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影像讲述历史

2019-09-10鲁潜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电子档案互联网时代

鲁潜

摘要:历史文献纪录片如何关注当代焦点问题,如何低成本运营?江苏镇江广播电视台2010年打造的纪录片栏目《镇江故事》,用脱口秀和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江苏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故事。对于如何低成本做好城市主题纪录片,相关的创作团队进行了十年的艰辛探索。相关的影像档案,正在完善打造成媒体资源库,为新闻宣传和节目创收服务,这将成为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历史文献纪录片;电子档案;影音数字化;互联网时代;媒体资源库

一般来说,纪录片对很多人而言都有丰富的涵义。它是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就像小说、歌曲或者绘画一样。它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独立而不依靠其他中介。

江苏镇江广播电视台2010年打造的纪录片栏目《镇江故事》,以“比新闻更艺术,比艺术更真实”的栏目宗旨,用脱口秀和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江苏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故事。对于如何低成本做好城市主题纪录片,相关的创作团队进行了十年的艰辛探索。

(一)拍摄缘由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又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2010年底,江苏镇江市广播电视台决定拍两部片子。纪念辛亥,拍赵伯先,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者。纪念建党,拍嵇直,他是镇江第一个共产党员。其合作伙伴是镇江市史志办,他们的投资保证了项目的推进。

赵伯先死了一百年,他依然是中国人尤其是他的家乡镇江人心中的一个问号。赵伯先是谁?他短短三十年的生命,究竟干了什么?他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究竟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在辛亥革命这一场伟大革命中,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了最具历史意义的巨大历史贡献,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批革命志士出生入死。这中间就有镇江的赵伯先和跟赵伯先一起投身革命的镇江籍热血青年。赵伯先将军是殉道成仁的辛亥革命广州起义总指挥。赵伯先的牺牲,既促成了民族革命的完成,又留下了民主革命的早殇。然而,一百年来,关于他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二)文案立意

拍献礼片有诸多局限和困难。人物传记片必须严格遵循非虚构的创作原则,而有关赵伯先的历史资料很难寻找,又缺乏视频资料,其家族后人又散布在海内外。

手头能找到的赵伯先第一手史料,只有20年前江苏镇江市丹徒县政协文史委编的《辛亥革命先烈赵伯先》。这是薄薄的小册子,却弥足珍贵。有赵伯先的日记文稿和書信诗抄,有赵伯先同窗战友柳亚子、章士钊、柳诒征、张相文、赵启騄写的赵伯先传记和亲友后人写的回忆文章。仔细研读赵伯先的诗文和书信,可以发现赵伯先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个17岁考取秀才的读书郎,为什么会成为“义侠少年”,放弃功名仕途,投笔从戎,报考军校?赵伯先已经在清政府的新军中当上了相当于团长的高级军官,为什么又放弃了荣华富贵,投身革命,不惜牺牲生命?

英雄一死清朝亡!作为辛亥黄花岗起义的总指挥,赵伯先在起义失败后,悲愤得吐血而亡。赵伯先的生命完全与黄花岗的烈士们一样,都是为了起义,为了中国革命而付出的!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而拼掉的!的确,这一切使得人们在民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时刻,很容易想起赵伯先,想起这位国民革命的实干家、先驱者。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出师未捷身先死”,纪录片为观众讲述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的故事。赵伯先的牺牲,换来的是辛亥革命的成功。赵伯先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财富!

感受赵伯先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这部纪录片的立意宗旨。

(三)影片结构

(字幕:1911年,岁在辛亥。大英雄赵伯先,死在武昌起义之前)片头的黑底字幕,定下了这部影片的悲壮基调,也留下了问号。

辛亥年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敲响了腐败的满清政府的丧钟!

三十岁的赵伯先,作为广州起义的总指挥,谱写了他短暂生命中最华彩的乐章。辛亥年广州起义的失败和辛亥年武昌起义的成功,成为这部纪录片首尾呼应的故事情节链。为什么失败?为什么成功?赵伯先在辛亥年革命的失败和成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打开问号的过程,就是反思历史、拨开迷雾的探索之旅。

片子的开头采取的是倒叙的手法。

广州起义,“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这是有着中国革命先行者之称的孙中山的话。

若问这场起义的总指挥是谁?不是孙中山、不是黄兴,也不是林觉民,他叫赵声、赵伯先——一个镇江籍革命党人。鲜明地点出这个被遗忘的历史事实,引出了片名《诗心剑胆——辛亥革命先驱赵伯先》。开宗明义,节奏明快。浓墨重彩地渲染赵伯先领导的广州起义和赵伯先悲情病故,而赵伯先30年的成长历程则是白描式的简笔勾勒。30分钟的篇幅,讲述赵伯先30年的辉煌人生,只能是工笔加写意的创作方法。

五个章节:《喋血黄花》《大港英才》《追随中山》《壮志未酬》《魂归故乡》,如同古代章回体小说,却是非线性结构。冷静叙事与激情评点结合,史实交代与诗歌朗诵交叉。赵伯先的诗歌,通俗易懂,是体现他诗心剑胆的灵魂写照,是他宣传革命的有力武器,更是串联全片的红线。

(四)表现手法

用诗意去解读历史,用电视剧的手法去讲故事,追求纪录片的观赏性。

纪录片的创作就应该理解为主观创作,是个人的主观思想的表达。教科书教导我们:纪录片应该是客观的,不介入编导意愿。客观是指你的记录方式,而不是你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必定是主观的。

这部历史文献纪录片,以解说词为讲述主体,撰稿人一个是散文家褚荣会,一个是历史学者陆潮洪。

在编写导演文本之前,编导阅读了数十万字的史料,所以保证了史实的基本准确,又保留了必要的诗意激情和对历史教科书的质疑。

只选用了两个人的采访。一是赵伯先的孙子、太原理工大学教授赵彭生,一是赵伯先故居纪念馆的设计人、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学者赵金柏。而且,惜墨如金。因为研究赵伯先的历史学者太少,很难找到够格的讲述者。

以往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在创作方法上过于狭隘了,把一个严肃的事情严肃化是手法,那么,大胆一点就是把这个严肃的题材情节化、电视剧化。

《赵伯先》这部纪录片,镇江市广播电视台尽量在影像构造上下功夫,巧用资料镜头,巧用电视剧镜头,而少用无意义的空镜头。

历史文献纪录片有人尝试情景再现,而镇江市广播电视台没有那么多的经费。镇江的一部20年前的老电视剧《大将军赵声》,镜头粗糙,但是表现力足够了。在技术中心工程师的帮助下,镇江市广播电视台成功地把模拟视频数字化。电视剧《走向共和》的片花也支撑了某些关键场景。影像店淘来的民国时期的影像,大多是伊文思等纪录片大师的作品,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镇江现在有关赵伯先的场景只有三个:大港赵伯先故居、南郊赵伯先墓、伯先路伯先公园。镇江市广播电视台的长镜头拍得诗情画意,用得恰到好处。

赵伯先的照片只有三张,在日本留学时的证件头像、骑马戎装像、和陈独秀等人的合影。还有赵伯先的书信诗歌手稿照片。这些有限的影像资料,镇江市广播电视台用到了极致,甚至运用电脑技术处理成三维动画,极大地丰富了这部纪录片的表现力。电脑技术让字幕美化,配以恰当的音乐,和诗歌朗诵相得益彰。这使得该片的节奏明快疏朗。

纪录片《赵伯先》修改成片后,得到赞助单位的首肯,首轮播放即盈利,并推出衍生品DVD光盘,镇江广播电视台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诗心剑胆——辛亥革命先驱赵伯先》这部片子获得了2011年度江苏电视社教节目奖长纪录片一等奖。依据纪录片《赵伯先》的制作理念,镇江市广播电视台在2011年又创作了历史文献纪录片《嵇直》《化剑为犁——辛亥镇江和平光复记》,都有盈利。

技术娴熟的影片制作者手中掌握着丰富的资源,他们能够也有义务和一群优秀的媒体及学术工作者合作,这对故事的讲述可能会超越有限的影像资料。

2010年,从拍摄纪录片《赵伯先》開始,镇江市广播电视台就进行了模拟视频的数字化工作。影视旧资料的整理和再利用,是新时期广电工作的创新之举,也是抢救镇江珍贵历史影像的重要举措。

2017年,镇江市广播电视台创办媒体资源库,在磁带库里的旧影像资料里挖金,为拓展新媒体“一起镇江”APP助力。其克服人手少、经费紧张的困难,边学边干,三年努力,已经完成了近万小时的电视节目数字化,并且尝试对这些珍贵影像资料的二次利用和二度创作。

一是在“一起镇江”APP平台上创建《镇江影像志》栏目,推出《镇江说书人》系列微访谈和《历史上的难忘瞬间》短视频展播,尤其是《老干探说重案》收到良好的收视效果,吸引了大批粉丝,提高了“一起镇江”APP的关注率和美誉度。还联合镇江民间文艺馆和镇江宴春酒楼,推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丽堂的50集扬州评话《武松十回》,创造了经济效益。

二是利用抢救下来的珍贵的影像资料拍摄制作历史文献纪录片《六十年前镇江上空的记忆》。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影像旧资料的整理和再利用,初见成效。假以时日,旧影像资料的二次利用和二度创作,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017年,镇江市广播电视台在影像旧资料的二度创作上进行了尝试,由资深纪录片导演根据《镇江日报》上一篇文章提供的线索,拍摄了15分钟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六十年前镇江上空的记忆》。60年一个甲子,用英雄主题和北固楼的兴建讲中国当代故事,主题鲜明。历史影像资料运用得当,其选用了1993年的新影厂《毛泽东与新中国》、2001年《镇江船厂搬家记》、2011年CCTV《北固山》等旧影像资料,构建了纪录片的大体轮廓。可以说,没有旧影像资料,就制作不出这部受欢迎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尤其是北固山今昔的航拍镜头,浓缩了镇江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迁,非常震撼。2018年9月9日,纪录片在“一起镇江”APP播出,好评如潮,点击率超高。10月1日国庆节该片修改后,在镇江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资讯频道滚动播出,收视效果极好。合作单位镇江北固山公园非常满意,追加投资播出费。江苏国际频道安排此片向海外播出。该片充分表达了创作者对领袖和家乡的热爱,也切合了贯彻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的主题,唱响了主旋律。

旧影像资料走出尘封的磁带库,从磁带到电脑,数字化的过程,抢救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这是镇江电视台成立30多年来,几代电视人留下的财富,是对镇江改革开放40年的有声有色的真实记录。

2018年,江苏镇江广播电视台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委托,又依靠库存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珍贵影音资料创作了纪录片《筱腔雅韵》,讲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扬剧表演艺术家筱荣贵先生80年舞台生涯的传奇人生。镇江市广播电视台的影像档案,正在完善打造成媒体资源库,为新闻宣传和节目创收服务,这将成为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电子档案互联网时代
学生电子档案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办公自动化环境的文书档案管理要点
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电子档案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浅议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医院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