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语共鸣”

2019-09-10徐旖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20期
关键词:灵感教学课堂体验

徐旖萍

【摘要】  生活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在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汲取是十分有限的。应从生活中体验,从教学中体验,从作文中体验,需以课堂为核心,向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等延伸,使语文教学有机自然结合,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形成生动形象,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  教学课堂 生活领域 灵感 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0-014-010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也来源于语文。在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师应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寻找生命的价值,与语共鸣,与文共舞。

生活的阐释是教学。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课堂学习,生活的历练离不开经验与反思,学生要在生活中这里体会生活的悲与喜感受生活多种情感,从而获得生活的累积。在教学《顶碗少年》这篇课文中,讲述到一位英俊的少年在顶碗表演中,连续两次失误,可是他沉着、拼搏,第三次终于获得成功,博得了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这个顶碗少年的勇气与精神值得敬佩,敢于拼搏的形象高大、以一个强大的形象铸就了一个强者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同时也表达了顶碗少年不怕挫折、不畏艰险、不畏嘲笑、不畏艰难、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赞叹,直接正面教育孩子遇到挫折困难要勇于面对,要有一颗坚强的内心,不气馁,勇于挑战,懂得一个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

生活的记录是课本,人生的哲理,在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汲取是十分有限的。应从生活中体验,从教学中体验,从作文中体验,需以课堂为核心,向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等延伸,使语文教学有机自然结合,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形成生动形象、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第15课《落花生》时,学生反复朗读这篇课文,读后问学生学到什么,受到什么启发,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学生说,文中的父亲说的有道理,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僅仅是指花生、或是别的事物,做人要做个有用的人,对待别人要真诚,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全班学生知道,平时的衣着打扮要求干净整洁大方,不要一味追求华丽和昂贵心而失去最为重要的心灵美,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像花生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究体面,也要讲内心。在当今社会的学生时代要认真读书,把时间与心思用在如何把学业提高,认真做事,真诚待人,同时讲究勤俭节约,不浪费,不虚度光阴,虚度年华。“人不是美丽才可爱,而是可爱才美丽”著名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所讲的非常有道理。学习六年级下册《匆匆》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珍惜青春时代,发奋努力,有所作为,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时也表现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也流露出为前途不明、无所作为而感到忧郁、彷徨、伤感的低沉情绪,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朱自清的《匆匆》语文课本中的思想道理,直接教育了我们年轻一代人正确树立价值人生观,珍惜时间,在有限的生命做有意义的事情,其蕴含着富含生活浓汁的蜜,让青年人越品越有味,越钻研越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生活的体验是阅读。阅读生活就是阅读书本。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第八单元的课文《钓鱼的启示》。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此时我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那是我最为得意的事情,我不愿意放弃。父亲的做法让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人人懂得的道理并不是人人都懂的去遵守与执行,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很难。要是人们都能像作者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家庭教育文章,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巨大影响,而这两种评价恰恰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是爱的另种呈现。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由于母亲的偏面的引导,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麻醉自己,不知方向。所以还需要警告批评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纠正你:“表扬、批评”以及‘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在两种评价中不断的纠正自己,反省自己,从中领悟了:一个人在世界上活着,需要鼓励和赞扬以及认识优点与缺点,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能鼓起勇气去驾驶生活的小船向前挺进,一种警示的力量,提醒自己小心谨慎,更加努力。作文的表达是学生生活的见闻,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因为当前学生的接触面较广,分不清孰是孰非,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离开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造成学生写不出自己最为真实的想法以及所要表达的涵义,多数习作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表达缺失内涵,难以表达所思所想,整文章篇没有创新能力,达不到预期的习作要求效果,所以一线的语文教师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孩子生活的需要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因为,语文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实践,否则语文它就失去了真谛。

为达到真正的生活语文的融合,教师必须真挚、深厚的情感才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传导,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这样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所以只有教师全身心的地爱孩子,才能驱逐孩子心头的阴霾,爱才能撑起一片蓝天,让每张笑脸在阳光下灿烂。愿“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参  考  文  献 ]

[1]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13(3):183-183.

猜你喜欢

灵感教学课堂体验
如何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灵感
浅析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和兴趣
游走在音乐创作间的顿悟
关于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思考
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用课堂留白创新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