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合力的机制与实践探索

2019-09-10史月婵

速读·中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协同机制思政教育

史月婵

摘  要: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管理者的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重要。要充分尊重管理者的工作,针对学生工作的特点,适当减轻其压力。管理者面对繁杂的学生工作时,往往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压力,既要做好行政工作,又要随时解答学生疑惑,解决学生还管理者问题,必要时还要安抚学生情绪。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本文将探讨协同机制下高校管理者与思政教育合力育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协同机制;高校管理者;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再次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承担着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同时又是培养国家重要人才的主阵地。在此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无疑是当中最为核心的关键性环节。“课程思政”的依据是课程所内蕴的价值性,总体目标是育人并以课程作为手段。它基于思政课程的价值属性,发挥高校各课程之间的协同作用,围绕培育时代新人的总体目标形成系统合力。发挥好这一作用尤为重要。

1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合力的重要性

高校的管理者往往在一个学院中扮演了较为重要的领导角色,也是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外最贴近学生的“学校管理人员”,因此,高校管理者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会深刻地影响到学院的方方面面。学生工作事项繁多,任务也比较琐碎,如果管理者能够管理的井井有条,那么对学生来说是巨大的便利。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表明了管理者工作的重要性,因为管理者的工作状态和工作面貌会直观地传递给学生,从而给学生带来影响。如果管理者工作状态低迷,不仅会损害学生的切身利益,影响学生办事,更会损害教师群体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2育时代新人是“课程思政”的目标

高校课程体系,无论是专业思政,还是“课程思政”,均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当前,对于培养学生品格,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格品质的养成方面,主要还是依赖高校专门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较而言,其他的课程在育人方面显得明显不够。事实上,各门课程均具有育人的功能。因而,不仅思政课程,而且“课程思政”都强调高校课程体系的育人功能。当前,“课程思政”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都谈到培育时代新人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务。

“时代新人”不仅体现在技术、知识等方面与时俱进,还体现在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价值规范等诸方面。在“时代新人”的内涵中,首先要体现出人之为人应有的价值、人格、品质等要素,这也是教育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此外,“时代新人”要求培养的人应该适应并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另外,“时代新人”突出强调“新”,应该体现以往的人才所不具有的全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强烈的时代使命、突出的价值关怀以及强烈的时代担当。可以说,时代新人是一个综合性、包容性的概念,这其中就指向人的品格、境界、信仰塑造等精神性方面。而这恰恰是“课程思政”所致力于构建的课程体系应当着力的关键点。

同向同行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课程思政”中的“课程”涉及高校整个课程体系。这里面既包括现代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专业所必须的专业课程,也包括各类面向广大大学生的综合类、通识类课程。这些课程之间既有育人方向的一致性,也存在内容专业目标、实施方式的差异性。高校课程体系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价值性、政策性、政治性等特征。在育人过程中,“课程思政”既要发挥各类课程之间的价值一致性,尊重各门课程在育人过程中的课程定位的趋同性。与此同时,相互之间也需要尊重各门课程的差异性,注重各自不同课程在育人当中的内容互补、功能协同、价值系统的作用。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同向”。所谓“同向”是指育人的过程当中,围绕育人的整体方向,始终贯彻“培育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目标。尽管高校课程体系内部存在差异,但它们均具有育人的功能。不同课程在育人的过程中要明确地进行价值定位,紧扣育人方向。以育人作为高校课程体系设计的整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高校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向确定育人思路。“课程思政”的同向指向育人的整体价值目标,设计性方面应体现出总体的一致性。以此,作为课程的方向加以定向。

所谓“同行”,主要侧重课程体系的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有序设计,处理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它需要围绕育人的整体价值目标,合理定位、有序分工、相互配合。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能够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教育发展重要文件精神,把育人的整体目标作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整体价值目标,同时把握不同的课程类别之间的差异性及其内在联系。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层次性与先进性,真正贯彻以课程为载体,发挥高校课程体系的育人功能。

3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制度化建設

课程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以课程为载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级各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协同配合,有效参与,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并以健全、贯通的制度化建设加以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组织管理体制。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的领导。在高校内部建立健全畅通的“课程思政”体系,狠抓“课程思政”工作的任务,在专业教学的同时,把“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机制化。对理工科专业课程,要高度重视课程的价值引领工作。这并非混同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界限,而是建立在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的合理定位基础上,进行制度化建设。

二是建立健全高校内部贯通化的育人机制。深入贯彻高校内部一体化育人战略,扎实推进大思政育人格局。“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离不开组织化体系机制担保,高校需要整合党委部门、行政机关、思政理论课、专业课程、学工系统等各个部门,建立党委领导下高校系统相互贯通的育人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活动类课程的纳入与评价制度。就“课程思政”而言,活动类课程是专业知识课程之外的有益补充,能够有效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高校课程体系大多数课程或是直接属于活动类或操作性课程,或是可以进行活动课程设计,活动类课程因其操作性、感受性等特征,容易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增加活动类课程,建立相应的纳入和评价制度,协调好知识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4高等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合力的机制与实践

4.1转变教育方式、积极适应时代发展

在以往的理想信念教育中,讲座和宣讲会成为了主要的形式,而这些形式往往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会令整个活动过程变得单调冗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往往难以对课程产生兴趣,再加上这类教育模式的单一,会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果大打折扣。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高校应主动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将新媒体手段有机地结合到理想信念教育中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教育成效。

4.2思政教育内容结合学生兴趣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要想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学生不被外界的落后、腐朽思想所侵扰,就要在内容上作出调整。新媒体工具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接收平台,也就让他们接触到了许多以往未曾接触、未曾了解的信息。由于大学新生初入校园,还未进入社会,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可能稍显稚嫩,也缺乏相应的辨识能力。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在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定自己的理想目标,矢志不移地为它奋斗。为了扫除网络上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害,学校就需要采取相应举措,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加入当下的热点话题,引发学生讨论,从而树立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正确认识,不断修正其价值观念。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进行引导,遇到意见不一的情况也不是一味的打压,而是要进一步分析事件的实质,得到一个大部分学生都认可的结论。

4.3完善制度,从制度上做好监督工作

一个好的监督工作需要以理论制度为依据。想要通过合力机制来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活动教育和管理工作,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既要规范学生行为,也要规范教师教学的安排工作,从根本上进行有效的监督。制度的制定需要有一定的有效性,不能不结合实际。

4.4执行制度,從人员上做好监督工作

监督工作应该从三步走,第一,需要建立独立的监督部门,对领导机构形成的每一个决议进行核查,考察领导层是否履行了自己的职。第二,是对各个部门工作进行监督,包括班主任和管理者,因为他们是与学生联系最多的岗位,考察是否做好了学生的思想工作,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帮助。第三,对学生的监督,加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教育,能够有针对性地纠正机制的问题和施行力度。

5构建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合力保障机制

5.1思想保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每一步的决定,判断学生否是合格,不仅只从学生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来判断,也要看其道德素质和自控能力,这就需要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结合来实现。学校不仅要看中学生的道德培养,也要注重教职工的道德审核。

5.2物质保障

物质保障是工作施行的基础,物资保障不仅包括教学设施的硬件保障,也包括了网站平台的保障,这就需要学校加大资金的投入,购买新的器材,形成专门的采购部门,及时对设备进行更新,设立专用款,保障采购部门的资金供应,而且要对该部门的员工进行考核监督,也要保障其工资水平,要与普通员工工资持平或者略高,能保障学生管理和教育活动有技术支持和场地安排,能够有效促成工作完成。学校的物资保障决定着发展前景,没有足够的物资保障就没有发展的后援力,这样会大大限制学校工作的开展和机制的实施。

6结语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对各个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在高校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变,现代科技在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等方面都有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也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也在深刻改变着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参考文献

[1]孙露.“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微思政”研究[J].农家参谋,2019(20):260.

[2]肖文红.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理论,2019(10):171-173.

[3]张永红.试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0):14.

[4]周志浩.“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18):143-144.

[5]李娟.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合力机制构建研究[J].才智,2019(27):102.

猜你喜欢

协同机制思政教育
探析“三网联动”品牌传播机制
协同机制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审计整改的责任体系与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