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音乐学习更加规范化

2019-09-10陈科亦

科海故事博览·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侧重点节奏感视唱练耳

陈科亦

摘 要 在音乐专业的学习中规范性极为重要,借助规范能让音乐知识更加巩固,基础更加扎实。许多学生在练琴中常倾向于曲子弹完即可,盲目追求“数量”和“速度”,使弹出来的曲子听起来生硬,死板,如同单个音符的拼接进行,忽略了一首作品最基本的节奏、旋律、速度及力度等问题,这样一来便影响了对音乐的理解与鉴赏。那对于钢琴专业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对作品的演奏还是教学,打好基础与基础的有效利用都是我们不可忽略的关键点。

关键词 视唱练耳 节奏感 旋律感 侧重点

自古“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习知识,贵在“专”字,由“专”衍生出“细”,由“细”发展到“全”。以钢琴专业为例,作为乐器之王,它本身所赋予的东西便多于其它小众乐器,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不仅是弹奏的问题,还有情感,及音乐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两个方面举例探讨如何让基础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课下练习

钢琴是一门用手指拼功夫的乐器,大量的练习是每一个钢琴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在课下花费大量的时间练习,但总是把曲子用“过一遍”的方式,无论弹多少遍,总是会不可避免的出现错音,又忽视掉最基本的要求。如在第一册教材中,弹奏由王建中改编的日本乐曲《樱花》,在乐曲的情感处理上,始终无法领悟到曲子所蕴含的境界。还有在巴赫的《三部创意曲》中,弹奏出来总是无法清晰的听到主题,听起来让人昏昏欲睡。带着这一些的问题,在之后的视唱练耳课程中,通过视唱的学习,我们开始注重于最基础的东西,即节奏感、拍号的意义、力度及速度等方面,并与专业曲目的弹奏练习相结合。为了增强《樱花》的情感色彩,我们了解到其拍号为4/4拍,寓意连贯与抒情。由此,在练习前,心里便带上情感。同时,此节拍具有一定的自由性,练习时不必紧凑,规矩,从而烘托出情感。在巴赫《三部创意曲》中,无论是在弹奏技巧、声部音色、指法安排还是在双手配合上都有更高层次的训练要求。我们可以结合视唱练耳中的力度与速度来作为辅助。速度放慢,在不错音的情况下,将注意力放到左右手的配合上,突出声部,即主旋律声部弹奏时力度大于伴奏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主题。

二、教学过程中

钢琴教学中,由于钢琴学生的主观条件不同,导致学生的学习进程与结果都会不同,同一首乐曲由不同的学生弹出来绝不会完全相同。在专业的钢琴教学中通常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于初学者而言,我们将侧重点放在以提起兴趣为主,使其感受到學习钢琴所带来的快乐感。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琴者而言,在曲子的演奏效果上,完整度和技巧性会提高要求。我认为无论钢琴学了几年,处于哪个阶段,扎实的基础才是我们强大的后盾,厚积薄发。不要只喜欢弹奏有趣,好听的乐曲,从而减少了基本功的训练。对此,钢琴老师和学习者,都应该重视基本功的教学与练习。

在曾参与过的一次钢琴启蒙教学的实践活动中,由于经验不足,备课时侧重于课本知识,准备的教案多为理论性知识的讲授,一上课便把钢琴从里及外的介绍一通,接着到教学五线谱,手型,触键……一气呵成,最后,一整节课多为“我在说,孩子在听”给孩子留下了学习钢琴乏味而困难的第一印象。然而在启蒙阶段,由于我们侧重以提高学琴者兴趣为主,那课上就不应过于正式和规矩,可以与学琴者进行互动,多举例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如同小星星,两只老虎,虫儿飞……并由老师带着单手弹奏,或者老师弹学生唱,在听觉上提起其兴趣,对弹奏歌曲充满好奇心。启蒙阶段,运用肢体和言语的互动来让学琴者融入到教学中,避开只听不做的教学方法,达到提起兴趣的目的。

到达初级阶段,随着教学课程的难度有所增加,在弹奏中便会出现节奏混乱的问题,加上音符的不熟悉弹起来忽快忽慢。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到视唱练耳的内容,视唱练耳即“视”与“唱”,一是要会看,学会看五线谱,二是要会唱,不唱谱,不弹琴。在课前要求学琴者,“先唱后弹”,对音符和节奏熟悉,避免在弹奏的过程中出现临时找音的问题。当做好这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在进行手上的弹奏。学会正确唱谱对音高、节奏与手指的弹奏都有很大帮助,可以提高学琴者对音乐的记忆力,理解力。也让孩子在弹奏的过程中更加集中注意力。

三、结语

音乐的学习包括很多,但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的学习都离不开“基础”二字,一首作品的演奏,可以从细节做起,先了解它的背景,再熟悉掌握它的节奏和旋律,接着表现出它的情感。所以,我建议无论是在演唱还是弹奏前,都应把作品的基本要求做好,在强硬的基础上饱含情感的去将作品完整演奏出来。

猜你喜欢

侧重点节奏感视唱练耳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Online learning
运用多媒体加强高考生音乐视唱练耳辅导的几点认识
浅谈学前音乐课中的有效教学
音乐软件EarMaster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突破点和侧重点
浅论电视新闻报道角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