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张老唱片中的瑰宝

2019-09-09钟易非

音乐爱好者 2019年8期
关键词:谢林舞曲协奏曲

钟易非

墨西哥籍波兰裔小提琴家亨里克·谢林(Henryk Szeryng,1918—1988)自幼在柏林习琴,师从匈牙利小提琴教育大家卡尔·弗莱什(Carl Flesch,1873—1944)。谢林的演奏风格鲜明,经典、稳重且忠于作品,本文介绍的这张专辑就完美地展现了这三个特点。

专辑中除了舒曼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之外,其他曲目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比如巴托克的《六首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德彪西的圆舞曲《更为缓慢些》(La Plus Que Lente)、诺瓦契克的《无穷动》、勃拉姆斯的《第十七号匈牙利舞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以及《墨西哥摇篮曲》。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最著名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旋律之优美、和声之丰富、技巧之复杂,令它始终位于独奏家音乐会的热门曲目榜单前列。反之,舒曼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对于大众来说则较为陌生了,没有“四大小提琴协奏曲”的“王者地位”,连“十大小提琴协奏曲”都没有它的一席之地。如此大胆地将“地位”悬殊、反差鲜明的两首乐曲放在同一张专辑中,可见谢林对于作品把握之成熟与自信。而实际上,谢林经典的演释也确实使得舒曼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与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相比毫不逊色,反倒极具性格,值得反复欣赏、细细品味。

舒曼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53年,是作曲家生前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虽然该作创作于浪漫主义初期,但全曲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是一首典型的古典风格作品,这与以创作艺术歌曲闻名于世的舒曼的传统作曲风格截然不同。作品的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及尾声组成。虽是一部协奏曲,但它却没有华彩段,因此它从结构上来看更像是一部交响曲。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之间没有间隔,通过第二乐章最后四个小节的过渡直接与第三乐章衔接。从整体来看,谢林的演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尊重作曲家“创作意图”、忠于原作的特点。无论是对音符时值、力度的把握,还是对乐句音色、音响的处理,都遵循着将此曲的“古典主义”特色最大化保留的原则,既严谨又不失音乐性。从细节上看,谢林的演奏稳重大方,无论是全音符还是十六分音符,音色都是极为饱满浓厚的;而对于谱面上的力度记号、速度记号及表情记号,他也都是严格遵照,不随意改动,力求将该曲的“古典”韵味细致地刻画出来。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无论对于小提琴演奏者来说,还是对于广大爱乐者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其第一乐章极具标志性的旋律开场能否即刻抓住观众的心,是对小提琴家最大的考验。不过,这对于谢林来说并非难事。开头在E弦上的旋律速度稳健,似柔情诉说,其中却又分明能感受到一股韧劲儿。乐句步步推进,情感层层叠加。在这一乐章中,谢林对于每一个乐句力度、速度的把控,以及左手揉弦的幅度变化、换把的敏锐性和精准度,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谢林对三连音、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片段的力度控制也是恰到好处的,让人的情绪随着音乐的走向而起伏,引人入胜。华彩段落句法清晰,乐句中隐藏的旋律线条经左手揉弦和右手运弓的适当强调,清晰自然地浮现出来,听起来沉稳大方、毫不浮夸。

以優美抒情著称的第二乐章,被谢林描绘得甜蜜又深情。在这一乐章中,弓毛与琴弦恰如其分地贴合,弓速微妙却又准确的变化,加上揉弦在音头、音中和音尾,或是在乐句起头、中间和收尾的不同处理,让人对他严谨细腻的音乐处理肃然起敬。乐曲悠长缠绵的旋律,每一拍都是那么的扣人心弦,让人的呼吸和心跳都情不自禁地跟着演奏家而动。

轻松明快又充满力量的第三乐章,谢林一气呵成,让人不禁随着音乐摇摆起来。每一个音符都十分饱满、清晰,颗粒性极强,而乐句又十分连贯且具走向性。在整个乐章中,独奏与乐队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乐队的衬托下,演奏家精湛的技巧体现得更为明显。门德尔松的经典之作加上谢林的完美演释,一部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作品显得更为夺人眼球。

巴托克的《六首罗马尼亚民间舞曲》是其民族民间音乐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二十世纪欧洲乃至全球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之一,巴托克对于民族主义风格,尤其是东欧的民间音乐有着极大的兴趣和深度的研究,这也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出来。

第一首《拐杖舞曲》的音乐元素来自特兰斯瓦尼亚山地的民间舞曲,其中包含了切分、附点等极具特色的节奏型。谢林的演奏旋律线条清晰,力度对比明显,音色饱满有力。

第二首《布劳尔舞曲》是多伦塔尔一首欢快的民间舞曲,旋律多由八分音符组成,谢林的跳弓轻快而清晰,生动地刻画出了农民舞蹈的场景。

第三首《蹬脚舞曲》的音乐同样取材于多伦塔尔,是女人们在秋日收获时所唱的民谣。增二度音程和装饰音是这首舞曲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特征,小提琴版本中又增加了泛音,使得全曲更具梦幻色彩。谢林演奏的泛音清晰透亮,彷佛从远处传来的阵阵呼唤,又仿佛在耳边窃窃私语,特意又不刻板地强调了增二度音程,为本就梦幻的色彩更加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紧接着的《布舒姆舞曲》与《蹬脚舞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直白,情绪激昂。音乐取材于布舒姆地区的农村角笛舞,同样包含了增二度音程,主题极富旋律性和歌唱性,三连音与附点节奏型为音乐增添了一丝吉普赛风味。第二次主题出现时提高了一个八度,谢林绵密的揉弦、饱满的运弓,再加上每一句开头的和弦,让柔美又刚劲的旋律多了些许纠结与感伤。

第五首《罗马尼亚的波尔卡舞曲》题材取自流行于罗马尼亚及匈牙利的民谣,2/4拍与3/4拍交替进行,速度较快,描绘了人们欢腾舞蹈的热闹场景。仔细聆听,可以清晰地听到谢林强劲有力的左手落指与指板接触的声音,而右手干净利落的跳弓精准地将装饰音与自由多变的重音恰到好处地演奏出来,将波尔卡舞蹈的独特韵味刻画得栩栩如生。

尾声《碎步舞曲》与《罗马尼亚的波尔卡舞曲》之间没有停顿。全曲欢快活泼,将“快”进行到底。谢林与钢琴的精妙配合在此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两者无论是节奏的把握,还是力度的控制,抑或是同步的重音、鲜明的切分,都处理得精准到位。第二段民谣的速度更快些,舞曲欢快热闹的场面得到了极大的渲染。谢林与钢琴的演奏一气呵成,最终强劲有力地将全曲推向高潮。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印象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法国作曲家非德彪西莫属,其犹如画师般的创作描画出了这首极具法兰西风情的圆舞曲《更为缓慢些》。德彪西在乐谱中细致地标注了速度、力度、表情等记号,以“忠于原作”著称的谢林则严谨地将每一处记号精确地呈现给听众。全曲只有一百四十八小节,谢林的演奏时长为四分零三秒,虽然时间不长,却描绘出了一幅唯美的华尔兹场面。音乐响起,两位舞者翩翩起舞,裙摆摇曳,步履轻盈。从第五十八秒开始,经过小提琴的五组上行音阶,情绪变得热烈,音乐推向了高潮,舞者的步伐变得华丽,全场观众起立为舞者鼓掌。第二分三十三秒,主题回归,炫丽的舞蹈变得舒缓,最后在E弦上高把位的长音,好似慢慢淡去的灯光,加上最后一个拨弦G和钢琴的G,舞者完美谢幕。此曲为3/4拍,但作曲家却在每一个乐句前做了文字标识,让节奏更为自由和流动。谢林对于分句的处理也是谨遵作曲家的意图,旋律线条清晰明朗,节奏律动柔韧有余,力度变化张弛有度,再加上他变幻丰富的揉弦与右手运弓的完美把控,将德彪西的音乐语言用小提琴娓娓道来。

勃拉姆斯的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原是为钢琴四手联弹而作,后有多首被改编成管弦乐曲和独奏曲。勃拉姆斯的作品风格特点鲜明,既包含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语汇,又具有扎根于民间音乐土壤的民族音调。勃拉姆斯对于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和舞蹈的热爱在这二十一首舞曲中显露无疑。此专辑中谢林演奏的是《第十七首匈牙利舞曲》。乐曲在小提琴和钢琴缠绵悱恻的对话中开始,从单音到双音,从低八度到高八度,主题不断重复、变化,极具特点的附点和三连音节奏型酝酿出了浓郁的匈牙利风格。快板段落慢起渐快是匈牙利舞曲的另一大特征,力度随着速度的变化而起伏,将匈牙利舞蹈的灵动感表现得绘声绘色。一段舞蹈过后,悠扬的匈牙利民歌曲调响起,谢林将这段旋律演释得深入人心,乐句流畅柔和,配合着演奏家精妙的揉弦和舒展的运弓,音乐唯美却又不做作,仿佛黄昏下的一抹夕阳,温暖舒适。最后,欢快的“舞曲”再现,音乐活泼跳动,全曲强劲有力地收尾。

专辑中的两首炫技作品《无穷动》和《野蜂飞舞》完美地展现了谢林高超精湛的琴技。左手落指刚劲有力、发音干净饱满,右手跳弓清晰干脆、长弓平稳松弛,乐句线条起伏明显、层次丰富,两首乐曲皆一气呵成、毫不费力。《墨西哥摇篮曲》则是演奏家对于音色的极高敏锐性的再次体现。主题的每一次出现,随着音域由高到低的改变,力度的变化、乐句的起伏都随之改变,可以清晰地辨别出演奏家在揉弦、运弓等方面的细腻处理。

作为演奏家,真正能将音乐的本质和作品的内涵展现出来的,必然是那些“于细微处见真知”的大家,而谢林“忠于原作”的演奏风格正是这一点的最好体现。无论是大型协奏曲,还是小品,他对于音樂的处理既不浮夸,也不张扬,更注重音乐本身的特质和对于各处细节的把握,力求准确地将作曲家的意图传达给听众。在小提琴家辈出的时代,谢林的演奏独树一帜,此专辑值得收藏,更值得反复回味。

猜你喜欢

谢林舞曲协奏曲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冬的舞曲
瑶族舞曲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谢林与近现代思想中的质料主义
试析后期谢林对于黑格尔的批评
烂漫舞曲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