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突破点和侧重点

2016-10-24龚加荣

考试周刊 2016年81期
关键词:突破点侧重点

龚加荣

摘 要: 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德育不仅体现为口号式的教育理念,更应该成为规范日常行为的准则、哺育生命成长的动力,奠基学生生命格调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品德下线,都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上线,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德育本来就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中小学德育 突破点 方式 侧重点

实践证明,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关键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如何利用好德育教育的“黄金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中小学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时候,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或者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未能引起学生和家长的注意。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突破点和侧重点。

一、对德育教育重要性的重新认识

一般来说,道德品质包括四个方面: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认知是起点,学生会按照社会的主流思想,明确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道德情感是基于认知层面的情感升华,比如目睹官兵不顾危险抗洪救灾,学生会在心目中对官兵有所崇拜,对受灾群众深感同情,这就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更多的是一种自律和慎独,心中有条“红线”,面对诱惑或者不该做的事情,能用道德的力量去抗衡和抵制,做到自省自律。道德行为就是实践,用自己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等,指引自己的行为,不越规矩,不触底线。

正因为道德具有这四个层面,所以德育工作在很多学校是隐性的标准,很难有一个刚性的标准和体系去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这就是学校德育很难突破的症结所在,也是很多教师无法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难点所在。

既然德育教育具有这样的特征,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开始入手。其实,很多的道德品质说起来或许会很“空”,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习惯上又会很“实”。我们往往过于强调道德教育的意义,而忽视了习惯的培养。实际上,很多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先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入手,待习惯初步养成,再赋予习惯以意义。这个思路跟传统的语文教育思路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的。传统语文教育是先教给孩子启蒙知识,比如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三百千千”(笔者注:《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学生完全可以先记下来,不去理会其中的意思,就是先做到熟读成诵。“幼学如漆”,学生学习了这些基础之后,随着阅历的加深和身心的发展,文字背后隐藏的道理和意义会在某一个时候忽然打通,做到融会贯通,豁然开朗。实践证明,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培养行为习惯入手,不失为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

二、德育教育的突破口和侧重点

现在的中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投入,使得很多学生身上的“骄娇二气”体现得尤为突出。比如穿衣要名牌,易与同学攀比,吃剩的饭倒掉,浪费严重,等等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寻求以下突破口:

1.积极开发校本资源

校本资源应该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课本研发上。在学校,可以利用宣传栏、张贴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在升旗仪式上进行讲道德、讲文明的演讲,以班级为单位,轮流派代表进行演讲;可以树立道德小标兵,从身边的同学身上汲取文明和道德的修养。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战场”,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道德考查机制,比如班级卫生、个人卫生,不要乱丢果皮纸屑,等等,用良好的习惯和机制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校本资源是有潜力可以挖掘的,而且在学校的大环境下,学生很容易“趋同”,不由自主地就跟着去做了。就好比一扇很干净的门,一般人是舍不得用脚去踹开门的,而要是面对一扇满是脚印的门,就会不由自主地也去踹上一脚,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合理利用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校本的道德教育手册,形成良好风气,养成道德习惯,现实可行。可以说,这就是“生态德育”,“生态德育是适应当今中小学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需要而提出的一种学校德育策略,依据生态哲学原理,以生态情感和品德要素开发为切入点,使学生获得符合国家要求和自身成长需要的情感品质、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1]。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引进,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合理利用课堂资源

德育工作绝对不是思想政治老师一个人的工作,可以说,只要有心,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渗透道德教育。比如历史课程,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绝对是极好的道德教育的资源。面对两次鸦片战争,为什么清政府都会一败涂地?为什么说“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抗日战争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些问题当中,都有着德育教育的因子。再如语文课程从革命故事到历史人物、从古典诗词到新闻通讯,都蕴含着德育的素材。但是,“客观地讲,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向是重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的分析与概括的,只重视单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德育教育,智育的强化与德育的疲软的局面形成便成为无法否定的事实”[1]。这样的局面形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应该学会合理利用课堂资源,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震撼、有所思考即可。

3.主动联合家长资源

学生家长从事的行业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其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联合家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由此形成互动,形成合力。而且因为学生家长的参与,学生会感觉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家长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易于掌握,好处多多。

德育工作关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系祖国的未来,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更应该扎扎实实地研究好、部署好、开展好德育工作,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各类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文彦.依恋与超越——关于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点思考.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1(1):72-74.

猜你喜欢

突破点侧重点
Online learning
二轮复习如何找突破点
浅论电视新闻报道角度选择
国际汉语教学各阶段文化传播侧重点探讨
谈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的风险识别
找到分级诊疗的突破点
地方台对农电视节目运作的侧重点
浅析速写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面对复杂局面必须找到突破点
寻找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