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文养贤 以美育德

2019-09-10吕颖聪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中学语文反思

吕颖聪

【摘要】本文结合学校的“贤德”教育特色,着眼于新时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诉求,阐述语文校本课程组在“厚文养贤,以美育德”的校本理念指引下,完成语文“品质校本课程”的不断完善和提升。重点阐述学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具体从“阅·读·写·演”四类语文校本课程出发,着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基。

【关键词】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建构;实践;反思

顺德区伦教汇贤中学是2001年在港澳相亲和伦教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兴建的,其前身是创办于1978年的三洲中学。学校结合多年教育实践,着眼于新时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诉求,提炼出以“贤德”为核心的教育办学理念,在此理念指引下,学校的校本课程得到不断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语文校本课程的建构:追本溯源,彰显特色

“贤德文化”是伦教汇贤中学的办学理念。学校以“汇贤”为名,意谓学校乃个体长学问、学做人的内外兼修之所。从这个意义上,学校的语文校本课程核心为“厚文养贤,以美育德”“厚文养贤”恰是新时期学生核心素养的文化支撑和价值引领所在。“厚文”,重在厚植文化之根,增强人文底蕴。“养贤”重在培育有才德的人,突出价值引领。学校构建以“贤德”为主题的德育课程体系,主要通过贤德文化大讲堂、校园主题活动(文艺汇演、语文读书节、话剧节、英语节等)、校本课程以及各类文化修学考察等途径厚实学生人文底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学校还考虑到师生健康发展的问题,成立心育发展指导中心,逐步形成心理指导课程体系,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汇贤中学打造了美术特色品牌,对美术班学生开设各类课程,如书画名家进校园、名家名作展览、户外写生等,让学生提升艺术素养。为让美育更好地惠及全体学生,让学生在美的温润中净化心灵、孕育美好的品德,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目前,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美育欣赏校本课程,课程通过绘画、音乐、文学作品等,让美的元素进入孩子的世界,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什么是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知的审美中,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学校的系列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基础。

二、“品质校本课程”的实践

下面,具体谈谈学校语文品质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这几年来,在学校整体的校本课程建构框架下,语文教研组不断增强校本课程意识,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紧紧围绕“品质语文校本课程”进行实践和探索,形成了“阅·读·写·演”系列校本课程精品。

1.以“阅”为核心的品质校本课程

我们认为,“阅”系列语文校本课程强调激发学生“阅”经典的兴趣并养成长期坚守阅经典的习惯。学校以“阅”为核心,开展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如,《经典名著阅读和欣赏》《文学阅读和欣赏》《阅读越开心》《古诗意象探源》《解读辛弃疾》等,鼓励学生整本书阅读,尤其是中外文化经典。如,《论语》《孟子》《诗经》《世说新语》《复活》等;选修教材中《史记》《辛弃疾选集》《资治通鉴》等研究性学习;除了注重打造“品质校本课堂”,我们还积极开展读书节活动,如读书分享沙龙、优秀读后感评选、优秀思维导图展示等。

佛山作为千年古城、岭南文化发源地,学校非常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挖掘佛山历史文化的精髓和闪光点,探寻其中的“语文”因子,并带动对历史、地理、审美等素养提升,在深度、广度和厚度上拓展佛山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如,学校开展了《镜头下的佛山民俗》《背起行囊走四方》《走遍顺德》等,探寻的文化主题主要是佛山人引以为傲的粤剧文化、剪纸文化、龙舟文化、武术文化以及醒狮文化等,让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走访民间艺术组织,充分挖掘佛山文化中所蕴藏着的“美”的成分,体会自然之美及人类的艺术之美、智慧之美、道德之美,发展并完善了学生的能力、情感、態度和价值观。

2.以“读”为核心的品质校本课程

以“读”为核心的品质校本课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提升朗读水平。初中生正处于读诗、写诗的大好时光,他们需要用“朗诵”向青春致敬。学校的校本课程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和课堂主阵地的作用,重视教师范读的作用,以此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的自主朗读。

学校于2015年成为顺德区“吟诵教育研究与推广中心”的理事单位,在吟诵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成为汇贤的特色课程。吟诵堪称“美读”,介于诵读与歌唱之间,系古人口传心授的读书法,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位高雅,具有多元的文化价值。它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吟诵校本课程,如,《声律启蒙》《学点吟诵》《诗意语文吧》《吟诵下的经典古诗词研读》等,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吟诵的规律和技巧,培养了吟诵经典的浓厚兴趣,更好地实现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吟诵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学校每年的“语文节”活动以及“文艺汇演”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们身着古代服饰,结合吟诵带来美的舞台表演,展现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所传达的情绪,学生和观众们都能得到美的熏陶。

学校还将坚定不移地深入开展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引领学生们继承和发扬中华经典文化的精髓,使国学经典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3.以“写”为核心的品质校本课程

以“写”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学校重点开发了文学社和写字课两类。在文学方面,创办了校刊《攻玉集》和文学社《雅叙》,社报《攻玉集》,取意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已出版35期,发表优秀作品600多篇。每两年出版一本优秀学生习作《天光云影》,共计20万字。2018年首创社报《汇中时光》,已出版2期。文学社现有编辑部、记者部和联络部,各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其中记者部承担学校大型活动的采访报道,同时对在学习、体育、文艺各领域突出的人物进行专访活动。编辑部主要承担刊物、社报、竞赛作文、平时优秀习作的审稿、修稿工作。近三年来,文学社工作进展顺利,硕果累累。其中获得全国奖的有32人、省级奖项的有8人、市级3人、区级53人。在2015年第一届顺德区“农商杯”中小学作文创作大赛中,学校佳绩连连,获得专家评委奖一等奖2人。另外,汇贤学子的网络人气遥遥领先,前10名里就有7个是汇贤中学的。因学校学生热情积极地参与,上传作品的数量突出,学校获评最佳组织奖并受到新浪网记者的专门采访和报道。

为了增大文学的吸引力,学校还举办文学创作讲座,定期发表学生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型的征文比赛和现场写作比赛……为进一步扩大“写”课程的覆盖面,我们让学生尝试写作影评、文化随笔、文学评论、剧本、研究性小论文等,努力将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

近年来,语文组还十分重视学生的书法训练,如开展了《隶、楷书法课程》课程,书写内容以古诗文为主。将“写字”作为一项午间教育的必修课,硬笔书法人人参与,人人过关;软笔书法自主参加,个性展示。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还定期举办书法比赛,把优秀的作品评奖并给予奖励,展示在宣传栏上。遇到重大节日,热爱书法的同学与学校的老师同台挥毫,或共写新春联……在写字中培育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营造其乐融融的“美的教育”文化氛围。

4.以“演”为核心的品质课程

“演”系列品质课程重点开发戏剧表演,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舞台上的语文》。通过表演体验,亮出学生的风采,再现经典的魅力。该课程综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戏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读剧、演剧、看剧、评剧都是载体,学生对剧情的自主体验、对角色的准确把握至关重要。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指导:①介绍戏剧基本知识。语文科组的几位老师编写了《中外戏剧经典选读》,经典的戏剧有《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雷雨》等,该课程的老师分别为学生讲解戏剧矛盾冲突、戏剧情境、戏剧结构、戏剧悬念、戏剧语言等基础知识;②表演前,师生一起研读剧本,“让作者与读者两个灵魂在静默隐秘之中达到理想的融合”(俄国批评家艾亨瓦尔德语),理解了角色的“灵魂”再去分配角色和观摩表演,才能透过热闹看出门道;③戏剧表演阶段,邀请当地的艺术家来校为学生说戏并示范,进行手眼身法步及形体仪态的指导。

该课程还强调人人参与,演戏也不仅是几位有表演才华的学生参与,所有的同学都要加入这台大戏中演好自己的“角色”,文字功底好的当编剧,写戏剧宣传文字;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任导演;有表演才华的做演员;有音乐才华的配乐;有美术才华的做宣传海报和场景设计,手工技术好的做道具,擅长评论的当剧本顾问等等。每一位学生有其特长和个性,都应充分让其展示和发展。课程的价值在于:课程的实施从头到尾,所有人都要参与起来,一个都不能少,不能让任何一位成为袖手旁观者。

实践证明,课本剧的演出,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戏,以演促学,以美育情。

“阅·读·写·演”四类校本课程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紧扣语文学习的重点,突出读、写、听、说四大能力,将知识与实践、学习与做人相结合,提高了中学生的语文涵养,拓宽了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空间。

三、探索与突破

在语文品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我们有过彷徨,但一直堅持砥砺前行。在不断地探索和反思中,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也见证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彰显了语文学科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扩大了学校语文品质校本课程的影响力。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反思,唯有反思,才能获得真正的突破。

1.探寻真正能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我们更多的是借助学校的特色品牌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真正需要。只有重视学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更好地凸显校本课程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2.注重课程的整体性,解决“学科失衡性 ”问题。应从整体上平衡好各科在校本课程开设的“份额”,还有各科课程中开展的内容是否安排合理。防止“份额”不平衡现象;

3.正确处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反馈的关系。实践中我们发现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有余,但评价和反馈不足,这个极大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校本课程的品质,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从评价和反馈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4.应探寻课程之间以及课程内部的逻辑联系关系。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以及开发的类型,但忽视了从结构的角度对校本课程进行科学而系统地梳理。有的课程之间表面上有关联,但内在缺乏逻辑性关联。我们不止要在“量”方面把关,还应追求“质”的提升,消除“割裂”,打造出属于汇贤特色的高品质校本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中学语文反思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