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媒体深度报道要“软着陆”

2019-09-10周莹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深度报道新媒体

周莹

摘要: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新闻阅读习惯进入到读屏时代。传统媒体深度报道要想继续抢抓受众“眼球”,就必须让深度报道“软”下来,逐步适应人们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本文从传统媒体深度报道写作入手,就其写作面临的危机、困局出发,理论结合实践谈谈新时代深度报道的写作要求。

关键词:深度报道  ;新媒体  ;软着陆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式微态势越发明显。作为纸媒忠实的投资者,巴菲特认为大多数的报纸已经无法被挽救,而能留下的更多是“头部玩家”。而在过去的2018年,一批纸媒的谢幕也预示着这样的猜测正在被印证。不过,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批以深度报道见长的媒体却在“媒体寒冬”中保持较好的生长态势,究其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在信息时代呼唤专业报道回归。

《疫苗之王》《甘柴劣火》《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2018年,一系列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深度报道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转载,新闻媒体公众号努力争取的“10+”轻易被这些大号突破了。新闻业界惊呼“洗稿”正在替代原创,但这些作品的出现也引发了业界对新时代如何做深度报道的关注。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记者要想重新抢回新闻舆论的主导权,揭示真相,必须学会将硬新闻做成软新闻。

当前,随着4G、5G技术的来临,视频表示出旺盛的增长力。虽然如此,文字的力量依旧非常强劲,众多百万阅读量的深度报道的出现,让人们重拾了对文字阅读的信心。《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深圳晚报》等国内进行重要深度报道的传统媒体都实现了业绩的上升,这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而在全球范围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多家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报纸也通过付费墙的方式实现了媒体收益的提升。这些都印证了文字阅读依旧是主流阅读。

时代要求今天的深度报道叙述更加清楚、明白,新闻事实的提供更加多元、可靠,新闻叙事风格更加轻松、故事性更强,这就要求当今的新闻记者必须要做专业化程度高、新闻翻译能力强的记者。

当今,深度报道正在成为传统媒体构建内容为王的重要手段,今天的深度报道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报道,而是更加表现出新闻专业主义的特质。

(一)公众参与下的公共服务类报道

如今,中国媒体体制的双重性特点导致了媒体公共服务的功能逐步消失。正如同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在其公众号“码字工匠老詹”说的,传统媒体因为其主客觀因素的影响正在弱化其擅长的舆论监督的功能。因此,众多的深度报道应回归对公共服务类新闻的重视。

作为深度报道的重要领域,公共领域的报道涉及受众关心的教育、卫生、环境等话题,可以很好地激发受众的参与感。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公共领域的报道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进而参与到公共服务的讨论。因此,公共服务类的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吸引受众的重要渠道。

(二)经济类报道的泛娱乐化

当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关注经济类报道了,艰涩的数字、众多的专业名词、冗长的政府政策……都让年轻人对经济报道敬而远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重新夺回年轻人的“眼球”,传统媒体记者开始将深度经济报道进行泛娱乐化的加工。网红企业的网红产品成为传统经济深度报道记者关注的热点,苹果、阿里巴巴、支付宝、百度等公司成为经济类报道的关注点。经济类记者用扫描般的新闻眼光盯住这些网红公司,撰写爆款经济类新闻报道,这种新闻写作方式符合年轻人的阅读需求。2019年5月2日,《经济观察报》网站刊发了一条看起来有点狗血的经济报道《斯坦福大学曝出中国亿万富翁家庭650万美元“买学上” 外媒指涉事学生为步长制药董事长女儿》,表面看这是一则公共新闻报道,但是认真阅读新闻,就会发现《经济观察报》的记者选择了经济类新闻报道独特的年报写作方法,让人们看到这个狗血故事背后的经济现象,这是典型经济类报道泛娱乐化的重要表现。

其实,推崇经济类报道泛娱乐化实质就是将经济报道写“软”,使其更加符合年轻受众的阅读需求。

(三)时政类深度报道的解释化

网络媒体的兴起让公民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们不仅关注政策给自己带来的利好,也关注政府是怎么工作的?怎么制定这些政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并不是为了阅读各种数据或者近乎文件般严谨的文字,而是为了获取对自己生活有益的信息。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新闻记者就需要把政府政策精准解释给受众,这种解释不仅有利于受众理解政策,也有利于将党的路线方针精准传达。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变化让深度报道关注的领域更加“接地气”。诚然,今天撰写医药新闻的记者并不需要是一名医生,写经济报道的记者不需要是一名经济学家,写环境类新闻的记者不需要是一名科学家,但是他需要将艰涩的新闻讲清楚,对专业的术语进行“翻译”,满足人们快速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从而为自己赢得受众的关注。这就对于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越来越多的新闻界人士认识到深度报道的意义,高质量深度报道的需求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所青睐。不过,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操作手法也在发生变化。

(一)即时新闻“消失”,深度新闻回归

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开始排除简单的日常新闻报道,为深度报道留下空间。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短新闻完全可以依靠网站、公众号、微博等更加快速便捷的渠道传播出去,而深度报道则需要采写时间更长、采写深度更广,这就决定了其在占领传统媒体版面上拥有先天优势。

在翻阅报刊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新闻正在以深度报道的方式被报道出来。2019年1月,连云港市人才办公布了2018年连云港市“花果山英才计划”,多名科技人才入选。结合这样的新闻题材,几天后,《连云港日报》就撰写《如何推动科技人才“凤回巢”?》的深度报道,分析经济发展薄弱地区对人才的渴求以及人才招引中的难点。报道刊发后,不仅得到科技人才的认可,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连云港市委市政府不仅将科技企业家请到了新春第一会上进行表彰,还首次开启了市委领导看望高层次人才的城市行动,极大地让科技人才感到被尊重、被认同,进一步激发了人才回归家乡、报效家乡的情怀。

不仅地方党媒关注及时新闻的深度开掘,中央媒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也在其重要版面设计了深度的新闻。而专业媒体也非常敏锐地在这个方面进行试水,例如2019年4月30日《经济观察报》撰写了《横店挑战者?》文章,紧抓当前最热的《复联4》题材,通过对影视城运营模式的分析,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新闻事件视角。

(二)艰涩新闻名词“消失”,可读性报道回归

在一段时间内,专业深度报道走向“强专业时代”。在那个时代,新闻记者用非常艰涩的语言撰写一批几乎让公众看不懂的专业新闻报道。美其名曰:专业报道。在新媒体时代,这些充斥着专业术语和大段数据的报道正在被受众抛弃,人们不愿意阅读这样的文章。为了重新吸引受众阅读,传统媒体再次回归了可读性深度报道的时代。

其中最具有时代特征的变化就是专业术语的“消失”,这种“消失”并不是说深度报道不再出现专业术语了,而是用解释性的语言去介绍这些专业术语。写作教练把这种表达叫做“新闻术语”(Journalese),即用长的单词而不是短的,更加清晰地表达意思。美联社写作教练杰克·卡彭认为“深度报道应该用你同邻居说话的语言去报道,否则你将行之不远。”

(三)数据“消失”,新闻人物回归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深度报道记者喜欢选用数据报道新闻。当然数据是新闻最忠诚的资料,但是必须注意数据新闻并不利于受众阅读。当受众在阅读深度报道时,连续三个数据出现就会造成“阅读障碍”,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采写深度报道时要巧用数据。在众多技巧中,最重要的思维就是坚持受众中心论,即选择受众熟悉的事物同大数据进行类比,用受众容易理解的语言解释新闻数据,用讲故事的方式说明数据……这些都是坚持受众中心论最关键的技巧。当数据被“消失”,新闻人物自然就回归了,受众对于深度新闻报道的阅读兴趣就被建立起来。

在新媒体挑战传统媒体的今天,传统媒体也通过高质量的深度报道重拾受众的信心。当然,在传播方式上,传统媒体不仅将这样的深度报道刊发于报端,还积极地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实现其传播的最大化。这也是传统媒体开掘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重要方式。

猜你喜欢

深度报道新媒体
论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选题策略
《南方周末》新闻选题策划特色研究
新媒体时代,图片故事应有哪些坚守和创新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现状与生存转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