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好,蜗牛

2019-09-10王婧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蜗牛身体探究

王婧

背景

一场大雨后,孩子们在室外欢呼雀跃,玩得不亦乐乎,老师眼前浮现出小时候在雨后的晌午和伙伴们掏蜗牛的场景。童年在记忆里往往是游戏,而最让人难忘的是游戏时的投入和真诚。仿佛被自己的童年感召,老师也变成记忆中的孩子,开始在幼儿园的草丛里寻找蜗牛。孩子们好奇地询问着,并陆陆续续地加入寻找蜗牛的队伍。韩嘉伏跑过来大声问:“你们找什么呢?”武昕阳赶紧把一根手指放到鼻尖处悄声说:“嘘,不要喊,我们在找蜗牛,别把蜗牛吓跑了。”这时所有孩子都自觉地安静下来,屏着呼吸,小心翼翼地寻找着。老师敏锐地察觉到,孩子们和蜗牛之间将要发生一些故事。

在多种环境中找到蜗牛

孩子们在户外找到了一只蜗牛,激动之余,他们对寻找更多的蜗牛充满期待,并开始讨论在哪些地方还可以找到蜗牛。于是我们决定扩大范围去寻找蜗牛。

出发之前,老师组织孩子们讨论需要带些什么工具。王怡诺说:“我要带一个篮子,找到蜗牛后把它带回家。”朱明璋说:“还需要带些食物。”张一桐说:“我要带一个铲子挖土,找好多的蜗牛。”

很快,翟语彤在操场的围墙上发现了一只蜗牛,随后孩子们在下水道井盖上、矮墙根下、树皮上、泥土中发现了更多蜗牛。老师忍不住发出感叹:“我小时候只在土墙根下掏蜗牛,还没发现蜗牛能爬墙上树、过井盖。”这句话引出孩子们关于“我在哪里找到蜗牛”的主动分享,张一桐说:“我这个蜗牛快爬到二楼那么高了,它可真厉害。”付博樟说:“我和妹妹在草丛里找到的蜗牛,刚开始两只蜗牛抱在一起,一会儿它们的宝宝也被我在墙底下找到了。”大家随意地交谈着,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这一刻老师发现自己很轻松,往常在教室里听到的往往是孩子们的吵闹声,就算是大家普遍都喜欢的探究活动,在狭小的室内空间,由于材料和场所等原因,幼儿之间总会有矛盾,甚至会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此刻在户外,孩子们的表现完全不同:吵闹减少了、对伙伴的态度也友好了,他们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乱跑,而是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去寻找蜗牛,找到之后会欣喜地观察、分享和讨论,并且相互协作,小心翼翼地把蜗牛装在容器里。

自然教育活动的兼容性很强,它能包容每一个孩子,个体差异在这样的活动中并不凸显,老师也不像室内活动中时不时就要启动“常规管理”程序,情绪上也少了焦虑和烦躁。师幼共同的轻松与专注,让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简单而顺其自然。

饲养日记

我们把找到的蜗牛带回教室饲养起来,孩子们每天都要观察好几遍,踊跃地表达着自己的发现和感想。老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他们一边用涂鸦记录着自己的饲养感受或过程,一边顺口把自己的发现讲成一个个小故事。老师请每一位幼儿分享了自己的“饲养日记”,并根据他们的描述为日记分别配上了文字。

到了周末,幼儿的热情依然不退,纷纷表示想把小蜗牛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周一再带过来。家长们在饲养过程中也有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家长圈里关于蜗牛的话题层出不穷。付博樟妈妈说:“小动物也和人一样,性格各异。别的蜗牛都舒舒服服地躺在泥土上吃菜叶,就它老是要出来,透气盖一开始都是小窟窿,两天工夫被它钻成了大窟窿。现在居然爬到豆浆杯里……”

持续的探究与发现

蜗牛喜欢生活在哪里?

饲养一段时间后,幼儿观察到蜗牛喜欢出现在某些特定的地方,于是有了“蜗牛喜欢生活在哪里”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探究蜗牛的生活环境,根据幼儿的猜想、预测和班级现实条件,我们准备了四种不同的环境材料——水、干沙、湿土、干燥的水泥地,组织幼儿逐一验证。老师让幼儿分成四组,每组各自选择场地,把蜗牛放在前面,供它们“自己选择”。实验中,第三组的蜗牛刚开始选择了干沙,孩子们很着急,在他们的认知经验中,蜗牛喜欢潮湿的环境,这时候黄迪舀了一大瓢水浇在干沙的旁边,企图引诱蜗牛走湿润的道路,几个孩子齐声呐喊:“加油加油,往这边走,这边有水,这边是湿的。”他们想让小蜗牛找到最适合它的湿润的生活环境。可是蜗牛依然朝着干沙的方向走,走到干沙边缘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才调整方向往另一边走去。最终大多数蜗牛绕过了干沙,选择了湿土。

孩子们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眼中闪烁着的兴奋和急切的光芒深深地打动了在一旁观察的老师们。

蜗牛有没有脚?

在观察过程中,孩子们发出了疑问:蜗牛有没有脚?如果没有脚,它靠什么走路?有的孩子认为蜗牛靠肚子走路;有的孩子说脚在身体下面,只是我们看不到;也有的孩子说看到过蜗牛的身体,下面是光滑的,不可能有脚;还有的说也许拿放大镜就能看到它长在肉里的脚。于是关于“蜗牛有没有脚、它的脚在哪里”的探究开始了。老师提供了放大镜,幼儿用它去观察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在玻璃片上走路的痕迹和动作。然后他们惊奇地发现,蜗牛的身体底下并没有他们认为的像蚕宝宝一样细且多的脚,它就是在用身体走路。这时老师和幼儿共同查找资料,得知蜗牛的脚也叫“腹足”,就是用肚子走路的意思。

在这里老师没有成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通过“提出问题—思考猜测—观察探究—实验验证”的方式主动寻找答案、得出結论,回应了幼儿主动探究的需求,又培养了基础的科学实验素养。

蜗牛的触角最灵敏

在关于蜗牛的脚的探究活动中,幼儿发现蜗牛的触角非常灵敏,一旦被触碰到,会迅速地收缩回去,比做其他的动作快很多。比如当它的“脚”也被碰到时,虽然身体也会迅速做出收缩动作,但收缩的速度相对缓慢,是一点点、一片片地收回去的。

蜗牛的味觉、视觉和听觉

得知蜗牛的触觉很灵敏后,幼儿决定探究它的其他感官。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决定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做实验,请老师准备一些常见的带有味道的东西,如醋、蒜、姜、葱、韭菜、苹果、香蕉、葡萄、白菜等,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做实验。有三个组的蜗牛闻到醋的气味后探出了头,但是对其他材料没有特别的反应。探出头的蜗牛并没有爬到醋的附近,而是慢慢地爬着,似乎在寻找其他东西,最后选择去苹果和葡萄附近的居多。于是幼儿得出结论:蜗牛对刺激性气味比较敏感,相比之下对醋味的反应比较明显,可见它是可以闻到味道的。

在这个实验中,孩子们还观察到蜗牛啃食食物的速度比较快,它的嘴巴是一个充满褶皱的圆洞。同时他们发现,虽然食物就在蜗牛的眼前,但它还是找不到,只有当长长的触角碰到食物,它才会靠近或走开。这说明它的视力不好,更多的是靠嗅觉和触觉来找寻食物、感知事物的。

在之前的动物探究活动中,幼儿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不能吵,只要吵闹就会吓跑小动物。因此他们对蜗牛也一样,生怕它会因为太吵而不愿意从壳里钻出来。顺着前面关于蜗牛味觉和视觉的探究,老师提出问题:“蜗牛的眼神不太好,那它的听力怎么样呢?”幼儿提出自己的猜测:“应该还是怕吵。”老师继续引导:“你们都觉得如果太吵蜗牛就不会钻出来,那现在我们静悄悄地等一会儿,看看它会不会出来。”安静了一小会儿之后,没有探出身体的蜗牛依然没有出来,已经出来的也没有回去,看来这个方法好像对它没什么作用。教师提议发出大的声音看看会怎么样,孩子们有的跺脚,有的拍桌,有的要给蜗牛听音乐,现场顿时喧闹无比,但是无论孩子们怎样吸引,蜗牛依然没有反应。

于是孩子们认为:蜗牛对声音并不敏感,它的听觉一般。

各种各样的蜗牛

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自己总结出:有的蜗牛(白玉蜗牛)身体是白色的,比较大,壳像宝塔一样向上转;有的蜗牛(灰巴蜗牛)身体是灰色的,头部颜色尤其深,后面会淡一点;还有一种蜗牛(葡萄蜗牛)又细又小,身体有些透。

其实蜗牛家族很庞大,品种有很多,但我们周围能见到的只有上述三种,而且孩子通过观察、对比,准确地把握了它们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就足够了。

在自然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对自己周围所有事物都表现出开放且即兴的态度,他们的想法从感知开始——从自己内部感受生命。所以我们认为,幼儿时期的自然教育重在体验和发现,让幼儿用自己的五感去感受和发现自然万物,不需要向他们介绍很多专业性的自然知识。花就是花,蜗牛就是蜗牛,重点不在于知晓它们的名字,而是看到它们,了解它们,爱它们。

生命与自然

一天早上,五月来到“蜗牛之家”进行观察,突然大声叫起来:“老师,蜗牛死了,这只大的也死了,死了好多只。”话音刚落,其他孩子“呼啦啦”一下子都围了过去,大家七嘴八舌地吵嚷起来。

“这只真的死了,那只好像没死。”

“饿死了。”

“昨天还没死,我昨天还给它们浇水了。”

“不对,前几天有几只就快死了。”

“这只肯定死了,流黑色的水了,呀!还有好多小虫子。”

“死了的蜗牛壳里面是空的。”

“以前那只蜗牛死了,它的身体变轻了,这只身体还没变轻。”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看到我过来好像看到了救兵。这时他们的提问和讨论不仅是科学范畴的探究,更多的是对生命逝去的不舍与同情。应该怎样安抚幼儿对死亡的低落甚至悲伤、害怕的情绪,并转化成积极的情感呢?老师组织了讨论:蜗牛死了怎么办?蜗牛会遇到哪些危险?哪些原因可能让它死亡?孩子们通过多种渠道寻找答案,并且在后期的饲养中,有目的地去观察探究,带着明确的问题去做。在之后的饲养中,他们发现有的蜗牛是真的死了,而有的蜗牛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身体依然没有变轻,只是壳口上有一层像薄纸一样的东西。这层“薄纸”就是蜗牛的黏液,蜗牛用它来封住壳口,从而保护自己,这样看来蜗牛的生存能力还是很强的。

孩子们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对蜗牛产生了情感,他们的语言和行为足以表明,他们了解并感受到了每一个生命的独特,也对它们有了情感上的羁绊。从一次雨后随意的发现,到主动饲养、持续观察,这是一个了解生命、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过程和结果。

蜗牛主题的其他活动

伴随着与蜗牛的朝夕相处,班级图书角也出现了不少关于蜗牛的绘本,如《蜗牛日记》《看!蜗牛》《蜗牛的长腿》《带不走的小蜗牛》等,这些绘本既有科普类的,也有故事类的,幼儿边翻阅边讨论,有时一本书要反反复复看好多遍。

观察蜗牛不仅是科学活动,似乎也能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形成独到的理解和表征。在近期的艺术表达中,幼儿也会自然而然地进行以蜗牛为主题的创作。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每个孩子的观察点不一样:有的孩子的观察点在蜗牛的眼睛上;有的孩子更关注蜗牛的身体,会在上面画波浪形花邊;有的孩子会为蜗牛画满嘴的“齿舌”;有的孩子喜欢画缩在壳里的蜗牛;有的孩子更关注蜗牛壳的花纹和形状;有的孩子笔下的蜗牛壳是一个飞行器;还有的认为蜗牛壳里住着奥特曼……孩子们如数家珍地介绍自己的作品,满满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

经历了跟蜗牛相处的喜怒哀乐,大(1)班的孩子决定举办一个关于蜗牛的戏剧表演,剧本是老师和幼儿共同整理的:《蜗牛与天敌》《蜗牛与人类》。孩子们认真地分配角色、准备戏服和道具、认真排练……

后记

“祝——你——们——快——乐!”这是一只小蜗牛慢慢、慢慢地发出的祝福。

“哈哈,你真的真的好慢,但我喜欢陪你慢慢、慢慢地度过每一天。”这是一个孩子的声音。

“别让孩子成为一只流泪的蜗牛,让童年就是童年,让孩子成为自己,让教育自然而然地发生。”这是一名幼师的声音。

猜你喜欢

蜗牛身体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蜗牛说
我de身体
小蜗牛
我们的身体
蜗牛(共3则)
身体力“形”
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