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十年代的“希望工程”

2019-09-10王雨

家长·下 2019年10期

摘要:1929年12月18日,江苏省教育厅督学易作霖视察路过上海时,与黄炎培谈到“将在本乡创建慈善教育机关,专收孤贫儿童,予以教养”,但是他对一般慈善教育的效能提出了質疑。当时各地方的慈善教育效能参差不齐,最大的弊病就是把“养”看得太重,而把“教”看得太轻。1932年易作霖联合徐庚起、严逸男、徐瀚如、管劲丞等人筹建了私立南通贫儿院,尝试通过知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让贫苦孩童改变生活态度,提升生存和生活能力,成为身心健全、独身生活的公民。贫儿院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体制较完备,虽然开办时间不长,但是教学成效显著,堪称三十年代的“希望工程”。

关键词:私立南通贫儿院;慈善教育;教师自养

一、“养”是慈善教育的基本

私立南通贫儿院(位于江苏南通城内西大街古郡庙旧址)招收贫苦儿童,无论男女都能人院学习,一切学习费用由贫儿院提供。据《私立南通贫儿院三年来之院务报告》记载:“本院儿童类多赤贫,平日衣履不堪周全,一遇寒冬觳觫可怜……向各方勤募衣履或就本院工作部盈余项下酌提若干,择其尤者量予补助……每届冬令循例函致南通县救济院索取冬粮转给各生,办理以来各家属无不欣然感戴,不置于此即可见贫民生活之一斑。”

贫儿院的学生大多家境贫寒或者无家可归,凡是经由介绍外出服务或习业的学生,贫儿院都负责照管,主张“以机关为之家,以职员为之母,直至其能力自立为止”。资料记载了学生学业完成后的工作情况:“民国二十二年有大生电厂经理黄友荫先生介绍之人电厂学生者一名。同年五月承安颂谟先生介绍之上海布伞厂学习者二名。只是其中一名学生因为语言风俗的不适应,工作不久,自请辞退。九月呈益群社主任钱西林先生介绍,人泰县强华医院充当学生者一名。十二月又承黄又蘭先生介绍人大生电厂为学生者又一名。其他如苏州中学校长吴元滁先生招致,惟以儿童年龄幼稚初次外出人地生疏,深恐有负,提携婉辞谢却。”贫儿院不仅知道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单位,还跟踪了解学生被辞退或者谢绝该工作的原因,对待学生细致人微。

贫儿院的“养”并不是一味供养,而是主张“一切起居食宿的设备,必须与他们普通生活相称,否则反为将来出外服务或择业累”。学校主张救助有度、够用即止,以免学生养成自卑、攀比或依赖他人的不良心理习惯。贫儿院募捐的衣物和资金都是“择其尤者量予补助”,鼓励学生奋发学习、努力向上。私立南通贫儿院本是职业学校,却尽力救助贫苦儿童及其家庭。贫儿院心系学生,教师虽然不多,但竭尽全力保证学生上学无忧,并为学生介绍工作,提供就业服务,这些行为可比双亲。

二、“教”是慈善教育的核心

私立南通贫儿院的教学宗旨是“招收贫苦儿童,实施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培养独立生活之健全公民……发展儿童智力,授以谋生技能,养成服务耐劳的精神,使之将来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编制分前、后两期。前期两年,施行普通教育,教授识字、计数以及日常生活必需的常识与规范;后期四年,施行职业教育,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分科训练,并依学生的智力、年龄及职业性质酌量伸缩学习年限。开设的科目有公民、训育、国语、常识、社会、算术(笔算和珠算)、薄记、书信、音乐、体育、工作(印刷和缝纫)等。贫儿院“各科教材多注重日常应用而简明扼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功效,课本除采用各书局出版的课本外,有时还另编临对教材作为补充”。测验则有平时考查、学月测验、学期测验三种,“另外有各科竞赛,择优奖励,以资激励”。为扩大儿童眼界和知识面,院内设有图书室,其中儿童图书40余种,教育参考书10余种,还配备了许多教学和工作用具等。

贫儿院刚开办的时候,工作方面只有一部印刷机,负责印订各校作业簿册。从1934年3月起添设裁缝部,并聘请女技师于每周三和周六下午教授两个小时。当时教育部规程里规定:“小学之教学科目及课程标准,由教育部定之。高级小学应视地方情形,设置简易职业科目。”因此,贫儿院设有工作科是严格按照当时义务教育政策和法规来培养学生的,学校以印刷、缝纫为工作科的主要内容,也是根据当地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的。学生不仅提升了印刷和缝纫技术,锻炼了劳动能力,还实现了学校的部分创收。为落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西庑陈列柜台,配置玻璃窗,辟为缝纫营业室,以应儿童实习之需”,让儿童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感受商业交易流程,学习经商本领,使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发展技能。另外,1935年1月,贫儿院成立儿童储蓄部,每日由甲乙两组学生分别轮值司账,轮流实习。据资料记载“试行半年以来,各生对于演习薄记日见娴熟,且节省之零星费用数亦可观。”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财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勤俭的品质。

三、“教师自养”是慈善教育的目的

贫儿院秉承踏实实干的精神,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根据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发展儿童之身心,培养国民之道德基础,及生活必需之基本知识之技能”,儿童人院时,学校并没有要求学生立刻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性,而是在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中查漏补缺,慢慢养成好的习惯。教师对学生日常的应用文章和简略薄记认真检查纠正,学生稍稍获得进步,都会极力赞许。学校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注意儿童的自然活动有无坏的习惯;调查儿童平日言行,不论院内院外都加以指导;教师一举一动无不以身作则为儿童的表率;默察儿童的行为优劣,详载于训导概况实施录,每周举行周会时分别惩奖”。贫儿院的教职工不多,但对教师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并且形成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来规范学生言行、培养学生品德修养。

时隔八十多年,施宁教师采访了曾在私立南通贫儿院上学的侯凤翔、袁金生两位老先生。施宁教师采访回来后说道:“当87年后,我们走访所知晓的仍然健在的贫儿院的学生老人们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惊叹,更多的是深思及对前辈们的敬仰之情。在那个社会里,一个连吃上饭都困难的儿童,最终能以小学学业基础,成为新中国企事业单位的中坚骨干力量,除有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及贫儿院给予了他们以立足社会谋生最基本的条件外,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学同的基本道理是他们终身受益的根本。……老人的家眷告诉我们,贫儿院不仅让他们获得了生存的本领,还让他们的精神生活健康高雅。原来贫儿院的体育课不仅教授运动的基本动作、太极拳,还让孩子学会了打乒乓球;音乐课除让学生学习唱歌外,还教授京剧。以致老人终身与运动为伴,甚至经常参加市级乒乓球比赛,而京剧则成为其终身至爱。”

贫儿院的教师严于律己,辛勤教导,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凭着在贫儿院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刻苦自学,达到教使自养的目的,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过上了受人尊重、健康体面的生活。从贫儿院出来的学生,受教时间多4年,少则2年,学习时间极为有限。然而,教会学生摆正学习心态、提高生活能力,以达到平和接纳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公民,这才是贫儿院教育的宗旨和终极目标。私立南通贫儿院救助贫困儿童,让社会底层的儿童获得受教育的权利,不仅让其学习知识、收获技能,还注意培养儿童独立、健康、高雅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重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以获得社会对自身价值的再次认可。私立南通贫儿院就是一个让贫苦学生找到自身价值和归属感的学校,其成效显而易见,值得当今慈善学校、职业学校,甚至普通学校借鉴学习。

(责编 吴娟)

参考文献:

[1]江苏职业学校联合会大会[J]教育与职业,1924.

[2]易作霖·杜威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25.

[3]黄炎培.与易剑楼君谈慈善教育问题——对于一般慈善教育当局建议[J]教育与职业,1930.

[4]私立南通贫儿院.私立南通贫儿院三年来之院务报告[R].南通:私立南通贫儿院,1936.

作者简介:王雨(1996-),女,汉族,湖北汉川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