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后一个买饭的留学生

2019-09-10杨兴文

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报效祖国季羡林厨师

杨兴文

在上世纪30年代一个格外寒冷的冬天,德国哥廷根大学食堂的厨师注意到一个中国留学生。每到吃饭时间,大多数学生会迫不及待地赶到食堂窗口打饭,以免来晚了吃不到热饭热菜,这个瘦弱的中国学生却总是最后一个到食堂,悄悄地买最便宜的饭菜,独自坐着边吃饭边看书。这引起了厨师的好奇。他逐渐和这个学生熟悉起来,知道他诚心求学,漂洋过海来到德国,但因生活窘迫,自尊心强,只能避开用餐高峰期,选择在几乎没有人的时候吃饭。厨师被学生的故事打动,准备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助他寻找事情做,兼职挣钱缓解经济压力。

让厨师没有想到的是,学生微笑着摇头说:“用课余时间出去打工,确实可以让我的生活过得舒服一些。可是我的祖国现在贫穷落后,需要留学生更快地学习到能够让国家富强的技术和知识。我觉得,仅仅我一个人的生活拮据是次要的,不去打工就可以尽快地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尽早回国效力,让更多中国的百姓们过上好生活。”

听了学生的这番话,厨师伸出敬佩的大拇指,称赞他的爱国之心。此后,厨师每次都给这个学生留好热饭热菜,故意多盛给他,然后看他边吃饭边学习。在德国读研究生期间,这个学生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教授、西克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他把自己的一切時间都用来钻研学问,经过6年废寝忘食的学习,终于从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到故乡,报效祖国。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选自《生命时报》2018年11月13日)

赏析

季羡林不去打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一心扑在学业上,废寝忘食地学习,以求早日毕业报效祖国,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们书写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文明华章,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他们是祖国永远的骄傲!

猜你喜欢

报效祖国季羡林厨师
张家坤
小厨师菜卜头
关于校园“感恩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粗心的厨师
来而不往
感悟红色经典,激发爱国情怀
咪咪(节选)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渗透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