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以承情 乐以载学

2019-09-10程金凤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通感语文课堂

程金凤

【摘要】文章载有作者丰富的感情,揭示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真实本质。 音乐依赖于美妙动人的旋律来触动听众。从通感的角度来看,修辞和音乐理论具有共性,它们具有支持和支持的优点。在汉语课堂教学实践中,音乐辅助教学的引入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音乐之美;通感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是承载作者感情真实流露,读者通过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精神,以通感的角度来看,文辞和乐理具有共通之处,更有转承辅佐之功。从古代到现代,文辞与乐理从来都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初唐四杰”之一的王维,北宋南迁的李清照,清代鼎盛而衰的曹雪芹,现代的方文山、李宗盛……一方面是文辞具绝的文案高手,另一方面也是精通音律的乐师或歌者。作家诗人于音乐旋律里捕捉灵感,引出写不朽文辞诗篇,同时又通过文辞诗篇来创造醉人音韵。

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常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课文中的美感、意境、精神传达给学生。音乐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以及琅琅上口,易于传颂的表现形式无疑是本身既表音又表意的汉语天造地设的承辅助手。

一、乐以开篇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营造好了氛围,课堂也就能定下成功的基调,因此,通过音乐来开始一节课,就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功效。

用乐曲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感情进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随播放的乐曲动情入文,因喜而悦、随悲而哀、就怒而愤、虑忧而愁……其次,抛砖引玉,曲在此而引出境在彼。目的是为了用音乐引出文章的意境,是垫戏而不是抢戏。就像中医里的药引一样,引出效果,但不会喧宾夺主,音乐烘云托月之后,是文章百尺竿头,意境能更进一步。第三,融入情绪,对于没有生活阅历的学生而言,很多文章的意境难以体会,音乐能比较容易感染学生,渲染气氛,升华主题。因此,用音乐导入课堂,引出新课文,运用恰当的话就有事半功倍之效用。

二、以乐辅课

1.节奏激活文字,旋律提升语感

语文文本不是僵硬的符号,它承载着人的思想、情感、意识、心灵,是活生生的、有灵魂的、有生命的。文本与音乐本身是水乳交融难以分离的关系。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这样的范文,文辞优美,音律生动,琅琅上口,节奏分明。

如《鼎湖山听泉》,它像小提琴的柔曼,草丛中流动的溪水声;像大提琴的浑厚,吞没了开裂的声响。它像在空谷中会聚的声响,像急流落入深水池的声响……

分割比例和隐喻节奏轻捷,音乐的旋律特征重复,来回循环,旋律逐步诱人。 文本的音乐性和文学性质高度融合,特别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修辞学和音乐理论的联络和完结,引导学生阅读轻捷的节奏,感触中国人的魅力和节奏。 言语的生命是由音乐激活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沉溺其间。

吟诵是按照一定节奏和韵律等音乐手段来表现诗文情思、意境的传统读书方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学习、欣赏古代诗文需唱一样的吟诵,才能准确地体悟诗文意境和音韵之美。这种读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音乐形式的表现。因此,在古代诗词曲文课堂教学中,可用高山流水、平沙落雁、十面埋伏等古琴或琵琶曲来营造氛围。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展开想象、联想,和着音乐旋律,吟诵着朗朗上口的诗文,使诵者仿佛与作者对饮而歌、促膝交谈,在乐曲中会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有更深的感悟,而这种展现了音乐之美的读书方式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语感,久以习之,能熟练了解并运用、创造出属于自我风格的文辞作品,同时也将中文之美音韵之魂留驻学生心中。

2.乐动情感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让人感受到未来的感受,了解无法了解的事物,并使不可能的事物成为可能。这是奥秘的通感。通感也被称为移动。在描述某些东西时,它运用另一种参考图画言语来改动感觉,以及人类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他们彼此交流、交织和彼此搬运,并运用了解表达感觉的词语来表达的陌生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具体的一种修辞格。通感是文辞与乐理关联里最容易理解也最常运用的修辞方法,让听者从音乐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相似的联想,人们获得更丰富、更生动的感受,这可以发生语言教育无法实现的作用。

例如,教学《二泉映月》中,“渐渐地,渐渐地,他好像听到了深深的叹息,悲伤的哭泣,愤恨的忏悔,固执的叫喊……”言语中,通过文本,如果只是大声朗诵只是“隔靴搔痒”,这时候要是同时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则可引发共鸣,让学生了解阿炳在创作《二泉映月》的心情,真正了解琴弦是心弦,是心底的声音。

郭文祥说:“教育艺术不是教授的才能,而是鼓励,唤醒和鼓励的才能。”笔者认为,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情感体验关键在于感染力,感染力强,且容易浸入的方式才能达到激励、唤醒、鼓舞的效果。对比绘画、电影、游戏等各种方式后,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环境里音乐各种艺术形式中感染力最强且最容易实现的一种形式。它具有流动性、含糊性和非语义不确定性。流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不确定性和含糊性可以释放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情感和精力空间。

3.乐启文思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美好的旋律刺激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声波发生愉快的心情,分泌多巴胺,刺激智力活动,改善认知,逻辑和回忆。在课堂上播放音乐,组织学生作业,比较和发现考虑和回忆方面的问题。创造性表达有一个参考上的改善,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能长时间坚持。

例如,在研究“鼎湖山泉水”时,笔者发现作者对泉水声的描绘特别有感触。笔者试图让学生把音乐作为一段文字听,笔者首先播放古筝歌曲“山水流”,让学生听完之后,把感受写在纸上。十分钟后,让学生上台分享体验,许多学生能够写出真实美妙的作品。

構图是幻想力的结晶,音乐能够扩展幻想力,这是两者结合的根底。美丽的音乐旋律有助于营建氛围和幻想空间,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构图状态。音乐打开了学生幻想力的大门,经过幻想再现音乐中描绘的场景,发生了“经过声音寻找文本,经过声音解决意义”的奇特效果。

三、余音绕梁

一堂语文课,在教学中融入音乐的话,那种余音绕梁的感觉,是一种美的享受,可以加深学生在课堂中的印象。

修辞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重要学科。不仅出现在文学体裁,还渗透到音乐艺术等多个学科。因此,修辞学和音乐有共性。在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音乐辅佐学生可以理解文本中的美、情境和作者的情感。音乐的吸引力和通感可以帮助学生进步想象力,音乐的正确运作对中文课堂教学具有倍增效应。

参考文献:

[1]郭琦.谈音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8(7).

[2]候器,张传良.语文教学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学,2007(8).

[3]贾锋,于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7(1).

猜你喜欢

通感语文课堂
基于像似性理论的俄汉语味觉通感形容词研究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
说通感
通感修辞很美妙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拥有特异功能者是患了“通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