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个1”资源建设的幼儿园微课程建设行动

2019-09-10徐志国高丽泽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整理资源幼儿

徐志国 高丽泽

课程游戏化改革以来,课程资源建设已成为重要课题。关注课程资源建设,就是关注幼儿,关注幼儿的生活,也意味着我们的课程从文本主义开始走向幼儿的生活和行动。为全面、有效地推进课程资源建设,让生活中常见的资源与幼儿的游戏、生活发生互动,进而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我区开展了基于资源建设的“三个1”微课程行动,即:每周1次班级整理课程,半月1次户外植物资源观察课程,每月1次社区资源体验课程的专项活动。借助“三个1”微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对课程资源建设的理解,提升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敏感性以及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现将我们第一阶段的实践经验作初步总结与反思。

一、每周1次班级整理课程

虞永平教授在《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中指出:幼儿园课程就是幼儿园一日生活。针对班级材料的整理课程,我们可以从整理教室和劳动教育两个方面来尝试开展。从整理教室的角度,可以和孩子一起定期对班级游戏材料进行盘点和整理,知道班级有什么、怎么放;还可以定期对班级中的规则性环境,比如班级公约、各区域游戏规则进行调整和补充。从劳动教育的角度,帮助孩子树立“我是班级主人翁”的意识: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让他自己想。比如整理柜子、铺床、擦桌子、抹窗户、扫地、洗碗等。

(一)基于《指南》的价值分析

整理课程到底是谁的课程?整理教室到底是谁来整理?它又有着怎样的发展价值?带着这样的思考和疑惑,我们寻找了相关的理论支持,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寻找到了以下价值点:

《指南》健康领域中指出,幼儿要“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5~6岁幼儿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在其教育建议部分也提出,成人应“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如:提供一些纸箱、盒子,供幼儿收拾和存放自己的玩具、图书或生活用品等”。

《指南》关于科学领域的教育建议提出,成人应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生活物品的图形特征,鼓励他们按形状分类整理物品。这一教育建议希望幼儿能够达到 “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能感知物體基本的空间位置与方位,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的目标。

《指南》社会领域的教育建议是:“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好,也应该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

由此可见,整理教室物品不能只是教师的“责任”,更应是儿童自己的责任。同时,教室整理也是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必修课”。让幼儿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具有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是整理课程的核心。

(二)站位儿童立场的行动思路

第一,时间要充裕。时间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保障。为了保证时间上的充裕,我们用整个下午的时间来开展班级的整理课程。具体哪天下午在有大致规律的同时,又机动灵活。如果在日常的分享交流中遇到与整理相关的话题,会根据孩子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弹性调整。

第二,要基于问题和需要。课程要来源于幼儿的问题和需要。遇到问题,首先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比如,老师发现幼儿的物品总是随处乱丢、收纳柜总是杂乱无序等现象,针对性地开展了整理柜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系列整理活动。

第三,从讨论与计划开启。发现问题,还要组织幼儿一起解决问题。谈话讨论是帮助幼儿理清思路、梳理路径最常用的方式。关于整理课程,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的话题有:谁来整理、如何分工、怎么整理、不同区域整理方法是否一致、整理之后怎么维护等。

(三)立于实践的课程推进经验

1.环境创设

在环境创设上,我们关注四个方面:一是哪些内容需要调整,并让幼儿说清楚理由,为什么要调整;二是讨论新环境内容是什么、如何设计;三是如何向同伴介绍新内容和新约定;四是讨论游戏中的作品哪些需要保存、哪些需要收纳、保存的位置要不要调整。

2.材料整理

在材料整理上,通过“分组—讨论—调整—整理—维护”的思路来实施。按区域或者本周任务来划分整理小组(以自主选择为前提),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小组协商分工安排与计划,并提出要求:维修和变更材料,应与幼儿园和班级门口的资源收集箱建立关系;对于重新分类摆放或者添置的材料,让幼儿自主去做标签。在此过程中,我们运用多种方式,借助环境上的经验共享和步骤呈现,让幼儿掌握整理的方法。在后期的维护上,通过自我检查、同伴互促、家园携手、值日生制度、教师抽查等方式,帮助幼儿形成习惯。

(四)行动思考

1.整理课程来源于幼儿生活并服务于幼儿生活

整理课程不是无来由的,它来源于幼儿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对幼儿来说,整理能为自己生活的环境带来舒适和方便。在此过程中,面对挑战,他们能去试一试,即使是做起来有困难的个别孩子,也能够通过同伴合作,一起克服。幼儿通过整理课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自己更加舒适。

2.整理的最终目的是幼儿的发展

在整理的过程中,幼儿从最初的简单整理,到后来使用分类、排序、设计标签等多种方法来整理,他们不只学会了简单的整理方法,还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这既有前文提到的《指南》中所列的价值点,还有孩子的学习品质、与人合作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整理的最终目的还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半月1次户外植物资源观察课程

植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索力。教师在组织种植活动时,应该注意激发幼儿的情感,鼓励他们观察、发现、探索,培养幼儿对大自然一生的热爱。

(一)基于《指南》的价值分析

园内植物作为一直存在于幼儿生活中的自然资源,有什么价值和发展点呢?我们对接了《指南》,找到了可能的发展点:

①观察力: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

②探究力:通过观察课程的展开,发展探究能力。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

③好奇心: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心。

④表征能力:喜欢欣赏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能够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并尝试用多种形式去表现。

(二)站位儿童立场的行动思路

第一,户外植物资源观察课程的核心在于幼儿对身边植物的关注和观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植物进行观察的内容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幼儿对当下植物资源的认知水平以及现场观察的敏感度等决定。观察课程的关键在于幼儿对植物资源探索的热情延续以及相关能力的逐步发展。

第二,幼儿园户外的一草一木一花对于幼儿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课程资源。户外植物作为课程资源,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幼儿有没有机会跟它们产生深度互动。因此,教师要让幼儿和植物之间发生深度多频的互动,在互动中发现植物的各种特质,感受自然的美好。

第三,观察课程能否推进,取决于教师对幼儿通过观察获取的信息的重视程度和跟进效度。幼儿对周围动植物关注的兴趣和能力可以在多次的活动中萌发和提升。

(三)立于实践的课程推进经验

①要让资源变成课程资源,对应的活动是把幼儿带进现场,捕捉他们在现场发生的关键信息,关注他们在聊什么、他们在说什么、他们在关注什么、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等。比如在户外散步的时候,幼儿发现地上有很多小松果,大家都开始捡,并讨论这是谁的果子,是不是松果小时候。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生成了一个“水杉果、松果和广玉兰果”的观察课程。

②组织幼儿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及时讨论,梳理已观察到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细致、全面、深入的再观察。对应的活动是:根据他们的兴趣或者信息进行植物认领,进行二次观察或者亲子观察拓展。每个学期初,我们都会组织植物认领活动,幼儿会对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进行深入的调研,并以半月为周期,对认领的植物进行多次、持续的观察。

比如,在“有趣的叶子”主题活动中,幼儿发现地上有各种各样的树叶,自发地讨论起来。有的关注树叶本身:“我发现树叶上有线,我想知道是什么线。”(树叶的构成)“树叶一半是不绿的,一半是绿的。”(树叶的颜色)有的关注树叶和树叶的不同:“我的叶子很小很小,别人的都是大的。”(树叶的大小)“我这个叶子小小一片,圆圆的,有小朋友的叶子是长的。”(树叶的形状)“叶子有味道,是树叶的味道,怪怪的。”(树叶的味道)这些问题为后期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③让幼儿把自己或者小组观察的植物信息进行分享交流,同时尝试记录表征。鼓励他们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记录自己有趣的探索和发现,并通过专项的交流活动与同伴进行分享。在此过程中,幼儿的记录表征和语言能力得以提升。

比如在八角金盘的植物观察活动中,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仔細观察、认真对比后发现八角金盘的特点是锯齿叶形,有7~9个叶片,并愿意表征其特点。小米说:“叶子长得很像我们的手掌,叶子的角就和我们的手指一样。”六六说:“像围兜。”贝贝说:“像皇冠。”Woody说:“像下雨天我们撑的小伞,给我们挡雨。”天天说:“像旅游的时候戴的帽子。”灏灏说:“还像狮子的鬃毛。”陈述之后,他们还分别进行了绘画表征。

④把表征的信息进行“挂牌”,并就产生的新问题或者话题进行课程延伸。呈现植物生长动态的胸牌是植物观察课程的显性成果,是幼儿对植物观察信息经验的汇总和展示。这种“挂牌”的环境创设,让幼儿的成长看得见。

(四)行动思考

1.教师要有发现的眼睛——专业

在植物观察课程推进中,教师一定要有发现的眼睛。面对合适的课程资源和教育契机,如果教师没有把握时机加以关注,就不可能引发孩子的学习。比如散步时发现的小松果引发了幼儿对果子的兴趣和关注,而后引发了他们对八角金盘果子的关注;对梧桐果的关注,而后生发了一系列春天的种子的观察课程。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引导幼儿对其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这远比直接告诉幼儿相关知识来得有意义。教师应和幼儿一起去关注身边的植物,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

2.教师要享受和孩子一起感知和探究的过程——爱

在观察课程中,教师一定要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和幼儿一起用发现的眼光、探究的方式来感知这个鲜活有趣的世界。教师自己要享受这个探究的过程,感受到过程中的有趣,并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这样,你才会去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和他们一起发现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和连续观察,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教师应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鼓励他们做一些简单的调查或有趣的实验,大胆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实验时,教师要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

三、每月1次社区资源体验课程

幼儿园和家庭周围的社区是重要的课程来源,是幼儿的学习资源。我们通过资源地图的方式对以园所为中心的3公里范围内的社区课程资源进行了调研。把这些社区课程资源作为幼儿的学习载体,促进幼儿在与资源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一)基于《指南》的价值分析

社区资源体验课程最大的价值在于拓展了幼儿的空间,引导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产生兴趣并关注。在资源地图研究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以观察为基础,预设在前,深入了解周边社区资源。同时,我们还依据《指南》,分析这些资源中有可能引发的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析资源的价值,预设幼儿的发展。

从健康领域来说,社区资源体验课程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力量和耐力,并让幼儿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同时,进入社区,幼儿还能在实际生活中接受安全教育,有助于他们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并促进其自我保护能力的增长。

从科学领域来说,社区资源体验课程能培养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态度,并在与周边社区环境接触的过程中,提高其探究能力。

从社会领域来说,社区资源体验课程能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有助于幼儿发现家乡的独特文化。

从艺术领域来说,社区资源体验课程能提高幼儿发现和欣赏周围生活中美的事物的能力。

(二)站位儿童立场的行动思路

第一,选择的社区体验点一定得是大部分幼儿熟悉的,如果不熟悉,可借助家庭资源进行前期接触。比如在进行江南环球港的社区资源体验活动前,我们号召家长带孩子一起去熟悉环球港,了解幼儿的兴趣点。

第二,教师要对资源点行走的路线、蕴含的信息以及存在的价值进行前期调查和分析:行走路线怎么安排更科学合理?哪些地方存在有价值的资源?它可能会给幼儿带来哪些发展、哪些体验?等等。比如,在对常州博物馆这个课程资源进行踩点和价值分析后,教师预设了包括常州建筑、常州交通、常州民俗等几方面可能开展的方向与内容。

第三,关注社区体验课程的品质,体验前一定要有个体计划,体验中重现多元感受,体验后务必进行经验交流。社区体验课程一定是多次的互动,每个幼儿针对相同的资源点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点,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个别化需求以小组或是个体的方式展开课程。

(三)立于实践的课程推进经验

1.围绕体验的资源点,在体验前组织多元化的经验调查

围绕一个资源点,在体验前,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经验调查,如分享交流、绘画表征、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等。形式上的多元既能满足同龄幼儿的个体差异,又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既能了解个体情况,又能够兼顾集体经验。做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两个方面:①对资源点,幼儿已经有哪些经验和认识?②幼儿还想了解什么或者做什么?简单来说,一方面是了解他们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洞悉他们的需求。

2.通过前期的调研和交流,让幼儿做体验计划

教师可引导幼儿结合围绕自己最想去做、最想了解的内容,做一份属于自己的体验计划(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让幼儿为自己制定个性化的任务。比如在新龙生态园的体验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自己准备了一个旅行杖和任务卡,然后让幼儿带着自己的体验计划去现场深度体验。

3.体验过程中重现记录

支持幼儿借助一些工具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把现场体验到的信息及时记录下来,回来后及时整理出来。

4.结束后组织分享交流

结束后的分享,可聚焦以下三點:一是计划完成得怎么样;二是为了完成这个计划,你在现场是怎么做的;三是有何发现或者问题。比如在新龙生态园,小班幼儿发现了很多的蒲公英,通过分享交流,大家一起总结了蒲公英的特点:可以吹,可以做成药;蒲公英上面是圆圆的,叶子是绿色的,像牙齿一样;幼儿园、小区都有蒲公英(见表1)。

5.针对交流中共同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后续课程活动的设计与跟进

比如上面说到的新龙生态园之蒲公英活动,在现场分享后,为了解幼儿对蒲公英还有哪些问题,教师设计了《我还想知道的蒲公英》调查表,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探究和经验;在区域中投放绘本《蒲公英的旅行》,通过不同形式的分享,让幼儿感受、欣赏各种不同形式的蒲公英;还开展了“蒲公英”的美术活动。此外,教师还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充分放大孩子的自主学习,鼓励家园共育(见表2)。

(四)行动思考

1.多次互动,循序推进

社区体验课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孩子与体验场一次次的互动中不断丰富、完善的。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多次把孩子带进场域,观察并跟进幼儿的问题,给予适时、适宜的支持,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资源地图活起来。

2.充分预设,丰富经验

教师要做好功课,提前踩点,储备相关知识经验。教师是重要的资源,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的情况。比如在体验常州博物馆前,教师通过多次踩点、网络学习、研讨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常州风土人情以及常州标志性建筑等。

3.家园携手,拓展经验

家长不仅是课程的评价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教师要引导家长拓展孩子的经验。在常州标志性建筑的调查过程中,班级的家长有的带孩子去实地参观,有的和孩子通过网络了解标志性建筑的信息。家长可以解放老师的双手和双脚,给孩子的学习插上翅膀,给孩子的个性化学习和多次体验提供机会和可能。

4.多元组织,立体开展

在社区体验资源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更多是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让他们在实践体验过程中进行探索、发现、表征等。除了集体教学活动,教师更要多运用小组活动、个体活动、区域拓展等方式来满足幼儿个性化的需求。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幼儿的经验是和环境、资源的互动来的,其接触的环境越广,获得的有益经验可能越多。”某种程度上来说,一所幼儿园获得怎样的资源以及如何去开发利用它,影响着这所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特质;同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也反映着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水平。课程改革应该关注资源的建设,重视资源的价值,用课程的逻辑将资源有效转化为幼儿的经验。

猜你喜欢

整理资源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我给资源分分类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整理“房间”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