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信息技术创新课堂建设探索

2019-09-10谢连钦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效果内容信息技术

谢连钦

【摘要】信息技术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将信息技术的教育上升到国家教育战略层面,但过去十多年的发展成效一般。本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对小学信息技术创新课堂的建设提出了构想,指出课堂创新应当从思路创新,内容创新,授课模式创新三方面着手,增强小学信息技术培养效果。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创新课堂

计算机的诞生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到一个空前的信息时代。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进入高速通道,信息技术成了世界各国争夺的重要领域,尤其信息安全技术,备受世界各国关注。信息技术已不再是单纯的计算机应用,从人工智能的出现开始,意味着信息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誓要在信息技术发展新阶段有所突破,2017年国家提出将人工智能教育嵌入小学教育,足见信息技术在我国的重视程度,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在这个领域取得话语权的决心。

信息技术课程进入小学已有十余年,但从这十几年的发展来看,信息技术在小学的培养效果不尽人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学科,不同于传统文化课教授,基于赫尔巴特五步教育法则便能取得较好的水平,除了基本应用可以遵循此规则外,实际操作部分则完全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习得。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设计,课堂的讲授和课堂上的即时训练直接决定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效果的优劣,对增强国家信息技术人才后备力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现状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经过多年实践,虽说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整体来看,与原先设想的效果相去甚远。尽管小学信息技术在政策文件中很重要,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被大打折扣,思想认识程度高,但实际操作效果差,呈现出一种“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的尴尬局面。从信息技术课堂方面存在的问题看,其问题主要集中在内容设计,授课模式和课时安排上。

1.课堂内容设计欠佳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果甚微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于课堂内容的设计欠佳,当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内容多是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老师对教材内容把握的深浅直接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好坏,多数老师对信息技术教育教材内容的理解不深,不能将相对枯燥陌生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兴趣点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这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差,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更谈不上具体应用。内容设计的欠缺一方面是老师能力不足造成的,但更主要的还是教师思维上的懒惰与歧视造成的,信息技术课程不被重视,任课教师在备课和内容设计上也较为懒惰,不愿花费过多时间去准备不被认可的课程,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思维,照本宣科地讲授信息技术课,这就使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课堂授课方式传统

信息技术与语数文化课的教学有较大的差别,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应用的学科,授课方式的不得章法必然造成老师拼命讲,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当下对于城镇小学来讲,多数学校均配备有计算机房,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采取课堂讲授和机房实操相结合的形式。课堂讲授主要是以老师为主,对教材中的知识点以成人的理解形式向学生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理解力,未能建立好学生与知识间的桥梁。上机操作课也是老师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地操作,老师机械地讲,学生机械地学,这种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被动学习效果难尽人意。

3.课堂时间安排欠缺,缺乏连续性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学科,理解和应用相对来说不如文化课简单,再加上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信息技术课堂时间安排欠缺也是使得这门课程花费不少,效果却差强人意。课程安排欠缺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课时安排欠缺,小学课程中信息技术课普遍为一周一节,课程总量上较少,很难形成连续性,不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单节课堂内时间安排欠缺,多数老师上课倾向于花80%的时间进行“一言堂”的讲解,而只留20%的时间给学生实际操作,这就与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实操性质相悖。除此之外,由于信息技术课不是衡量学生成绩的指标,所以,经常会出现信息技术课被占课的现象,造成本就课时不足的信息技术课时间更少。

二、小学信息技术创新课堂建设方案

传统信息技术课堂的沉闷致使小学信息技术培养效果不佳,如不对当前的课堂进行创新性变革,也难达信息技术教育的理想预期。创新课堂的建设对于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均有较好的实践意义,创新课堂的建设应当重点从思路创新,内容创新,授课方式的创新三个方面开展。

1.思路创新

思路是一切行动的先导,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创新,首先要戒除过去陈旧的思想,不能继续将其视作副课,不予重视。“少年强则国家强”,国家要在信息技术领域有所作为,对青少年的信息技术培养就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放宽思路,积极主动探索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措施,要注意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符合学生兴趣又能结合教学要求的手段进行授课,对于老师授课能力有限的情况,可以先对老师进行提升培训,提升老师的授课水平,或者可以尝试引入效果好,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网络视频课程。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估也不能单纯的以成绩论,可以尝试通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来评定授课效果。

除此之外,所谓思路创新,不能仅局限在过去陈旧观念的创新,更应尝试着做一些超前的思路创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前沿学科和基本应用学科,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基本应用阶段,小学教育可以大胆尝试增加一些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探索兴趣的东西,将学生从被动学转向兴趣引导主动学习的方向上来。

2.内容创新

内容创新是课堂创新的核心,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授课教师应当立足于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内容设计上,对于一些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可以改编成适应学生接受的故事,或者其他形式的内容进行讲授,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对于实际操作部分的内容可以试着用学生平常生活中的例子,拉近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让内容理解起来更为轻松。例如,在Word文档教学中,对于所用到的例子,用老师自身或者班级同学,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生活,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同时也规避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分较多的时间去解释并无意义的名词。丰富有趣的内容能更有效地聚集学生的注意力,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

3.授课方式创新

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授课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这一课堂主体,学生的能动性没有被调集起来,其主动参与感不足,这就很难形成有效的课堂,即便再好的内容也是枉然,因此授课方式的创新是课堂创新的重要环节。

授课方式的创新可以根据在校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应性创新,诸如,游戏法教学,视频引导教学,任务导向型教学,竞赛式教学,这些新颖的授课模式对提高孩子上课的注意力均有较好的效果。游戏式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尤其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来说具有较好的效果。老师可以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时将其制作成相应的拼图连线游戏,指导学生完成。现在很多小学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因此,在讲授操作课程时可以更多借助一些视频来来给学生演示操作过程,视频类的教学模式更能被小学生所理解和记忆。任务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思维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老师在讲授课程时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思路一般比单纯听课清晰,方向也更为明确,会对课程内容的底层逻辑有更好的理解,对有问题的部分也可通过与老师的交流互动得到更深的理解。竞赛式教学可以将课程中的一些实操部分切分成小任务,让学生比赛完成任务,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专注。

授课模式的创新不仅局限在上述所提及的方法,授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重点在于授课老师以创新思维设计课程内容,并采取相适应的授课方式,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比例在不断加大,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明显,尤其在国家需要青少年在这方面有所成绩之时,教育从业者更应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的教学;转变落后思维,抛弃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以创新思路设计安排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内容和执教方式,力争小学信息技术培养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向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变革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

[2]张永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浅谈[J].好家长,2015(46).

[3]沈陵江.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術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5):94-95.

猜你喜欢

效果内容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灵动耳环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