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与行的教研,促教师专业的成长

2019-09-10丰玲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20期
关键词:学习故事园本教研深度学习

丰玲

【摘要】  由一次开放的教研活动,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观摩学习及实践反思完成了“如何帮助幼儿深度学习”的探讨。通过该活动,总结出有价值的幼儿园教研活动应当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教研共同体的形成,教研制度的保证,以及生态取向的教研活动。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学习故事 园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0-191-020

一、教研缘起

在2018年深圳市龙华区大班组区域活动开放观摩活动中,龙华区教科院学前教研员来园观摩指导,发现我园大班幼儿在科学区测量操作过程中存在误区,而教师未能及时给予指导及支持策略,通过分析讨论后因而产生了由“测量”引发的教研活动。在教研组的商讨下,确定了此次教研活动目标,一是解决幼儿在测量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反思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三是提高教师及幼儿对测量活动的认知。

二、教研过程

(一)第一阶段:理论学习——了解测量的概念、测量的方法及长度测量关键经验

幼儿在测量长度的时候,他们通常不理解:单位长度之间要紧密连接,并且不能重叠;必须从被测长度的起始点延伸至终点;并且在测量过程中测量工具不能有曲线和凸起。基于幼儿以上学习现状,教师提出了:“测量活动中幼儿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疑惑。

教研组成员搜集并阅读相关的资料和参考文献,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交流学习心得,并结合实际情况反思幼儿的学习现状,并对测量活动的关键经验进行提炼与梳理。详见表1。

表1 测量活动的关键概念及经验

(二)第二阶段:观摩研讨——自然测量与标准测量

1.自然测量

案例:大三班的两位小朋友正在照顾植物角的植物,其中一位小朋友在观察蒜苗,用手摸了摸蒜苗的叶子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你快看呀!这两棵蒜苗怎么长的不一样高呢?”“是啊,这棵比较高!高出了一大截。”“这一截是多少呢?我們去找老师帮忙吧......”。

基于幼儿生活经验,教研组为幼儿提供了室内自然测量与户外自然测量的探索机会。在室内活动区域,幼儿用手指、手掌、玩具等非正式工具探索测量。在户外,幼儿则自由选择脚掌、跨步等测量操场、沙池等区域。

2.标准测量

在自然测量中,教研组发现幼儿都基本掌握了测量要点,怎么进行深入的学习呢?教研组经过研讨,确定为幼儿提供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并引导其认识与正确使用测量工具。随后,幼儿自己练习测量门的宽度,栏杆的长度,桌子的长度等等,并尝试独立制作统计表。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记录下来幼儿由测量引发的学习故事。

(二)第三阶段:实践反思——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掌握精准测量的相关知识

为了给予幼儿更多的学习资源,教研组结合大班“我要上小学”主题的契机走进小学,在参观的过程中邀请小学的数学学科带头教师进一步指导幼儿的测量活动,同时提给幼儿和讲解关于精准测量的相关知识。

三、反思与经验

园本教研追求的是教师专业成长,这次教研进一步启发了教师思考、讨论、自我斗争、思想碰撞,冲破自身原有的经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结合幼儿园实践教研探索与经验,笔者认为有价值的幼儿园教研活动应当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一)教研队伍建设:教研共同体

教研组的建立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基础。一个蕴含着正能量,爱学习、渴望学习的团队是最有凝聚力的,无形之中形成了特别好的相互激励启发、相互学习帮助的氛围。幼儿园教研组里的每一位成员清晰定位、责任明确,在教研活动开展中:园长、教学园长、教研组长、教师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园长即监督者、保障者、掌舵人;教学园长即引领者、指导者、评价者;组长即主持人、组织者、引领者;教师即主人、发言人、合作者,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合作学习共同体,提升了教研的实效。

(二)教研制度建设:教研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制度是保证一切工作有序高效进行的保障。园本教研虽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但它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幼儿园自上而下的管理。为进一步提高教研的效益,营造教研的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笔者所在幼儿园制定了以下制度:

1.每学期期初,教研组长根据园长统一部署和本组实际情况,定好本学期教研计划,落实本组每个教师的研究专题和必须学习的教学理论书籍,排出每个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具体时间。

2.教师应准时参加教研活动,不无辜缺席,因故不能参加活动,要向组长请假。在活动时,教师应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形成争鸣、探究、团结的教研气氛。

3.教研活动应遵循“确定专题、学习理论、独立实践、集体讲评、总结提高”的原则,教研组长要有计划地分步实施,注意环环紧扣教研活动的原则,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4.教研组长要有计划地在本组内开展相互观摩研讨的活动,通过观摩研讨,不断提高组员组织活动及游戏的能力。

5.要有目的的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专题、有经验、有总结、有记录。记录要规范化,有时间,有地点,有议程。

6.学期结束时,教研组要把本学期在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资料交园长室,教研组还应提倡和支持教师及时总结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点滴经验。

7.每学期末进行一次专题经验交流总结。

8.多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在学年评优评先时予以优先。

(三)教研活动开展:生态取向

1.以学习与反思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動

教研内容来自与教师自下而上的反思。教研组每学期有重点地制定教研计划,认真总结教研活动开展的情况,每学期还开展“五个一”活动:读一本好书、开展一次“优质观摩活动”、写一篇经验文章、制作一个教具、写一篇教育心得。再者,以“幼儿园生态课程”的开发研究为契机,组建教科研小组、重视骨干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引导、示范;通过经验老师的“传”“帮”“带”,互相观摩教研,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一系列学习培训与研讨活动,逐渐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2.以做好教研训一体化建设开展教研活动

采取培训和教研两手抓的管理策略,每月定期2次专题培训,4次教研,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教师教研训一体化建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追求全方位“对话”过程:

一是扎实教学基本功,促进专业成长。深入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及《深圳市优质特色示范园创建》等文件;领会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目标、内容及策略;掌握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基本目标、内容及策略;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与实践等,有计划地帮助老师梳理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

二是理解并实践“幼儿园生态课程”。幼儿园带动教师掌握生态课程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学习生态课程框架下主题活动的实施路径与策略;掌握生态型幼儿园环境创设(包括自主游戏区域和户外非体育活动区域)、材料投放及活动技巧等。经过系统的教研训,让教师对3-6岁儿童学习的基本特点以及幼儿园的生态课程方向了解得更透彻,思路更清晰。

三是确实保障研究时间与内容。教研活动定于每周周三,同时会针对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即时性探究和研讨,在教研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各个击破。针对全园性的、老师们普遍疑惑的问题,通过集体培训集中解决。每学期一次的半日观摩活动,开展“全园大教研”,针对年级组内的、具有年龄特点的小问题以及主题头脑风暴开展“年级组内小教研”。

一个蕴含着正能量,爱学习、渴望学习的团队是最有凝聚力的,无形之中形成了特别好的相互激励启发、相互学习帮助的氛围。在教研中,我们收获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学习态度,一种合作精神,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学习共同体为我们专业成长所的带来的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学习故事园本教研深度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幼儿园教学管理人员在“园本教研”中的引领作用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基于系统论视角下的园本教研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