理、维护成本,包括植被的维护等人工费用,以及水、电等资源的消耗,但物业与开发商在立体绿化中的收益却很少,处于收益失衡状态;二是从管理的角度考虑,物业与开发商期冀的是简单且有效的管理方式,而立体绿化的管理过于复杂且存在风险。以屋顶为例,目前大多数建筑屋顶采取的是简单的封闭管理方式,但如果推行屋顶绿化,要进行精细的后期管理,并且万一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又会引来很多的麻烦;三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考虑,增加的经济费用势必要均摊到每个业主身上,物业与开发商普遍担忧居民对此会有不满,造成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

3.2.3 生活质量下降

立体绿化会使一些原有功能丧失,甚至带来负功能,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例如目前有些住宅楼的楼顶空间被用来铺设太阳能板,若采用屋顶绿化方式,这些空间就会被占用掉,使用太阳能热水或发电的住户被迫改变生活方式,会给这部分人带来一定的麻烦。而相较于屋顶绿化,墙面绿化技术更加简单且安全性更高,但应用范围依然不广。一位常年在采用墙面绿化的建筑内办公的人员向笔者倾诉了他的困扰:“长这些植物从外面看确实还不错,都能算是一种景观了,但是我们在里面办公就难受了。首先这些植物生长迅速,你看整个窗户都已经爬满了,遮的我们在里面根本一天看不到阳光,大白天都还要开灯。而且长得这么茂密我们也开不了窗户,一开窗户各种蚊虫就飞进来了。所以从外面看我们成了一种景观,可我们从里面再也看不到外面的景观了,感觉很压抑。”可见墙面绿化也给居住者带来了采光、蚊虫等一些困扰,使人们在这种绿化方式建筑中工作与生活的体验变差,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综上对立体绿化所具有的正负功能进行分类梳理见表1,可以发现立体绿化的正功能存在于建筑物、个体生活与城市系统3个方面,负功能则主要包括经济成本增加、安全风险上升、生活质量下降3个方面。

表1 立体绿化方式的功能分类Tab.1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mensional greening methods

4 “功能差序格局”逻辑下立体绿化的功能层次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分等级层次的,只有在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基础上,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22]。客体事物的功能就是为了满足主体的需求,所以与需求相对应的功能也是分等级层次的。功能层次与需求层次的实现路径相同,人们只有在追求到较低层次的功能时才会继续追求较高层次的功能,功能层次越低意味着在实践中的优先级越高。对一项具体事物的功能进行层次排序遵循的是“功能差序格局”逻辑,“差序格局”[23]是费孝通在描述个体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格局时提出的概念,针对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功能差序格局”针对的是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即个体对于功能重要性、优先性的划分是根据与自己生产生活距离的远近为标准。一般而言,功能层次是从个体生活领域扩展到公共生活领域,因为处于个体生活领域层次的功能直接对个体产生影响,能够被个体直接认知与感受到,而处于公共生活领域层次的功能是间接对个体产生影响,难以被个体直接认知与感受。

以功能差序格局的逻辑对立体绿化所具有的功能进行层次排序(见下图),由低到高的递进路径为安全→经济→生活质量→城市环境。人们对立体绿化的态度与行动取向,首先会考虑涉及自身生命健康的基本安全能否保障,其次会考察关系到个体及家庭财产的经济成本是否划算,在满足安全与经济功能的基础上,再次会考虑生活质量方面,最后才会关心个体生活领域之外更广泛的城市系统。

图 立体绿化功能层次图Fig. Functional hierarchical map of dimensional greening

因此将立体绿化的功能类别与层次结合起来,可以清晰地发现立体绿化的功能对于社会公众群体而言具有两个特征:

第一,立体绿化的负功能在功能层次中多处于较低层次,而正功能则多处于较高层次。在表2中,某个功能层次中若负功能为主则记为符号“-”,若正功能为主则记为符号“+”。可以发现,立体绿化的负功能集中在安全、经济与生活质量3方面,在立体绿化功能层次划分上处于较低的第一、二、三层次。而立体绿化的正功能中,对建筑物节能、滞尘杀菌、延长使用寿命、景观美化以及丰富个体休闲娱乐活动两方面的作用可以视为生活质量层次的提高,节约土地、缓解热岛效应、雨水利用、降低空气污染等作用则属于城市系统层次的改善,所以正功能主要集中在较高的第三、四层次上。

表2 立体绿化正负功能层次分布Tab.2 Positive and negative functional hierarchical distribution of dimensional greening

可见立体绿化的负功能主要存在于个体生活方面,而正功能则主要存在于个体生活之外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功能差序格局”逻辑下,负功能在实践中处于优先考虑的范畴,正功能则处于较后考虑的范畴。

第二,立体绿化的正功能大多并不具有不可或缺性,可以实现“功能替代”。功能论认为如同某个社会事实可以有多项功能一样,有些功能也可以通过多个社会事实以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功能替代”。立体绿化的正功能对人们而言并不具有唯一性,人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达到同样效果,实现“功能替代”。如立体绿化对建筑物具有的降温增湿功能,可以通过空调调节的方式进行替代,滞尘杀菌的功能可以通过打扫卫生、空气喷雾等方式进行替代,甚至这些替代方式都不具有唯一性,存在着多种替代方式。“功能替代”的实现就进一步降低了立体绿化正功能的重要性,使立体绿化在人们生活中并非基础与必要的,而成为一种生活品位、生活水平的象征,是更高层次的生活改善。

综上所述,按照“功能差序格局”逻辑对立体绿化的正负功能进行层次划分,负功能通常处于较低层次,是人们优先考虑的方面,而正功能则多处于较高层次,是人们延后考虑的方面,并且正功能大多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功能替代”。 因此从社会公众群体的角度出发,就会对立体绿化产生较低的价值判断,不存在实施与践行的必要性,从而影响立体绿化的实践行为,使立体绿化在推广过程中陷入困境,社会参与度严重不足。

5 立体绿化的出路: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的技术与管理革新

当前学界普遍认为从技术与管理两条路径入手寻求立体绿化推广的动力,尽管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可操作性的建议,但缺乏从社会的维度出发进行整合。笔者认为立体绿化之所以出现困境的症结在于社会群体的态度与认知,因此走出困境的可能出路也应该着眼于社会群体。需要将技术、管理与社会联系起来,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技术、管理的改进方向,技术与管理的革新需要契合社会群体利益,改变人们进行价值权衡时的判断,从而使人们乐于接纳立体绿化方式。基于对立体绿化困境的社会成因分析,立体绿化困境的出路在于改变立体绿化正负功能的层次分布格局,有两个可能的方向:第一个是最大程度的降低负功能;第二个是寻求较低层次的正功能。

从技术层面而言,技术的发展应该以降低负功能与寻求较低层次正功能为目标。与立体绿化相关的荷载、排水过滤、浇水施肥、防风防寒、绿化植物选择、养护管理等技术都要在提高安全系数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经济成本,减轻负功能对人们的影响,消除后顾之忧,从而使人们在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基础上才会进一步考虑实施立体绿化技术。也可以通过技术革新寻求较低层次的正功能,促使人们重新进行价值权衡。如屋顶绿化植物的选择方面,现有的大部分用来屋顶绿化的植物对于人们而言仅具有观赏功能,而如果可以实现种菜、果树甚至粮食作物的话,就可以进一步给人们带来一些经济利益。

从管理层面而言,需要制定一系列可以降低负功能与寻求较低层次正功能的政策来引导与鼓励立体绿化的推广发展。在世界公认立体绿化推广最好的德国,政府就是通过立法强制要求建筑进行屋顶绿化,并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引导立体绿化发展,如采取政府和业主共同出资进行屋顶绿化的办法,由政府补贴25%的绿化经费,以及在一些城市重点地区内对实施屋顶绿化对建筑所有权者实行5年内固定资产减轻50%的税等政策[24]。中国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的公共建筑立体绿化率高于平均水平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公共建筑立体绿化的经济成本大部分由政府或者企业等主体负担,而不是由个体分摊,极大地减轻了个体经济负担。因此可以借鉴国外与过往经验,从社会群体的角度出发制定一系列政策,如按照一定的方式由政府来进行一部分的资金补贴等,从而推动立体绿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屋顶立体绿化
借“光”生财的屋顶
念个立体咒
屋顶屋
立体登陆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屋顶的雪(外四首)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立体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