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2019-09-10麦满棠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11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课堂提问小学数学

麦满棠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需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发问、设问来推进课堂教学。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提问的频率过快,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太少,连串的问题思维含量不高;2.提问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提供给学生适当的挑战空间,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过细、过碎的问题,让师生之间的对话变成简单的“是与不是”“对与不对”的简单问答;4.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能力解决,学生有挫败感;5.自问自答,没有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受。针对此类情况,笔者认为对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关于提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本文中,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问题,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聚焦教师有效提问,具体为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有计划性、有针对性、有启发性地提出问题,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活动,获取知识。为了提升提问的实效,坦洲镇十四村小学数学科组进行了近一年的探索,关注问的时机,把握问题的空间,体现问题的灵活与多样,力求问题的科学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也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提问”要切中要害,直击题目核心,引发学生思考

课堂四十分钟,时间有限。但有限的时间内,要让学生有自主思考、探究,小组研讨的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因此,对课中问题的数量也有要求,既要有精简的问题,能直接击中题目的要害,能引发学生聚焦问题进行思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同时,问题又具备统领性,能揭露问题的本质。

如“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学中,教师出示题目:绿大地果场前年种桃树100棵,成活了95棵;种梨树500棵,成活了480棵;种苹果树200棵,成活了196棵。并马上提出问题:同学们认真观察,如果你是场主,会选择种哪种树比较好?面对教师的发问,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教师出示问题后,马上抛出问题,学生既没有时间提取信息、加工信息,更没有时间思考与转换问题。面对教师的发问,自然就只能“茫然”。此题教师的发问,学生的困惑还在:不知老师是想问喜欢哪种果子而选树,还是选哪种树好种而选择?因此,发问首先不能“模棱两可”,要直击题目的核心;同时,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样学生才有展开思维的方向。如这道题目的问题改为:请问农场中的两种果树,哪一种果树的成活率高?会不会更清晰。可知,教师的发问要清晰、明确,要提供给学生精准的信息,教师对问题需要认真地斟酌和思考,能完整、科学地传递信息,同时又能让学生捕捉到信息。

二、“提问”要问在知识的前后衔接处,问在学生的思维困顿处

一堂课中,哪些问题该问,哪些问题着重问。笔者认为,应该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前后知识的衔接处,以及学生思维的困顿处进行思考。这样的提问,才能帮助学生“解惑”,才能凸显教师在课堂的作用与地位。在疑难处的发问,才能彰显问题的作用,引发学生的思考,以期取得“四两拨千斤”,让学生“醍醐灌顶”的效果。

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颗教学中,教师出示:+=?之后,问学生这道算式中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回答是分子都是1都是真分数、等于  ……

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说这两个分数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分数不能相加。但由于老师提问不到位,以至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果老师可以这样设问:“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观察这道题,这与以前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吗?”再通过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要解答此题就需要“通分”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运算。而引导学生对前后知识衔接、联系、区别的地方进行思考,才能让学生更快地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让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本质,就是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相加减有着清晰的了解。可以看出,问在疑难、困惑、知识衔处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对知识之间的梳理、回顾、比较、辨析、迁移,能促发学生内在探究的欲望,能帮助学生打通知识之间的关联,对知识之间的网络的建立有着很好的作用。

三、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让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需要一定的时机,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思考。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问题的抛出一定是学生经历了自主思考,惑而不知,惑而不解时才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问题,打破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认知平衡,撬动学生对新知的探究;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又能引發学生有的新的思考,构建新的知识。

如,二年级上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时,当教师教学完例题“4个5是多少?”与“4与5的和是多少?”之后,马上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这两道题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

学生无助的表情应该可以想象得到,是非常“茫然”的;教师的意图是想在教学完之后,让学生去体会为什么都有“4”和“5”,一个用加法,一个用乘法呢?这两个题目确实有区别和联系,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但教师抛出了一个漫无边际的问题,学生自然是无从解答的。如果教师直接抛出问题:同学们,两题中都有“4”和“5”,为什么一道用加法,另一道却用乘法呢?在学生经历知识的辨析之后,再次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大家在讨论、交流中认识本质,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两个不同的加数用加法表示,并用图示的方式表征。由此可见,问要问在学生惑而不达之处,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引领学生对问题的本质进行思考与辨析,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综上,是我校提升提问实效的一些具体做法。提高问题的指向性、科学性,让问题能更好地推进教学,统领课堂,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考;把握好问的时机,确定好问题的空间,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问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本源的思考,促进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准确把握问题,让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诚然,提问的背后是对教材的理解、课堂的理解、学生经验与认知基础的理解,在解读三者的基础上,用核心、本质、统领性的问题撬动课堂改革,搅动学生的思维,相信能收获更好的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赵龙山.课堂提问不仅仅是简单的“问”[J].中国教育报,2007(10).

猜你喜欢

有效提问课堂提问小学数学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