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空差异综合评价

2019-09-10谢小飞吕剑平

关键词:排序一致性甘肃省

谢小飞 吕剑平

摘要: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特色阶段。本研究从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实现程度出发,结合甘肃省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区域特殊性,构建和运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评价体系,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定量研究方法,对甘肃省民族地区2010-2016年小康社会建设情况与全省、全国、其他民族地区对比,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六个方面综合评价甘肃省甘肃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所在,结论表明甘肃民族地区尤其在经济发展方面与全省全国差距明显,甘肃省民族地区需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旅游业、提升文化软实力、保障资源环境、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寻求突破点。

关键词:甘肃省民族地区;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小康社会时空差异综合评价;建议

一、引言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民族地区包括甘南、临夏自治州的16个县(市)及天水市张家川、武威市天祝、张掖市肃南、酒泉市肃北和阿克塞5个自治县,共21个县(市)。共有50多个民族成分,甘肃民族地区国土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约占甘肃省总面积的40%。根据《2017年甘肃发展年鉴》统计,截止2016年底,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总人口达326.68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12.52%,甘肃省民族地区农村人口有284.19万人,占甘肃省民族地区总人口的86.7%。2016年甘肃省民族地区实现生产总值为506.20亿元,仅占全省生产总值7200.32亿元的7.03%。甘肃民族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185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达24145元。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甘肃民族地区区域面积大、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比重大、经济实力弱浓牧民收入水平低,成为甘肃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难点。若要实现甘肃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甘肃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则成为全省实现全面小康首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甘肃省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综合评价

(一)各项指标数据的来源处理及指标选取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比性,本文所用数据大部分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7)、《甘肃发展年鉴》(2010-2017)、《甘肃农村年鉴》(2010-2017)以及“2010甘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检测报告”和“甘肅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研究报告(2012)”。查阅中国国家统计局信息网和甘肃统计信息网,以及各县区的国民经济发展与统计公报。有些县区无法获取的小指标数据,通过与其相关的数据进行比较简单测算所得,并通过整理计算,获得平均值和相对值。本文指标选取依据2008年6月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制定的《全面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中标准包括6个方面的23项指标。

(二)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分析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能方便对一些较为复杂和模糊的问题作出分析和决策,该方法具有系统、灵活、简洁的优点[1]。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通常要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将有关各因素按照不同的属性自上而下分解成若干层次,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这些层一般可分为三层:最高层(目标层)、中间层(准则层)、最底层(措施层)。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和需要分析的详尽程度有关,一般层数不受限制。如果层数过多,则在分析时显得繁琐,如果层次较少,则对问题分析不够详尽[2]。

(2)构造判断矩阵。层次结构反映了各个准则、因素之间的关系,但是准则层中的各准则在目标衡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相同,在决策者心中,他们各占有一定的比例。构造判断矩阵,就是针对上层次某因素,本层次与之有关因素之间进行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引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来定义判断矩阵A=(aijn×n如表1: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是指根据判断矩阵日算对于上一层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是本层次所有因素相对上一层次而言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的基础。层次单排序可以归结为判断矩阵A对应于最大特征值入旧的特征向量W[2]。

1)一致性检验

为了检验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一致性指标CI。

CI=λmax-n/n-1

2)查找相应的一致性指标RI。对数字n=1,…,9,萨蒂给出了下面的值,如下表所示:

得到RI值后,用随机方法构造样本矩阵:从1~9及其倒数中随机抽取数字构造正互反矩阵。求得最大特征根的平均值

3)计算一致性比例:

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

(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就可以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的权值,这就是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需要从上到下逐层顺序进行,对于最高层下面的第二层,其层次单排序即为总排序。层次总排序,需要从上到下逐层排序进行,最终计算结果得到最低层次元素,既要决策方案优先次序的相对权重[2]。

若上一层(A层)包含A1,…,Am,其层次总排序权值分别为a1,…,am。设下一层次(B层)包含个因素B1,…,Bn,那么,它们关于Aj的层次单排序分别为blj,…,bnj(当Bi与Aj无关联时,bij=0)。现求B层中个因素关于总目标的权重,即求B层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权重b1,…,bn,即B层各因素的综合权重

对层次总排序也需要作一致性检验,检验仍然像层次总排序那样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虽然,各层次均已经过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都已具有较为满意的一致性。但是,进行综合考察时,各层次的非一致性有可能积累起来,引起最终分析结果较严重的非一致性[2]。

若B层中Aj相关因素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在单排序中经一致性检验,求得单排序一致性指标为CI(j)(j=1,…m,),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j)、CI(j)、RI(j)已在层次单排序时求得),则B层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为

当CI<0.10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并接受该分析。

2.模糊函数的隶属函数

设甘肃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各项指标的达标值向量为(c1*,…cn*,)。这里n=23。对定量指标c的达标度,u(ci)计算方法如下:

(1)对数值适中的指标:

(2)对负向指标,即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

(3)对于正向指标,即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

第t年小康社会建设达标度这里的Wi是总权重,i=1,2,…,n。计算第k年小康社会建设子目标Bk的达标度为权重,K=1,2,…,n。

表4展示了2010、2012、2016年,甘肃民族地区、甘肃全省、全国以及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小康社会建设实际数据。如表4所示。

3.对指标数据进行模糊化处理

对指标数据进行模糊化处理时,如果是正向指标,且指标的实际值大于标准值,则模糊值为1;若实际值小于标准值,则模糊值=实际值/标准值;如果是逆向指标,且指标实际值小于标准值,则模糊值为1;若实际值大于标准值,则模糊值二指标标准值/实际值[3]。经过模糊值处理后的各个指标值如下表5所示。

4.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按照建立的甘肃省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计算出各层次元素相对于上一层次元素的相对权重。如表6所示。

(三)甘肃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绩效评价与对比分析

根据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模糊值及其权重,计算出各个指标的得分情况与各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整体得分情况。

小康社會建设子目标Bk的达标度为权重,K=1,2,…,6。

小康社会达标度Wi是总权重,i=1,2,…,n。

即指标实际得分=指标模糊处理值×指标综合权重×100,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如表7所示:于发展很好的地区,70-80分之间,属于发展较好的地区,60-70分之间属于发展很一般的地区,60分以下,属于发展情况很不乐观,还需要加大发展,有待提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甘肃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从2010-2016年,历经三个阶段时间,发展速度非常快,小康社会建设绩效得分每年都呈现一个较大上升趋势,尤其经过2010-2012年,其综合得分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发展形势非常好,迈人发展较好的区域。

(四)绩效时空差异评价结果分析与结论

从纵向角度看,如表8所示,甘肃省民族地区2010小康建设绩效得分为58.85,2012年的得分为73.52,至2016年底达到79.35,2010-2012年间得分增加14.67分,2012-2016得分增加5.85分,年均增加3.42分,6年间建设实现了由发展情况很不乐观到发展较好的地区的过渡,发展速度惊人,六大方面发展成效显著。从经济发展方面看,2010-2016年经济发展得分增加10分,2010-2012年间增长速度最快,尤其是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38.83%增加到2016年的56.79%,第三产业一度跃居甘肃省民族地区三大产业之首;从生活质量方面看,2010-2016增长3分,尤其是居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7380元增加到2016年的10332元,4年增加2952元,年均增速为10%,恩格尔系数由2012年的45%下降到2016年的31%,年均下降3.5个百分点;从文化教育方面看,得分有2010年的7.33分增加到2016年的12.362分,年均增加0.84分,其中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家庭消费指出的比重有2010年5.41%上升到2016年的10.32%,6年间增长50%;从社会和谐、民主法治、资源环境方面看,总体绩效虽呈上升趋势但增速较慢,六年仅增1分左右,发展成效有限。

从横向角度看,从表8甘肃民族地区与全省、全国和其他省区小康社会建设得分情况中可以看出.整体而言.甘肃民族地区与全国全省的小康社会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六大方面来说,主要差距在于经济发展方面,全省、全国在这一方面的发展每年超出民族地区几乎6-10个百分点,青海、宁夏和新疆则超出民族地区4-8个百分点;在生活质量方面,民族地区得分仍是最低,存在有2-3个百分点的差距;在社会和谐、民主法治、资源环境方面,甘肃民族地区得分最低,但与全国、全省、其他民族地区差距不大,总体而言,经济发展是未来甘肃民族地区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小康的主要方面,社会和谐、民主法治、资源环境建设虽差距较小,但仍不能忽略见表8。

三、结论

甘肃省民族地区受自然资源、资源禀赋及历史文化的影响,近年来小康社会建设虽不断努力,但仍然与全国有较大差距,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点结论:(1)甘肃省民族地区尤其在经济发展方面与全省、全国、其他民族地区差距大。究其原因,与甘肃省长期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政策倾斜不足、资金投入不到位等因素有关,要继续加大对该地区的资金投入、政策倾斜,争取2020年实现与全省同步小康;(2)甘肃省民族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与全省差距相对较大。甘肃省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产业发展落后、农户思想意识落后导致该地区小康实现程度处于较低水平,是2020年甘肃省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所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产业体系,补齐发展短板;(3)甘肃省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方面实现程度进步显著。随着甘肃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民族地区依托其优势的文化资源,为小康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要进一步挖掘民族地区优势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构建新型文创综合体;(4)甘肃省民族地区在社会和谐、民主法治、资源环境建设方面实现程度相对较低。未来要立足该区发展弱势,尤其要重视甘肃民族地区村域转型升级。

四、建议

(一)积极调整生产结构,发展特色农牧业

虽然甘肃民族地区地理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但是民族地区有着自身的优势资源。要通过不断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充分发掘资源优势,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增加科研经费,鼓励劳动力转移等措施,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甘肃省民族地区可以围绕特色农业,加速培育草地牧业、绿色食品业、中草药种植及加工业、特种养殖业、观光生态农业。以此为基础延伸发展特色食品饮料加工业、特色医药研制加工业和特色毛纺加工业。围绕特色旅游资源和水能资源培育发展特色旅游业和无污染的水电业,逐步形成甘肃民族地区独特的优势产业体系,带动甘肃省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4]。

(二)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

甘肃民族地区对于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政府应从战略高度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特有民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盡早展开对民族文化的普查、登记和收录;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民族文化艺术之乡,对优秀的民族艺术传承人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资助,同时要完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成立专门基金会,由政府投入带动社会各界捐助,对急需抢救的民族文化项目给予关注和倾斜;把抢救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经常性开展各类民族文化艺术活动,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5]。

(三)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甘肃民族地区独特的气候地理资源,使得甘肃省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树立旅游强县理念,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相关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打造“吃、喝、玩、乐、住、行、购物”一条龙式服务,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6]。如甘南草原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主要的畜牧业基地,草原游牧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影响深远;河西走廊以南地带,藏族、裕固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既有美丽的山川、草原,又有壮丽的高原湖泊,浩瀚无际的大漠戈壁,古朴的民族文化完整保留;陇中黄土高原穆斯林聚居区,主要包括临夏、张家川及其他穆斯林聚居区,伊斯兰文化和穆斯林风情独具特色等。

(四)努力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构建文明和谐美丽乡村

继续开展内容更丰富、范围更全面、层次更深和透明度更高的村政务公开活动,真正把农民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向社会公开公布,挽救政府诚信,消除政民积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宣传,加强社会综合治安管理;加强民主建设,让农民真正享有所拥有的一切权利,让政府机构改变行事风格,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深入农村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增强民众法制观念,妥善处理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坚决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创建文明和谐美丽乡村。

(五)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

不断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发掘新型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把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禁牧舍饲、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土地、大气、水源的综合治理,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生态环境与扶贫开发良性发展,推进整个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小康之路[7]。

参考文献:

[1]郭金玉,孙庆云.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2):1-3.

[2]孙才志,林学钰.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一致性判断矩阵及其应用[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2,(3):2-5.

[3]金菊良,魏一鸣,丁晶.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水力学报,2004,(10):3-4.

[4]钱力,管新帅.农业优势产业选择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以甘肃省民族地区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2,(4):4-6.

[5]陈永胜,程永峰.甘肃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实践探析[J].社会纵横,2011,(4):4-6.

[6]付泳,蒲莎莎,水文静.甘肃省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问题研究[J].中国包装,2018,(10):3-4.

[7]马克林,冯乐安.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以甘肃民族地区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2010,(2):5-8.

猜你喜欢

排序一致性甘肃省
离散异构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一致性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以“电解质溶液”教学为例
恐怖排序
席晓辉作品
基于Paxos的分布式一致性算法的实现与优化
节日排序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揪出那只“混进革命队伍里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