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媒体角度浅析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2019-09-10张洁琳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16期
关键词:社会背景性别歧视媒体

张洁琳

摘要:社会是产生语言的摇篮,正是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催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语言。语言又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而性别歧视则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将尝试从媒体所用语言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是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来分析该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此种社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语言学;媒体;性别歧视;社会背景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6-0007-02

0 引言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者探讨的热门主题之一。语言中的这种性别歧视现象,其实从根本来说,根源在于社会,其主要是由女性受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低下和权力有限的制约而造成的。而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其发布的内容、宣传的价值观,甚至仅仅是措辞方式都极有可能左右受众的心理,使得受众对于某种群体或现象产生某种情绪,从而影响其价值判断并导致具体的行为,进而由个人扩大到社会群体,对整个社会造成一定影响。故此,媒体语言中所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便具有极高的讨论价值。在本文中,笔者将尝试以媒体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为根据,试析其原因、影响,并就其解决办法做浅层试析。

1 媒体语言使用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媒体语言中,我们也不难见到性别歧视。媒体种类多且繁杂,在此我们讨论的媒体暂限于人们日常接触较多的类别,如网络新闻媒体、广告、影视类等。

我们下面看一些例子。

1.1 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人们普遍抱着一种特殊眼光看待女性,认为女性是弱者,逊于男性的存在,这种现象在网络新闻中尤为常见。例如“香港玩具大王,曾为儿子花7亿娶女星,百亿家财却留给两个女儿”(搜狐 2019年7月27日财经新闻)这则新闻中,将为儿子的花费看作正常,而将留给女儿家产视为博人眼球的新闻落脚点(不符合人们普遍价值观)。又如搜狐财经新闻在2019年7月27日对英国前首相特蕾莎·梅卸任的题为“她站起身,走向丈夫,哭着成了前首相!”报道中写道:“最终,在丈夫的搀扶下,特蕾莎·梅正式告别了首相舞台。当首相太累,还是秀秀恩爱,跳跳舞比较开心”。从该篇文章的标题直到引文部分,读者都不难看出,文章对于一名女首相在一定程度上是抱有一些偏见的,这与社会中人们普遍持有的观念较为一致。文章传递的信息之一是,当首相是男人的工作,对于女人来说是一件“太累”的事情,而女人需要丈夫的呵护,还是秀恩爱与跳舞这种较为轻松的事情比较适合女人来做,这在语言层面传递出了一种性别不平等的信号。

1.2 语言的泛指现象及其他

从各类书籍、文章、电影电视再到日常用语,语言的泛指现象中也有性别歧视的存在。汉语中,在指代有男亦有女的一个集体时,我们用到的第三人称一般都是“他们”,以阳性集体名词来指代,而不用阴性或非人称代词。在英语中的泛指现象,如经常出现“anyone who he ...”(任何一个……的人),此处的“he”(“他”)代指的是所有满足上述条件的人,其中包括女性。然而除非确定一个群体或单个人的性别均为女性,否则不会以“she”\“her”之类的阴性词语来代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对于一些性别不明或一般意义的词,人们总是习惯于用男性单数形式来指代,由此可以窥见社会一直以来对男性主导地位的推崇以及对女性地位的弱化。

2 媒体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2.1 社会历史因素

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提到:“在要舞动沉重大棒击败野兽的时代,女人的体力弱就构成明显的劣势。”只要是需要用到体力的劳动或活动,较于男性,女性在其中就看起来并无甚作用。我们由此看出,女性相对于男性的不平等的地位已经由来已久,这是由于在当时的原始社会中,生存是人类的第一要务,而体力力量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这方面占优势地位的男性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而体力弱势的女性只能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天然产生的不平等,其实是人类自身为了发展繁衍的需要。长期以来的男性主导已然成为了社会风气,所以在媒体中,人们往往会有延续此种偏见的倾向。

2.2 商业利益因素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消费泛滥的时代,人们消费的已不仅仅是生活必需品,而还有符号消费、品牌消费等。相较于男性来说,女性是更加消费趋向性的,女性承担的社会角色影响了其购物结构,她们需要购买的各种品类都远远多于男性。通过广告、杂志等媒介,媒体用隐形歧视语言对女性价值定位,将其塑造成美丽优雅的女性、顾家的好太太,在影响了女性本身对自己的定位外,也左右了社会对于女性的角色期待。为了满足女性自身及社会对其性的角色期待,很多女性的消费都远远溢出了其实际需要的数量,而广告等媒体狂轰滥炸式的宣传更加剧了女性的冲动消费。对于女性消费群体精准的痛点把握,为商家带来了非常可观的利益。

3 媒体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影响

3.1 媒体塑造了人们对于两性的刻板印象,从而影响社会期待

“大众媒体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在对两性形象及其能力、社会、家庭角色等方面,历来有着诸多的刻板规定。”大众媒体通过宣传对一些群体或事物的即成规范、价值定位等,将由来已久的受众对性别的成见加强并固定下来,由此左右着人们对于性别的价值判断及行为模式。长久以来大众媒体对于男性塑造的形象以成熟、有内涵、力量、能担重任为主,而对女性塑造的形象则以温柔、美丽、弱小、辅助持家为主,媒体对于女性所宣扬的价值观多数不在于内在,而在于外貌,以及对于家庭的贡献程度。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叫做“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可见一斑。

3.2 媒体通过宣传,影响了女性的自我发展方向

作为主要的消费群体,女性现如今成为了众多商家争抢的对象。而通过广告宣传、电视电影或杂志等媒体,广告商们成功地引导了女性的价值取向。一方面,使得女性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往往依赖于外在的评判,如所谓“颜值”、服装、鞋包等,女性对于外表美的追求几乎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這方面的消费比例也是从未有过的高。从年幼的孩童,到年长的老人,许多女性都用尽各种方式展示自身的美,现代的媒体既是这种现象的始作俑者之一,又是推波助澜者——由媒体宣传形成了追求外表美的价值导向,而通过媒体(如社交网络等),女性又能够将自己的外表美展现出来,并满足了展示美的欲望,从而更加坚定了对美的追逐。其中比较极端的案例是,某些学生由于过度沉迷在抖音等社交网络贴照片、拍视频,以致荒废学业,且在还没有经济收入的情况下,积攒零用钱甚至通过其他非正规途径获取金钱以用于购买化妆品、衣物鞋帽等,对于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媒体对女性家庭属性的强调,导致一些女性对自身也有了家庭属性的暗示,认为在事业上并不用刻意追求,而有一个好的家庭便是成功。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对于自身潜力的挖掘,并且对于个人发展产生了阻滞。

4 对媒体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策探讨

4.1 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来说,人们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与角色期待影响了女性对于自己的认知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所以解决这个层面性别歧视的对策就显得极为重要。究其社会根源,仍是由于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作祟,故笔者认为可以从社会教育的层面来影响人们对女性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普通大众进行性别平等的教育,逐步改变大众对于女性的偏见,使得社会氛围不再弱化女性地位;另一方面,在媒体管控层面,应当避免将女性物化的歧视性语言,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给女性友好的环境以重新考量自己的角色定位。

4.2 女性自我层面

对于女性自身来说,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女性能够解放自身的束缚,从长久被压抑的社会角色中挣脱,认识到自己是与男性平等的存在;二是作为妻子角色的女性,在有了正确的自我认知后,能够维护一个更加稳定、更加和谐的家庭。正如在《第二性》中作者说道:“两个自由存在的共同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丰富,每个人在配偶的工作中找到的是对自己独立的保证。”女性独立于男性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女性自身获得救赎,她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男性通过此,获得了被依附的解放,同样也实现了自由。具体措施是女性自己寻求教育途径、心理疏导途径,以积极的方式打破现有的不平等局面,开拓视野,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样,女性以学习作为跳板,脱开性别歧视的旧秩序,进入更加友好的环境,并正确认识到自我价值,激发自身潜力,这于自身、家庭乃至于社会来说,将是一件受益无穷之事。

参考文献

[1]彭飞.大众媒体中的性别意识对女性发展的影响[J].理论界,2005(11):107-108.

[2]项国雄,赵敏.报纸广告视野中的女性:受重视与受歧视的二元悖论[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6(02):58-62.

[3]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编辑:王锦)

猜你喜欢

社会背景性别歧视媒体
从日剧《直美与加奈子》看中国人的形象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浅析冯梦龙“三言”中的历史文人形象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爱情婚姻观
泰政客因批副总理“性别歧视”遭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