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生成活动之筏,抵科学素养之岸

2019-09-10朱燕菲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纸盘砂糖彩虹

朱燕菲

结合本班孩子对彩虹糖实验的兴趣,我在班级科学区开展了“彩虹糖变变变”的游戏。在游戏中,很多孩子都在纸盘中尝试各种摆盘造型,形成一道道漂亮的“彩虹瀑布”。可正当孩子们沉醉其中时,一个“小意外”发生了,轩轩不小心用胳膊撞到了纸盘,使纸盘中的颜色瞬间融为一体。大家惊呼 :“所有的颜色都混起来了!”面对这起突发事件,我顺势生成了一次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和孩子们一同感受溶解现象带来的神奇与奥秘。

案例描述一:

孩子们自主将不同颜色的彩虹糖沿纸盘边缘围成一圈摆放,再倒入适量的水,观察彩虹糖遇水后产生的一系列神奇的变化。

案例分析:构建实物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参与兴趣。我借助彩虹糖这一实物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和工具,支持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案例描述二:

1.第一次探索——游戏初体验。小烨将不同颜色的彩虹糖沿纸盘边缘围成一圈摆放,再往盘子中倒了一些水。10秒、20秒过去了,小烨紧紧盯着盘中的彩虹糖,期待着它遇水后的变化。30秒后,神奇的现象终于出现了,盘中的五彩颜色开始向中间慢慢靠拢,小烨惊呼:“哇!我的彩虹瀑布出现了!”

2.第二次探索——我有新玩法。这时,浩茗也加入了游戏,小烨向浩茗提议:“我们把彩虹糖放到盘子中间怎么样?”“好啊,我来试试看。”说完,浩茗拿起彩虹糖放在了盘子中央,又倒了一些水,两人开始了漫长而又焦急的等待。

“这次会是什么造型呢?”浩茗和小烨睁大了双眼,脸上写满了惊喜和期待,他俩目不转睛地观察着纸盘中的变化。这时,五颜六色的“彩条”像小鱼儿一样反方向地向盘子四周“游去”,浩茗和小烨激动地拍起手来惊呼道:“反过来放也有漂亮的彩虹瀑布啊,真是太美了!”

3.第三次探索——创意来摆盘。浩茗和小烨的重大发现吸引了更多孩子们的加入,大家纷纷开动脑筋,在纸盘中进行各种创意摆盘。朵朵自告奋勇,第一个开始尝试,她把彩虹糖放在纸盘中摆成了一个尖尖的三角形造型,之后又往盘中倒了一些水。“三角形造型的彩虹糖能变成什么呢?”朵朵把小脸凑在了纸盘旁,等待着“奇迹”发生。

10秒过去了,20秒过去了,纸盘中只有最下层的糖果随着水流开始缓慢扩散。朵朵有些失望,叹了口气说:“哎,可能我这个不太行吧!”看着朵朵失望的样子,我在一旁鼓励道:“别急朵朵,我们再耐心等等看,说不定惊喜就在后面哦!”

一番焦急漫长的等待,惊喜终于出现了!朵朵激动地用手指着纸盘,小脸涨得通红地说:“哎呀,我的三角形彩虹糖长角了,像两个牛角一样,哈哈!”

“我也来试试看!”一旁做“忠实观众”的小屈这时也按捺不住了,他拿起彩虹糖沿纸盘边缘围成一圈,又用三颗彩虹糖作为眼睛和鼻子放在了盘子中间。朵朵看到小屈的“创作”后好奇地问道:“这是小狗狗吗?”小屈振振有词地回答:“狗有两只耳朵呢。它是机器人!”

案例分析:给幼儿探究时间和空间,支持幼儿自主探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应善于发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身边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帮助他们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我给幼儿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支持和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彩虹糖溶于水的新玩法,感受科学探索带来的神奇奥秘与乐趣。

案例描述三:

1.意外的发生。正当大家沉浸在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中时,坐在小屈旁的轩轩不小心用胳膊碰了一下纸盘,使纸盘中的颜色瞬间融为一体。小屈着急地大叫起来:“我的作品没了!所有颜色都混起来了!这可怎么办?”

面对这起突发事件,我突然想起了陈鹤琴先生关于幼稚园课程拟定的观点,他认为:“倘使临时发生一件很有兴趣的事情,那不妨改变已拟定的功课,以做适时的工作来满足儿童的需要。”我能否抓住这次孩子们感兴趣又有意义的话题,开展一次关于“溶解”现象的科学活动呢?于是,我顺势就颜色的“溶解”现象和孩子们展开了一场讨论。

《指南》提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實际操作、亲身体验进行科学学习;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考虑到“溶解”一词对于孩子来说比较抽象,我便和孩子们一同讨论,决定在班级中收集一些实验材料,一同在观察、比较、操作、实验过程中,感知“溶解”的概念。

2.活动进行时。我们在班级美工区、生活区、积木区收集到红色彩虹糖、塑料小球、泡沫块等材料,还从幼儿园厨房借来了白糖,孩子们自主选择放入杯中,倒入温水并用小勺进行搅拌,观察这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如果有物质放在水里不见了,那就是“溶解”了。

3.新发现。通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在杯1里放白糖、杯2里放紫色和黄色塑料小球、杯3里放红色彩虹糖、杯4里放橙色泡沫块。梦洁作为代表在四个小杯子里面依次倒水,大家屏住呼吸,睁大了眼睛,期待着最终的结果。1分钟过去了,一凡突然大声喊着:“第一个杯子和第三个杯子里面的糖不见了!”小懿则激动地说:“第二个杯子和第四个杯子里的东西都还在!”

“是的,杯1和杯3里面的白糖和彩虹糖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真的消失了哦!只是在水中‘溶解’了,你们可以尝尝它的味道!”我一边解说一边邀请孩子们亲自来尝一尝水里的味道,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小烨子自告奋勇,主动要求品尝第一杯,他手捧杯1,细细地抿了一口,回味道:“水真的是甜甜的!”接着又品尝了杯3的味道说:“嗯,也是甜甜的,就是草莓味彩虹糖的味道!”

4.会总结。一番验证后,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对刚才精彩的小实验进行了回顾。一凡说:“白糖加水后,就不见了。但喝一口,味道是甜的。”小懿说:“红色彩虹糖加水以后,就变成一摊红水了,糖的颜色变成了白色。”梦洁说:“小塑料球和泡沫块放在水里还是那样,没有被溶解掉。”我应和道:“白糖加水后会变不见、红色彩虹糖加水后变成了红水。它们都被水给‘溶解’了!”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溶解’呀!”

5.齐探索。“你们猜猜看砂糖和彩虹糖,哪一个溶解得更快一点呢?”我又将新的问题抛给了孩子们。好好小朋友挠了挠小脑袋,说道:“我猜是砂糖,因为它没有彩虹糖那么硬。”梦洁说:“我猜是彩虹糖,你看刚才的彩虹糖实验,它溶得那么快!”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这时小依提出建议:“不如我们来比一比吧!我们一人拿彩虹糖、一人拿砂糖,然后我们一起放进杯子里怎么样?”

实验开始了,子萱、轩轩自发担任小裁判,在一旁喊着预备令,“1、2、3,放!”大家一同见证最后的答案。小屈忍不住说道:“我看到是砂糖先不见的,我觉得是因为砂糖是散的。”一凡睁大眼睛,认真地说道:“我之前认为彩虹糖会先溶解掉,但是我看到的是砂糖先溶解的,我觉得是因为砂糖是一粒一粒的比较小,彩虹糖比较大。”“是啊,他们说得很有道理,虽然彩虹糖和砂糖都是糖,但砂糖颗粒小,溶解得快,方糖颗粒大,溶解得慢。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物质,大小不一样的时候,溶解速度也是有快慢之分。现在彩虹糖也想快速溶进水里,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我肯定了他们的观点,并抛出了新的问題。孩子们开始各抒己见,有的提议用小棍搅拌或者捣碎的方法,还有的提议用热水加热……

“你们说的这些方法能不能成功呢?请你们去生活区用这些材料试一试,把彩虹糖‘加工’一下,再和我手里的一整颗彩虹糖一起放进水里,比一比谁的速度快。”一番操作后,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被“加工”后的彩虹糖果然比整颗彩虹糖溶解得快。“原来温度高的比温度低的溶剂更容易溶解,一颗颗的物体比块状的物体更容易溶解啊!”孩子们顿时感叹道:“原来是这样啊,真的太神奇了!”

案例分析:以问题为支架,引导幼儿深入开展探究活动。我适时地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幼儿通过嗅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探索彩虹糖溶于水的秘密,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选择了白糖、泡沫、塑料等材料进行对比,从而在比较实验中进一步发现糖溶于水的神奇奥秘。

活动延伸:

寻找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我们的话题仍在持续进行,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溶解现象。“请你们找一找,在你们身边还有哪些和溶解有关的现象呢?”孩子们开始环顾四周,仔细观察教室里还有哪些会溶解的物质。

“我知道了!在我们生活区小茶馆里,茶叶倒在开水里就变成了咖啡色, 茶叶颜色就溶解在水里变色了。”好好小朋友认真地说。

“我想起来了!每天吃饭前我们都要用肥皂洗手,搓肥皂冲水时,都溶解成了泡沫,它能杀死手上的细菌!”小岳边回答边做搓手的动作帮助大家理解。“其实溶解现象一直就在我们身边,除了发现我们班上的溶解现象,你还在哪里发现了它?”我继续启发着孩子们。梦洁想了想,一拍脑袋激动地说:“妈妈给弟弟冲奶粉时,奶粉遇到水以后就变成了牛奶,奶粉就溶解在水里面了。”仔细观察后大家发现,原来在我们身边真的有很多关于溶解的现象,真的太有意思了!

总而言之,幼儿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在本次活动中,当他们遇到盘子被移动、彩虹糖色素瞬间融为一体等突发事件时,我没有立马告诉他们答案,也没有提供解决办法,而是通过一环又一环的问题,让他们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最终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猜你喜欢

纸盘砂糖彩虹
纸盘小蜜蜂
砂糖
数字拼盘
砂糖变硬 三招解决
纸盘画
燃烧吧,砂糖!
什么不见了
乐于助人的彩虹花
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