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景观叙事性表达的探讨

2019-09-10赵乙颖陈月华

中国城市林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叙事性植物景观

赵乙颖 陈月华

摘要:文章在梳理总结叙事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讨论植物景观的叙事性内涵和特征,并从时间组织方式、空间组合方式、文化意蕴表达3个层面对植物景观叙事性的表达方式进行探讨,试图将叙事性表达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体验融入到现代的植物设计语汇中,以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和延续场所文脉,从而为体验者创造有情感意义的空间。

关键词:植物景观,叙事性,植物文化,植物空间

DOI:10.3969/j.issn.1672-4925.2019.02.005

植物作为园林景观元素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能体现不同城市的地域特色和精神文化,给园林感受者带来不同的植物空间体验。但近年来植物景观设计存在单一化、模式化、趋同化的问题,植物配置只注重追求表面的形式美,而忽略了植物景观的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叙事性设计作为新的设计方法之一被运用于景观设计中,为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新思维和新途径,叙事的思维方式与设计方法在植物景观设计中也将赋予植物景观更多的文化内涵,使大众与其叙述的空间场所的故事情节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

1 相关概念

1.1叙事学与景观叙事

法国叙事学研究者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认为叙事的体裁多种多样,除了文学作品以外,还包括戏剧、绘画、电影、连环画、新闻报道、谈话等,而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语言、固定或活动的画面、各种手势动作,以及所有这些载体的综合运用[1]。随着叙事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其研究领域开始跨学科与多学科进行交叉,叙事学逐渐被应用于设计领域。景观叙事是景观设计与叙事学的结合,景观设计者利用一系列叙事手法把故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巧妙地蕴藏在景观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给使用者[2],让体验者通过自发性的行为和体验获得相应的历史、文化或自然知识,唤起其对景观场所的精神认同和情感共鸣。

1.2植物景观的叙事性

孟令辉[3]把叙事引入景观设计中讨论了景观的叙事性。把“叙事”这一概念引入植物景观中,让植物景观去“讲故事”,使其与人的行为和感受建立起密切的关系,那么植物景观也就成为一种被赋予内涵价值的载体,因而具有了可叙事性。植物景观以其独特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成为合适的叙事载体,向人们传达信息、历史和记忆等,在叙事表达和体验感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 植物景观叙事性的特征

1)特色鲜明的地域性。自然植被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地带性分布的规律,造就了不同植物景观与生俱来的地域性,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四季常青,温带落叶阔叶林则季相变化明显。另一方面城市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地形地貌也会对其植物景观产生影响,如重庆山地城市的特有地形造就了其空间层次相对丰富的植物景观[4]。景观的叙事性设计中可以利用不同植物的地域性特征更好地表达叙事内涵和展示城市地域文化和景观特色风貌。

2)时移景异的时序性。植物景观的时序性变化包括日变化、季节变化、多年变化及持续性的群落演替[5]。植物受昼夜晨夕时间变化和阴晴风雨气候变化的影响所形成的景观效果能给人带来具有时间限定的景观空间审美体验,如日出江花、枇杷晚翠、粉墙花影、雨打芭蕉等。同地点不同植物的“春花、夏绿、秋叶、冬枝”的季相景观强化了园林景观时间和空间的变幻,让人因植物的季相变化而感知时序的轮回变换。通过植物选择和配置形成的时序性的植物景观能够使景观富有生命力,更好地表达空间的叙事性。

3)比德比兴的文化性。受传统自然审美观的影响,人们常把植物和人的精神品格相联系,通过寻找植物的某些内在特性,赋予其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人格化[6]。花木比德,将植物拟人化来自喻人格品质,如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千古传诵,以松柏的不畏凌寒比德于君子的坚强不屈,以竹的虚心有节比德于君子的高风亮节;花木比兴,人们借植物形象借物抒情,通过植物表达爱好恶的情感[7],如《幽梦影》:“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因此,植物拥有其他园林景观要素无法比拟的独特文化意蕴,基于植物文化合理配置形成植物景观将更好地叙事和传达文化内涵。

4)审美体验的多元性。植物不同的观赏习性能带给人综合多元的感官审美体验。植物不同的外形姿态能引发人进行不同的联想,如垂柳柔条拂水使人感到亲近柔和;乌桕苍虬有力的枝干能增加景观的古朴凛冽的画意。不同植物春色叶和秋色叶的叶色变化能直接影响人的主观审美感受。不同植物的花期、花色、大小和香味等加强了人对景观的多元感知[8]。甚至通过品尝不同植物果实味道,也可以给人带来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记忆。因而,植物景观以多元的独特美学表现力加强了其叙事性表达的能力。

3 植物景观叙事性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不同形态特征、色彩质感、空间尺度、季相变化的植物搭配进行叙事性设计,不仅使植物景观成为审美对象,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和联想,还使植物景观成为了意义载体,賦予场所一定的空间精神。本文将植物景观的叙事性设计从时间组织方式、空间组合方式以及文化意蕴表达3个层面的叙事表达方式进行探讨。

3.1时间组织方式叙事

植物景观与其他元素景观的最大差异在于植物景观在时间变化上拥有富有生命性的空间形态变化,人们往往对变化的物体具有更强的感知力。植物景观在时间上叙事性表达包括了静态时间和动态时间。

3.1.1静态时间

植物景观在某一瞬间形成的一帧帧画面向观赏者叙述了那个时刻的场所故事,利用植物与其他园林元素的组合入画,继而引发人的联想、回忆,带来无穷的审美体验。园林景观设计中,以白墙为画纸,利用植物的姿态、花、叶色入画,配植形色俱佳的梅、海棠、玉兰、芭蕉、竹子,传达出此时此刻此景的诗情画意。武汉园博园的常德园设计中,多处以松、竹、梅与白色景墙相配,通过植物景观静态画面向人们传达了常德的“善德”文化;选择姿态充满画意、线形叶植物如松、南天竹、鸡爪槭、红枫、萱草、鸢尾等与置石搭配入画,可以形成画面丰富的静态植物景观,令人玩味无穷,如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中,海棠和孝顺竹配以山石,清新雅丽,使人产生丰富的空间联想。

植物借昼夜晨夕的不同光影和风雨云雾的不同天气在某个时刻形成的景观也影响着植物景观的叙事效果。植物景观设计中,通过对不同种类、高度、树冠大小、枝叶疏密程度的植物进行孤植、丛植等给人带来不同的光影空间体验[9],如杭州花港观鱼的“梅影坡”片植的枝叶扶疏的古梅向人传达“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与此同时,植物如松、竹、芭蕉、梅等与风、霜、雨、雪等不同天时天象的组合,能创造意境更加深远和叙事性更强的植物景观,如拙政园“听雨轩”前芭蕉借雨形成“夜雨芭蕉”之景给人愁美之感。

3.1.2动态时间

四季更迭、昼夜交替,植物景观的叙事性表达在其生命周期的变化和季相变化之中更为显著。不同植物的生命周期的长短不同,木本植物是多年生的,有的寿命可达千年,如银杏、松、柏等,多数草本植物的寿命是一到几年之间。园林空间中保留和利用寿命长的古树,可以向人叙述场所的历史记忆;利用生命周期虽短但繁衍能力強的一、二年生花卉表达顽强不屈的精神。木本与草本植物相比,寿命相对较长,有明显的幼年阶段、成年阶段和老年阶段,因而在一些人物纪念类园林空间中,可以利用木本植物各个生命周期变化去叙述表达人物不同阶段的人生成长经历,如选择植物的幼苗营造人物的童年时期植物景观空间。

随着四季的气候变化,植物群落的形态、色彩的变化形成了植物的春花、夏荫、秋叶和冬姿的季相景观,人在植物景观的变化中感受时光流逝的痕迹。园林空间中,可以通过分层配置不同花期和色彩的植物展现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观效果,给人带来时移景异的感受体验,如利用早春先花后叶的植物表达女性之浪漫,秋色叶植物表达生命之绚烂。

3.2空间组合方式叙事

景观空间序列在情节上可以看作展示一系列景观环境的叙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空间充当着起点、发展、高潮等故事段落[10]。现代园林景观空间中利用植物景观形成的点、线、面空间,展示和推动不同景观空间序列起承转合的故事情节的变化与发展。

3.2.1点状空间

点状空间是个相对概念,一棵孤植树、一块花坛、一丛植物都可以成为点状空间。园林景观空间序列的开始阶段即入口,利用形色姿观赏价值高的孤植树形成统领全局的地标性植物景观,或选择以红、黄等暖色调的花卉形成的块状花坛营造热烈欢快的气氛,引导游人视线,因此营造引人入胜的植物景观点状空间是表达叙事性的重要一步。在一些历史纪念空间中,特定的点状植物空间能创造景观空间序列的高潮部分,比如以单株古树名木为主景形成的植物景观可以向人们叙述场地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延续空间的历史文脉。

3.2.2线状空间

线状空间是由园林植物按照自然式或规则的线形组织形成的空间。景观空间序列的发展阶段通常是通过植物的线状空间表达,利用线状植物空间的连续性和秩序感让活动者在活动中感受整体园林景观的空间变化和走向。同种或几种植物沿直线道路连续有规律的种植,可以给人强烈的流动感和方向性,不断推进景观空间序列,为突出后续的高潮空间做铺垫,如纪念叙事场所中,松柏等植物的列植形成的线状空间能表达严肃庄重的纪念主题。人们在植物线状空间的引导过程中,不仅能感受连续的景观空间序列,还能体验植物景观的叙事节奏变化。

3.2.3面状空间

面状空间是具备了一定面积的空间形态,可以是由植物围合而成的开阔空间,也可以是通过植物的群植形成的风景林[11]。面状空间形成的是集中、统一的视觉效果,常被运用于景观空间序列的高潮阶段,能达到对主题意境和叙事性最强烈表达的效果。在紧凑、密闭的线状植物空间之后设计开敞的植物面状空间,通过植物种植方式的变化使人感觉豁然开朗,游人的情感随之而丰富饱满甚至兴奋。可以利用大面积的花海景观形成的面状空间,以量取胜营造氛围和表达叙事主题;也可以片植不同观赏性高的植物,通过其季相、林缘线和林冠线的变化营造丰富的意境,以境取胜引发游人丰富的审美情感和对叙事主题内容的心理体验。

3.3文化意蕴表达叙事

植物自身的文化属性能表达丰富的情景和意境,引发观赏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共鸣。植物景观的文化意蕴叙事表达可以从象征、隐喻、命名3种表达方式加以讨论。

3.3.1象征

在植物景观叙事表达中,象征是把植物当作一种文化符号,表达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或意义(表1)。植物象征的意义包括:1)植物的人格化象征,人物纪念型园林空间设计可以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利用植物人格化象征进行叙事性景观设计;2)植物的民俗吉祥寓意,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空间中吉祥寓意的植物能让人们更好理解场地的历史文化特征;3)植物的历史文化象征,如广州将木棉设立为市树,意在以木棉高直的“英雄花”形象象征城市蓬勃向上的事业和生机。城市景观设计中利用植物的历史文化象征意义可以营造具有城市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观。

3.3.2隐喻

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利用具有某种情感语言的植物自然属性或人们赋予植物的不同文化属性来隐喻场所的精神内容和性格,可引发人的联想进而产生移情[12]。场地所特有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可以用植物景观的隐喻表达叙事,利用质地粗犷的植物景观能隐喻自然野趣的环境;模拟原生境地的植物景观能隐喻场地历史;运用田园植物景观则能隐喻传统农耕文化。如美国的高线公园通过选择原生境地粗犷的野生植物来展现后工业景观空间的历史延续。设计者奥多夫保留了大量生长在被废弃的高架铁路上的美国当地野生植物,同时引入观赏性较强的菊科、禾本科、蔷薇科等乡土植物,利用自然野趣的植物景观隐喻工业遗迹曾经那段光荣岁月的历史记忆。乡土树种或地带性经济性植物景观也可以作为隐喻性的符号传达地方特有的文化信息,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教学楼前种植的油菜、水稻和乡土植物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田园植物景观,隐喻着传统的耕读文化,学生们在读书声中感受自然四时的演替过程,当代校园里精彩地演绎着关于人、土地和农耕文化的耕读故事。

3.3.3命名

命名一般是设计者想通过景点景区的名字把想法和情感传达给体验者。利用植物或植物景观命名园林景点,从植物的形体、空间塑造、生态价值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赋予场地诗情画意的内涵,唤起体验者丰富的审美联想[13]。总结常见的植物景观命名,可以将其分为两种命名类(表2)。1)以植物或植物景观为主景的园林景点的命名,包括植物本身直接命名、植物观赏习性命名和植物意象组合命名等;2)以植物或植物景观为配景的园林景点的命名,包括“植物+建筑”命名、“植物+水体”命名以及“植物+道路、场地、地形”命名等。虽然现在以植物或植物景觀为主命名的景点越来越多,但大多数只是基于具象的简单植物命名,比如“树阵广场”“梅园”等,内容直白单调、缺乏特色。这类直接简单的命名较难体现植物景观的意境和画境,相比之下,“曲水荷香”则更能表达叙事性。因此,植物景观命名叙事要挖掘植物的文化性和独特性,创新和拓展植物命名的内容,更好地诠释表达植物景观的意境。

4 结语

本文以叙事性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植物景观叙事性的特征,探讨通过植物景观叙事性的表达方式去创造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间密切联系且有意义的景观空间。尝试利用植物景观的叙事性设计将场地记忆、文化体验与人的情感故事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希望为我们今后的植物景观设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场所精神的表达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POTTEIGER M,PURINTON J.Landscape narratives:design prac-tices for telling stories,New York[M].Chichester:John Wiley&Sons Inc,1998.

[2]李鹏波,孟磊.浅析叙事性理论在景观空间塑造中的应用[J].建筑与文化,2015(3):151-152.

[3]孟令辉.论景观的叙事性设计[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4]乔磊.北京园林植物景观地域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5]朱玲.城市公园植物景观季相设计探讨[D].重庆:西南大学,2010.

[6]苏雪痕.植物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7]贾军,卓丽环.花语综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54-57.

[8]孙力,王敏.基于生理心理影响的园林植物配置优化探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1):44-48.

[9]蔡宜红,张德顺.光影在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空间应用[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1):60-64.

[10]刘滨谊,张亭.基于视觉感受的景观空间序列组织[J].中国园林,2010,26(11):31-35.

[11]李冠衡.从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的角度探讨植物造景艺术[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12]陈黄春.植物景观在城市空间中的艺术语言[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13]王美仙,李曼.基于植物或植物景观的园林景点命名研究:以北京市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5,31(11):86-89.

收稿日期:2018-12-1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十二五”重点学科资助项目(2011-76);国家林业局重点按学科(林人发〔2016﹞21号)

第一作者:赵乙颖(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植物与应用。E-mail: 863633175@qq.com

通信作者:陈月华(1964-),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景观设计。E-mail:878948359@qq.com

猜你喜欢

叙事性植物景观
江苏宜兴根大生态酒店生态景观设计
绿城“秀丽春江”居住小区植物景观分析
“十七年诗歌”的叙事性分析及其诗学价值
浅析中小学校园文化营造中植物景观的配置研究
浅谈酒店室内植物景观营造构思原则
坚守四大立场,突破叙事类文本的解读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