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民间文化资源在大班音乐游戏活动中的运用

2019-09-10严华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大班乐曲

严华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因此,充分认识游戏的价值,发挥游戏对幼儿的教育意义,是幼儿园应贯彻的重要价值取向。现以大班音乐活动“年的故事”为例,谈一谈如何以游戏的方式将民间文化渗透与运用于音乐活动之中。

一、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资源,丰富音乐活动内容

(一)以幼儿兴趣为导向,选择幼儿喜欢的民间文化资源

与幼儿生活贴近的民间文化资源是幼儿学习的一大宝库。年终岁末,处处挂起的红灯笼,门上的一幅幅窗帘,飘香的腊肉香肠都洋溢着一派过年的喜庆氛围。教师和幼儿一起探索关于过年的知识,当提到“年”的来历时,幼儿对“年兽”这一神话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年”的故事来源于民间文化中的民间神话故事,其中“年兽”这一遥远又凶猛的猛兽形象给了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于是,教师根据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决定由此延伸适宜幼儿发展的活动。

(二)依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对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筛选提炼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大班幼儿能感知乐曲的强弱、快慢、高低,其中大部分幼儿也能比较准确地判断乐曲的情绪,对传统音乐也有所了解。在曲式结构方面,幼儿已经掌握并熟悉AB两段式的结构。在身体律动方面,大班幼儿能创编一些简单的动作进行自我表達。

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音乐能力水平,教师在第一次收集提炼“年的故事”相关民间文化资源时选择了乐曲《金蛇狂舞》、民族乐器、舞狮舞龙民俗表演与神话故事《年的故事》作为活动开展的四大板块。在后来的活动中,教师又在这几大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次的调整、筛选和补充。在最终的“年的故事”音乐游戏活动中,教师以窗花、灯笼等传统民俗元素烘托气氛,以神话故事《年的故事》为导入,以音乐《快乐的啰嗦》为主要素材,借鉴舞龙舞狮民俗表演中的动作化为与年兽作战的游戏,使得与“年”相关的民间文化资源渗透贯穿整个活动,生动有趣,富有“年”味。

(三)将民间文化资源有机转化为易于幼儿接受的音乐游戏形式

民间文化资源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包罗万象,内涵深厚。但在设计组织大班音乐游戏时,教师不是对民间文化资源实行全盘“拿来主义”,而是既要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对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又要运用教育智慧对所选择的民间文化资源进行有机的转化,使之适合教育教学的需要。

在大班音乐游戏“年的故事”中,教师在选取民间神话故事《年的故事》时,为了适应音乐游戏的需要,将原文中“年兽被村民们的鞭炮声吓跑再也不敢来了”改为:“年兽最害怕整齐又响亮的声音,村民们团结起来发出整齐的声音反击年兽,年兽害怕了。经过两个回合的打斗,村民们胜利了,年兽逃跑了。人们又开始欢欢喜喜地准备年夜饭了。”其中“整齐又响亮”对应音乐游戏中幼儿要跟随乐曲发出整齐又响亮的声音,“两个回合的打斗”对应B段音乐中两组应答的音乐形式。“人们又开始准备年夜饭了”对应ABA三段式音乐中第三段音乐的出现。

除此之外,教师从音乐《快乐的啰嗦》中截取其中ABA曲式结构的段落作为本次活动的音乐,是建立在幼儿已掌握了AB结构乐曲的基础之上。教师通过对传统民间故事的改编,使得故事情节与ABA三段式的乐曲巧妙对应起来,更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内容并进行音乐游戏。

二、注重幼儿反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改进

(一)发现问题

在最初的活动方案中,教师设计让幼儿探索擀面杖、平底锅、勺子、筷子、油瓶、不锈钢盆等物品的敲击方式,分成两组,随着音乐《金蛇狂舞》进行与年兽作战的应答式演奏,结果活动场面混乱,并未达到教师预想的状态。经过总结,教师发现活动中存在以下问题:1.打击乐环节现场混乱;2.游戏环节幼儿参与度低;3.幼儿无法区分应答的音乐形式。

(二)问题归因

1.幼儿前期经验不足,教师对幼儿水平把握不当。 参与本次音乐活动的大班幼儿虽然以前对打击乐及打击乐器有所了解,但使用打击乐器的机会并不多,相关的经验较少。但教师却在第一个环节投入了锅碗瓢盆等物品作为打击乐器,幼儿自然十分想尝试,并且物品种类过多,在缺乏相关经验的情况下,幼儿自然会出现混乱的情况。此外,幼儿并没有在“应答式”这一形式上的相关经验。如果教师在其他活动中已经让幼儿有“应答式”经验,如在语言活动中开展过“对答”形式的听说游戏,幼儿可能就更容易将原有经验迁移到音乐活动中。教师为了让幼儿尽快了解音乐结构,使用了图谱,可是幼儿对图谱和音乐的结合也缺乏经验,导致图谱的使用并未发挥它的作用。以上问题都是教师对大班幼儿音乐方面的经验水平把握不够所致。

2.教师控制过多,幼儿缺乏主动性。在整个活动中,第一个环节教师让幼儿尝试用锅碗瓢盆等材料进行打击,幼儿从未用过这些“新”的打击乐器,显得特别兴奋,“乒乒乓乓”一通乱敲,现场混乱不堪。教师在看到这种情形时,直接干预,让幼儿全都放下手里的乐器,幼儿在没有了乐器后情绪变得低落。在后面环节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一直试图按照设计的活动方案让幼儿去参与,想方设法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但幼儿都兴趣平平。后面的游戏环节,教师主导过多,没有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导致幼儿一直被“拖”着走完流程,使得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意愿难以得到满足,难以愉悦地投入游戏。

3.音乐选取不当,不符合幼儿水平。《金蛇狂舞》是一首热烈欢腾的中国传统民乐,能表现节日的欢腾气氛。但经过实践发现,《金蛇狂舞》的节奏对大班幼儿来说过快,其中使用到的民族管弦乐器过多,对大班幼儿来说难以听清主旋律。B段的应答形式节奏过快,幼儿还没反应过来已经进入下一小节了。因此,这首乐曲虽然能体现过年的欢乐,也能让幼儿感受一定的民间文化元素,但它不太符合大班幼儿音乐发展水平,也就难以达到预设的活动目标了。

4.环节设置不合理,缺乏游戏性。在初次音乐游戏活动中,教师既想让幼儿感知传统民族音乐《金蛇狂舞》,又想让幼儿尝试用锅碗瓢盆打击乐,还想让幼儿感知和表达出应答式的音乐形式并进行游戏。整个设置内容太多,超出了大班幼儿的接受水平。幼儿在活动中应当尽量符合抛物线形的情绪曲线,但最初的活动设计让幼儿在第一个环节就将精力大量释放,幼儿非常兴奋,在后面的环节中,精力和情绪都逐渐消减,不利于开展音乐游戏。大班幼儿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性,但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全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幼儿的自主性被压抑,整个音乐游戏的游戏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三)尝试调整

1.丰富幼儿相关经验。教师针对大班幼儿在识别“应答式”音乐结构方面以及图谱的使用方面经验欠缺的情况,通过其他形式的活动,增加幼儿对“应答”和图谱的了解,并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具体年龄特点,对图谱加以修改简化,使得幼儿能准确清楚地识别图谱中标识的含义。为了让大班幼儿在A段音乐能创编出更多动作,教师丰富了大班幼儿关于过年的相关经验,让幼儿能从过年的民俗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去提炼韵律动作。

2.尊重幼儿自主性。针对活动中教师控制过多、幼儿参与较少的问题,教师应树立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理念,让大班幼儿有充足的机会去感知乐曲,说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在韵律动作方面,教师应尽量鼓励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编,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感到有自己的参与,使幼儿的活动状态更加积极。

⒊选取适宜的民间音乐。在音乐选取方面,教师更换了音乐《金蛇狂舞》,选取了比较符合大班幼儿认知水平的音乐《快乐的啰嗦》。它也是一首ABA三段式的民间乐曲,也能体现欢快的节日气氛,并且它的节奏比音乐《金蛇狂舞》较慢。在反復听音乐后,大班幼儿能听出ABA的曲式结构,并且在图谱的帮助下基本能听出B段应答式的音乐结构。

4.调整环节设置。基于初次尝试后发现的活动环节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师决定对整个活动环节进行调整,去掉了打击乐的环节。为了让大班幼儿充分感知欣赏音乐,教师鼓励幼儿自己说出听到的音乐中可能在讲一个什么故事,再由老师讲述《年的故事》。老师讲述后,再让幼儿结合故事情境对应音乐中的不同部分理解音乐。在游戏环节,虽有教师的引导,但更多的是鼓励幼儿自己去探讨决定游戏规则。在B段音乐与年兽作战中,当幼儿提出“我们不动年兽就不能攻击我们了”这一想法时,教师鼓励幼儿将此作为游戏规则。幼儿以“伸爪攻击”作为年兽动作,以“停止不动”作为村民防御动作,一静一动,既能将音乐中的行进与停顿表现出来,又正好符合音乐应答式的结构。经过这样的调整,大班幼儿在“年的故事”音乐游戏中参与度明显变高。

(四)进一步完善

1.环境创设方面。教师使用红灯笼、窗花等民间元素更加强烈地渲染了过年的气氛,让大班幼儿一进活动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环境中的红灯笼、窗花等民间元素与欢快的民间乐曲《快乐的啰嗦》以及民间故事《年的故事》相得益彰,使得整个活动更丰满充盈。

2.教师引导方面。教师在推进“年的故事”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尊重大班幼儿的主动性,多问幼儿“你听出了什么”“你认为可以怎样打败年兽”等问题,充分调动大班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游戏中既收获了快乐,也增长了对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音乐的认识。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大班乐曲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区域与集体教学融合视域下的数学活动——以大班数学活动《他是谁》为例
幼儿园本土民间艺术教育实践探究——以大班艺术活动《家乡的糖塔》为例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