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果蔬菜沉与浮

2019-09-10张芸

速读·中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荷兰豆蔬果番茄

张芸

案例背景

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应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并能真正做到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开发幼儿的智力。

案例描述

1.家长配合准备蔬果

科学活动《水果蔬菜沉与浮》开展的前一天,我在班级群里布置了需要配合带教学材料的任务,很快家长们“我带香菇”,“他带苹果”……就这样任务被快速认领结束了。第二天家长们就把前一天各自认领的蔬果准备好带来了。就是这些蔬菜水果!

我和搭班老师快速把这些带来的蔬菜水果分六组装在小框里,又用水桶接好水以备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使用。

2.看看说说认识蔬果

集体教学活动开始了,我利用班级里的玩具“熊奶奶请客”导入。“今天熊奶奶要请小客人来家里做客,一大早她就去菜场买来很多食材,准备做午餐啦!”“我们来看看熊奶奶都卖了些什么吧!”我请小朋友自己上来介绍这些蔬果,孩子们说的很生动,雯雯说“这是小番茄,他吃起来酸酸甜甜的我很喜欢,妈妈经常到超市买来给我吃。”轩轩说“这是辣椒,它是蔬菜,吃起来辣辣的,我不太喜欢吃。”……

“荷兰豆”大家不太熟悉,有的说是豌豆、有的说是扁豆、还有的直接就叫豆角。于是我问大家“有没有人吃过,怎么吃的?”,千千说:“我妈妈前几天用这个豆子炒着吃的。”“我奶奶用它烧肉吃的,很好吃!”小叶子说。我发现大家对荷兰豆还是有很多生活经验的,只是可能家人从来没有告诉过他们,这个豆的名字。于是我接过孩子们的话说到“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荷兰豆’”,小博马上说到“张老师,荷兰豆是不是从荷兰运过来的?”我回应道“小博知道荷兰是国家的名字,你的知识真渊博,真棒!可是张老师也不知道荷兰豆是不是产自于荷兰这个国家,大家晚上回家可以查询资料,找找荷兰豆的产地到底是不是荷兰?”

3.凭借经验猜想记录

“熊奶奶把这些蔬果放到水里洗洗,结果她发现一个现象——这些蔬果到了水里它们的状态不一样呢!它们会怎样呢?”大象说“有的会沉下去,有的会漂起来。”我马上追问“是的,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呢?”接着我把记录表投在了大屏幕上,请幼儿说说该怎么记录下自己的猜测呢?有的孩子想到用箭头来表示沉下去“↓”、浮起来“↑”,大家纷纷表示这个方法很好。于是我示范了箭头的画法之后,孩子们就开始自己猜测并记录自己的猜测结果。孩子们猜测记录结束后,我请了两位小朋友上来说说自己的猜测结果!大家的猜测结果不一样呢!

4.动手实验明确概念

那么这些蔬果在水里到底是什么状态的,还是要孩子们亲自动手试一试,然后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孩子们开始实验了,能够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多么的有意思的事情,孩子们边实验边记录,都沉浸在自己的操作中。在孩子的实验记录过程中,我已经发现了问题,对于“苹果”“梨子”这些处于悬浮状态的蔬果们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孩子们有些弄不清楚了,有的记录“↑”有的记录“↓”,在孩子实验的时候我并没有急于指出这一问题。待大家实验结束,我请了两位记录结果不同的孩子铭铭和涵涵上来比一比说一说,看到了不同的答案,铭铭和涵涵当时有些怀疑自己的判断了。下面的孩子也疑惑了,那么它们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那个对呢?。

发生分歧没有关系,我拿来了透明容器再次把这些有争议的蔬果拿来进行实验,让孩子们能够更加清楚的发现“苹果”“梨子”其实没有沉到水底,它们也是“浮起来”的。接下來,再来一一验证。茄子“浮”,辣椒“浮”,胡萝卜“沉”,荷兰豆“浮”,菠菜“浮”,蘑菇“浮”,土豆“沉”。

5.对比试验探索原因

最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将本次活动引向深入“为什么有些蔬果放在水里会沉下去,而有些会浮上来呢?”这个问题在前面猜测时其实就有小朋友根据生活经验推测了,当时加加说“我知道为什么会有的东西沉下去,有的东西浮上来,是因为重的就沉下去,轻的就会浮上来。”听上去好像没有错,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所以我当时并没有接着她的话往下深入,只是疑惑地反问了一句“是吗?”,现在我把问题抛出,再次和孩子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孩子和加加的看法一样,于是我拿出了“大番茄”和“小番茄”问孩子们:“哪个大而重?”大家说:“大番茄”“哪个小而轻”大家异口同声“小番茄”。好!我们现在开始验证,我请最初说出“大而重就沉下去,小而轻就浮起来”这一观点的加加小朋友来上前验证答案。当大、小番茄同时入水的那一刻,班级沸腾了,小而轻的番茄沉下去了,大而重的番茄却浮上去了。

虽然我已知道会是这一结果,可我还假装诧异的问:“这是怎么回事儿,不应该大而重的沉下去、小而轻的浮上来吗?”加加看到这一结果当时就愣住了,文迪犹豫地说:“因为大番茄有空气,小番茄没有空气。”但是文迪的声音很小。我又听到了新的说法,一定要让大家都听一听,于是我请文迪站起来勇敢的说出他的想法。他站起来之后非常认真的说“大番茄切开有空气,小番茄切开没有空气”。“空气”这是另外一个思路,非常好,的确空气可以影响沉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的蔬果沉下去,有的浮上来。“这个沉浮跟大小,跟重量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呢?”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跟“空气有关”。虽然物体的沉浮与密度有关,但是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孩子们来说“密度”是一个陌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其实空气也是影响物体沉浮的关键原因,所以孩子们说“物体沉浮跟空气有关”是正确的。本次活动所有概念的得出都是孩子们自己不断观察,猜测,实验,对比,总结出来的结果,是真正孩子们自己获得的经验。

案例分析

提问,是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一定的疑问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提问是科学教学中常用的策略之一,是师幼之间信息双向交流的重要途径,更是区别“满堂灌”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标志。科学、适时、适度的提问,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幼儿的探究需要教师适宜的指导和帮助,幼儿的科学发现往往是在教师有效问题引领下的发现。追问能让幼儿积极思考,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反问就是把问题倒过来提出,以反推正,是训练幼儿逆向思维的重要途径。适时有效的反问,会使幼儿产生心理和认知上的矛盾冲突,能将幼儿容易忽略的内容提出来引起幼儿的注意,促使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回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与反应的处理,是师幼互动的方式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良好的回应行为能启发幼儿思考,促进师幼互动,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教师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不知道,就要诚实回应,让孩子们明白老师也有不知道的问题,所以就算以后自己有问题不知道答案也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害怕和担心的。让孩子们明白对于不知道的问题我们可以有很多途径来寻找答案。我们要善于寻找利用各种途径找到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答案。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来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提高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集中注意力,促使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教师从幼儿的发展角度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层层递进地设计出接近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和智能水平的问题,从而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知识,将无序、零碎的经验变得有序和完整。

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发展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并将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的主动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好问以及持续、深入的探究兴趣,通常是由教师的有效提問引发的。在特定情境下,提问是决定科学探究活动是否有效、能否精彩的重要因素。同时又隐含了教师预设的科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在提问中能够激活幼儿的思维,将幼儿的思维和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主体与客体直接接触,相互作用。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经验,促进其思维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注重幼儿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活动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用各种方法解诀问题。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答案更重要。”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教师教育能力的体现,更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

在科学活动中有效的提问可以提高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质量,实现师幼之间良好的互动,从小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不断反思教学实践,研究提问策略,增强提问的艺术性,使科学教学活动过程更有效、更高效。

猜你喜欢

荷兰豆蔬果番茄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你我都不知道的冷知识
腊肠炒荷兰豆
HOME家系列
果仁荷兰豆
分蔬果
编辑部故事
清爽小炒
爱挑剔的番茄
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