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轶君:不谈危险的中东战地女记者

2019-09-10易水寒

旗帜文摘 2019年2期
关键词:阿拉法特耶路撒冷加沙

易水寒

上个世纪70年代,她出生于上海。1998年,她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2年,她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成为唯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2005年,她出书《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记录她在中东的所见所闻。她的《在埃及数骆驼》一文被编进了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第二学期课本。

她是不谈危险的中东战地女记者——周轶君。

2002年6月,周轶君去机场的时候,妈妈都不知道她去哪里。她告诉父母是去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虽然也很危险,但相对来说,生活条件要好一些。周轶君记得,在去机场的路上听到了“耶路撒冷一个大学发生爆炸”的新闻,妈妈一下子受不了,不知道该不该让她去那里。周轶君当时想,如果耶路撒冷有什么事,她就跟他们说在加沙。如果加沙出了事,就说自己在耶路撒冷。后来父母看到周轶君发电的报头,才知道她是在加沙。

周轶君在大学学的是阿拉伯语,“总觉得外语是通向外面世界的一个途径,也觉得海外记者的生活特别精彩。”她说,在“冲动和虚荣心的刺激下”,自己去了中东,在战火频发的巴以地区一待就是两年。她目睹巴以双方血腥的相互报复,采访人体炸弹的母亲和妹妹,与阿拉法特共餐。在大乱的间隙,她也会品尝当地美食菲拉菲莱。“真正进入巴以工作以后,我慢慢抛弃掉了当初的虚荣心。”多年之后,周轶君如是总结。

周轶君是加沙地区唯一一个非阿拉伯语国家的常驻记者。其他常驻记者都是土生土长在那里的签约记者,对于他们,战争就是生活,无法选择。周轶君则是自己选择了向战火纷飞之地而去。

希望自己能做一只漂流瓶

作为一个战地女记者,是不是勇气最重要?有的时候周轶君也很疑惑,自己是不是很勇敢。

2003年5月1日凌晨,以色列军队大规模入侵加沙城,先是炮声隆隆,枪声不断。周轶君打开电视,医院里满是流血的人。突然,窗口白光一闪,一声巨响,“导弹!”她一下子跌坐在地上。经历过数次空袭,对这个声音并不陌生,但仍然止不住惊慌。坐在冰凉的地板上,她忍不住哭起来问自己,为什么非要来这里?但是,轰炸刚结束,她又摸黑开车去现场拍照片。

她勇敢吗?周轶君觉得自己不勇敢。她认为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如果她不去报道,新华社就没有这个图片和文字,中国的人民也就不能了解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敬业精神是很重要的,做报道是很重要的。

周轶君在中东近距离接触了很多危险和死亡,比如住处500米以外的房子被炸掉。但她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就是“你最危险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周轶君觉得,如果她的写作最后被人记住的,是经历的东西有多危险,其实是一种失败。

她希望大家把她拿开,只是借她看到一些东西。“他们把我当作漂流瓶,什么秘密都跟我讲,然后我再把这些故事给带出去。我们当然不可能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我有我的生活,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但是偶尔会觉得,他们跟我一起存在于这个空间里面,我有时候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至于冒险这件事,其实有一点点勇气都可以做得到。大家对中东的印象,可能就是“比较危险”。就周轶君自己的体验来说,这种危险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但往往身在其中时,对危险知道得多,担忧反而少。周轶君在利比亚采访的时候,北约空袭,天天扔炸弹。当时正在跟家人通视频,整个电脑都在晃,父母看到外面爆炸了。周轶君说,“没事儿,都习惯了——从几点到几点会炸,大概炸什么区域,我们差不多都会知道。而且酒店住着所有的外国记者,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在国内的时候,周轶君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办公室,而在中东,则是终日长衫长裤“风里来,雨里去”。夏天汗流浃背,根本不可能好好化妆。

有一次,周轶君在大太阳底下拍葬礼,汗水冲走了她的一只隐形眼镜,周轶君硬是“睁一眼、闭一眼”开着大吉普回来。

作为资深战地记者,周轶君曾多次采访过阿拉法特、阿巴斯、亚辛等中东关键人物,她还是第二届CCTV“中国记者风云榜”得主。

但周轶君现在厌恶做高端访问,她认为一部分政治家跟“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那个年代不一样了:他们出现在媒体前面的频率太高,隨时随地知道怎么对付你,给你的时间不多,讲的也都很套路。很难捕捉到他真实的东西。

周轶君去见阿拉法特的时候,他当时经历了几次以色列的围困,处境非常艰难。周轶君发现,作为一名记者能接触到政客的时候,往往是他们不很如意的时候,这时他们说的也会比较多。此外,他们对记者相对来说都会展现比较和善的一面。虽然有近距离的接触,阿拉法特确实也很和善,他的话也不假,但是他永远不会让你知道他真正的东西,包括他的出生地等等,全都是谜。

2006年,周轶君加入凤凰卫视,她的视角也由中东扩展到朝鲜半岛乃至欧洲。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世界大势,她去剑桥大学修读了国际关系硕士。2017年6月,周轶君加入现代传播集团任新闻中心总监。但无论在哪里工作,她关注的重点,一直是中东和全球的国际关系。

周轶君的文字很有味道,在她的笔下,国际关系不再是冷冰冰的术语、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表演,而是一个个身居其间的普通人的生活与故事。

她把这些年的经历写成了两本书:《走出中东:全球民主浪潮的见证与省思》《中东死生门:巴以行走观察》。在这些当时写的一些随笔里面,会看到一些很幽默的东西。

周轶君本身是一个挺喜欢开玩笑的人。在巴以冲突当中,很难用幽默的语调写一些东西。所以在她的新闻报道里,也不可能笑得出来。她觉得,其实以一种放松的幽默的眼光来看世界的话,会收获更多。因为笑容本身是有力量的,会去掉一些虚伪的东西,让你用一种正确的心态去关注你所生活的环境。

(华声 2019年01期)

猜你喜欢

阿拉法特耶路撒冷加沙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何以为家
我要到我的耶路撒冷
加沙街头
以官员否认毒死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人怀念阿拉法特
中国人同情苦难加沙
以色列与哈马斯展开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