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文”贯通,得古诗文之精华

2019-09-10陈国富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陈国富

【摘要】“溯文字之源,究文本之真,求文学之全,奠文化之基。”四者融会贯通教学古诗文,得古诗文之精华,可提升小学生四大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四文”贯通;古诗文教学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陈国安校长在谈及古诗文教学时,提出:“溯文字之源,究文本之真,求文学之全,奠文化之基,四者融会贯通教学古诗文。”笔者斗胆将陈校长的观点概括为“四文”贯通教学得古诗文之精华,提升小学生四大语文核心素养。现以名家名师和笔者的教学课例阐述上述观点。

一、溯文字之源,让汉字之魂标注孩子的血脉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汉字,凝聚着中华祖先造字的智慧,彰显出泱泱中华各民族大融合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培养新时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公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从小对汉字有热情,有激情,孩子们每天能主动识写、积累并运用新的汉字和词语,让汉字之魂在孩子的血脉中流淌,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底线与根基,也是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笔者教《敕勒歌》,借助图片、音乐、注释,边读边想象民歌描绘的画面,学生对“天苍苍,野茫茫”仍然难以用语言形象地描述,于是,笔者依次出示“苍”“茫”的古汉字、演变、义项和常用词语诗句。如,苍,形声。从艸,仓声。本义:草色。苍,青也。(《广雅》)。引申为深青色,深绿色;灰白色。常用词句有:苍翠、苍松、苍天、苍穹;苍苍、苍茫;苍白、苍老;笔力苍劲;苍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唐·白居易《卖炭翁》)又如,茫,形声。从水,芒声。本义:水浩大的样子。引申为模糊不清;遥远,面积大,看不清边沿。常用词句有:茫茫、茫茫无际、茫茫荡荡、渺茫;茫然、茫然若失、茫无所知。拔剑四顾心茫然。(唐·李白《行路难》)学生自主识词,限时抢记,同伴检查。此环节以汉字字源展开,边猜边教,将汉字的音形义用综合呈现,既提升学生对汉字的整体认知,感受汉字博大精深,又丰富学生的词汇诗句,识记积累经典词句,还让学生明确民歌中“苍”是“深蓝深蓝”“茫”是“茫茫无际”的意思。再读民歌,孩子们的脑海中或许浮现出颜色或深蓝或深青或灰白的天空,展现出面积辽阔无垠茫茫无际的草原,再用语言表达仿佛看到的画面时,孩子们能用上刚刚积累的词语,形象生动地说出民歌描绘出画面,全得益于汉字字系学习。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与“到”“过”“入”“满”等字对比,“绿”字形容词做动词用表现出颜色美、动态美,表达出王安石创作诗歌时欣喜又疑虑的复杂心情,成为古人锤炼字词的经典。名师教学《伯牙绝弦》,常以“绝”字的字源、演变和义项引入,以“绝技——绝琴(情)——绝唱”为线展开教学,教学具有汉字美、思维美、整体美。

二、究文本之真,让语言之辨涤荡孩子的头脑

全国特级教师赵志祥老师执教二年级《敕勒歌》,有孩子将“笼盖四野”中的“野”字读成“yǎ”,这与教材中的注音有不同。赵老师追问为何读成“yǎ”,学生道出“押韵”,老师夸奖学生有文化素养,顺势明确:古诗词押韵时韵脚按古读法应该读字的古音,当然,教材中的注音也没错,这是今读法。回到家爸妈若说你读错背错这个字了,请你教教爸妈这是古诗古读现象,爸妈一定会夸你。

赵志祥老师执教三年级小古文《司马光》,认为课文只叙写了“司马光击瓮”一件事,用“司马光”为课题不妥。赵老师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激励学生充分读准读顺课文后,逐步出示《宋史·司马光传》中一段译文和另外四段小古文。如: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如,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又如,光孝友忠信……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老师善于激发孩子们读准读顺小古文,并限时抢背,在读背的过程中,孩子们一定在猜想古文的大概意思。老师将学生带入较完整的《宋史·司马光传》五段小古文,初步了解五段小古文从多角度叙写司马光,学生必然将五段小古文与课文比较,辨别孰全孰偏,初步感受老师推荐阅读的内容更完整更具体地叙写了司马光,更适合用“司马光”为标题。

古诗文流传久远,必有文本失传、失真现象,争议文本之真伪在所难免。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探寻古诗文的出处,辨文本之真,探究古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辩文本之真,均是有益的学习方法。辨真伪,辩胜负,不是目的,学生运用阅读所得表达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见解,才是教学的真谛。

三、求文学之全,让经典之洁擦亮孩子的眼眸

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和叙写内容离现代生活较远,只要不过分深究字词句的意思,不重点考查简单的直译,把准年段目标,现代儿童学习古诗文其实并不难。在老师的引导下,小学生能读准读顺文本,培养古诗文语感,能当堂成诵,即达成目标。若能启发想象,让学生猜想文本中众多的空白处,适当推荐经典文本进行阅读、朗读、吟诵,学生的眼眸将被古诗文擦亮。

学习张籍的《秋思》,课后题要求想象古诗中描绘的画面,将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改写成小故事是将古诗直译吗?当然不是。教学时,笔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补充古诗的空白处,合理想象诗人离家远赴洛阳时的情境、洛阳城里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场景、捎信人等候诗人书写家书又意犹未尽临发开封的细节,将故事讲述、叙写得富有生活气息,令人身临其境,在分享中欣赏彼此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创造力。

品“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时,可拓展阅读《推敲》小古文,听听或读读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小故事,朗诵、背诵更多王安石不同时期写的或不同朝代诗人描写江南春景的诗词。

教学《杨氏之子》,笔者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言语》第四则《孔文举有二子》、第三则《孔文举年十岁》、第五则《孔融被收》,学生结合注释、译文各取所需,与课文对比阅读。四则小古文都选自同书同篇,都与孔融有关,结合课前对孔融的了解和开课的分享,学生能给推荐的三则小古文命合適的标题,如《拜与不拜》《小时了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等。

教学《伯牙绝弦》,引导学生想象伯牙与钟子期分离后的相思和如期相约时的绝情,拓展阅读《吕氏春秋》《列子·汤问》中“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欣赏历代引用此典故创作的古诗句,尤其是《警世通言》第一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让学生静心阅读经典诗文,细细感受“高山流水”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顺势引读《三言二拍》整本书。

四、奠文化之基,让传统之美浸润孩子的心灵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倡导“中华诗教”,其第四步为“诗道寻踪”。古人借诗文表达自己独特的追求与志向。诗道常蕴含在文本的物象、意象、意境中,一代一代绵延传承,最终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古人常借“月”抒怀,表达哀怨的离别与相思,赞颂纯洁的友情、爱情和亲情。

教学《渔歌子》,笔者推荐学生阅读张志和《渔歌子》组诗(其五)(青草湖中月正圆),与课文对比朗读,猜测词人写作时的心态,顺势简介张志和,体会张志和喜欢“悠然自得、悠闲自在”的生活,厌倦官场生活不须归的情怀。阅读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对比阅读《渔歌子》《江雪》《愿者上钩》小古文,初步感知诗人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心态,笔下的景物、表达的情感也会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人生道路。教学中,老师推荐的三组古诗文,指向“田园诗”“张志和组诗及兄弟和诗”“垂钓”三个传统文化现象,在群文阅读中将学生积累的诗词进行勾连、归纳、比较、赏析,提升朗诵、积累的实效,初步学习赏析古诗文,形成健康、高尚、独特的人生品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嫦娥》《元日》等描写中华传统佳节的诗词中,诗人借景和物抒发情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古人折柳相赠,饮酒相送,均蕴含着中华文人和民间流传至今的优良习俗与美德。作为中华儿女,阅读、朗诵经典古读文,理解并传承其间蕴藏的一份份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无旁贷。

“四文”教学不可能单一呈现,“四文”贯通为能大显神通。时下有云:“语文者得高考,得经典诗文者得语文。”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四文”贯通得古诗文之精华,岂不快哉?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应重视“素读”
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摭谈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审美教育研究
从“意会”走向“言传”
巧用多媒体,教好古诗文
谈用典手法的鉴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