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品德教育实践与探索

2019-09-09唐军良

体育教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实践与探索核心素养

唐军良

摘  要:体育品德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体育品德”概念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育实践,探索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素养养成的“量表化”“精细化”“情境化”“校园化”策略。

关键词:体育品德;核心素养;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8-0026-03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則、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体育品德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道德品德,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要采用有效策略,通过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起来的道德品质对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学生体育品德教育主阵地在体育课堂。新时期对学生进行体育品德培育,我们要紧紧把握体育品德的概念内涵,充分利用体育学科蕴含的诸多德育教育因子的特点,采用“量表化”“精细化”“情境化”和“校园化”策略进行德育教育。

一、“量表化”策略——多要素量化体育品德评价,纳入学科成绩

所谓“量表化”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教师采用正面教育和引导的方式,结合学生平时的体育品德表现,师生共同参与量化评价学生体育品德素养的教育策略。表1是我校体育品德考核的量化表,体育品德考核占体育课总成绩的20%。体育品德量化考核把体育品德评价要素纳入评价指标,具体的可描述的品德表现行为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并赋予一定分值,每学期考核一次。为了体现考核的公正公平,体育品德考核分为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分别占20%、30%、50%。体育品德量化考核将学生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通过分数的形式呈现出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而不再是口头的承诺和老师的主观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准确客观地展示育人成果,还能督促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效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形成。

采用量化表形式来评价学生体育品德,能凸显学生体育品德行为在学业成绩评价中的重要地位,这不仅能有效推进学生体育品德形成,而且能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和健康行为方式的改变,更是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二、“精细化”策略——依托项目特征教学,植入体育品德教育

所谓“精细化”策略是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教师依据参加活动项目本身蕴含的德育教育价值,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的策略。体育课进行体育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许多体育项目蕴含着鲜明的教育性。教师应挖掘体育教学内容的德育教育因子,结合学情,设置和安排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以身践行的精准德育渗透(表2)。如:初二女生跨越式跳高教学中,在学生基本掌握跨越跳高技术动作后,教师可用皮筋代替跳高横杆,消除学生胆怯的心理,在跳高架两端斜拉不同高度的皮筋(基础组高度为85~95cm,提高组为96~105cm,挑战组为106~130cm)。先让学生在85cm左右高度区域练习,逐渐过渡到95cm高度区域练习。若学生两次越过95cm,则可以晋升到提高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技术指导,更重要的是激励这部分学生勇于尝试练习,让他们也能有机会体会越过横杆带来的自信和快乐。基础组着力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德。对提高组的学生,教师则提出积极进取、顽强拼搏、挑战新高度的要求,向挑战组晋级。在挑战组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求他们要有沉着冷静、追求卓越的品质,敢于挑战自我,突破自我,面对失败,不气馁、不沮丧,勇于再次尝试。

三、“情境化”策略——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浸入体育品德教育

所谓“情境化”策略是指教师对学生在体育竞赛情境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的一种教育策略。体育竞赛能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用德育视角来巡视体育比赛,它所蕴含的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和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道德品质等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参与体育竞赛活动,教师要紧紧围绕体育竞赛内涵的德育教育因子对学生循循善诱进行浸润式体育品德教育。如果把体育竞赛比作土壤,体育品德就是孕育出来的鲜花。

首先,教师要善于多创设体育竞赛情景,培育德育教育的土壤。如,在初中武术课教学中,为了渲染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播放《精忠报国》《中国龙》等背景音乐来营造武术学习的氛围;在复习巩固环节,教师要求各小组创编已经学过的动作并自命门派名,进行小组展示和评比。有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各组成员团结协作、积极思考,尝试不同的动作组合和队形设计,确定最优方案;各队自命门派名,如“昆仑派”“少林派”“武当派”等。最后的展示环节,各小组摩拳擦掌,各显神通,创编出不同动作组合和队形,呐喊声气势如虹、做动作刚劲有力,精气神十足。这样浓郁的武术学习和竞赛的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更弘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其次,教师要依据体育竞赛的不同阶段,做到赛前“明规”、赛中“导行”、赛后“评德”。赛前“明规”指在竞赛前,教师向学生阐述比赛规则,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体育竞赛面前人人平等、公正公平、遵守规则、尊重判罚的体育道德意识。赛中“导行”指教师对学生竞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如,在接力跑比赛中,当在接力区外发现学生蠢蠢欲动有提前交接棒的苗头时,教师要及时提醒,要求学生回接力区交接棒;当发现有学生在接力区较早完成接力后因一时兴奋想马上离开自己的跑道时,教师应立即严厉警告并禁止,避免运动事故的发生。同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成性”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如发现学生摔倒在地后马上起身继续投入比赛,教师应带动其他学生一起为他加油呐喊。赛后“评德”是指在体育竞赛结束后,教师对比赛成绩要有明确的评定,且要有仪式感。这样的评比能使学生较容易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集体荣誉,以及集体荣誉给个人带来的影响。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同时教师应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竞赛表现进行评价,对违背体育道德的行为进行严厉批评,对展示出优秀道德品质的行为大力表扬。如,接力比赛后,已取得名次的小组被其他同学检举有严重违规行为,经查情况属实后,教师要严厉批评并立即取消该小组比赛名次;对比赛名次不佳但在比赛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则、不甘失败、不怕挫折、努力拼搏到最后的小组,教师也要进行表扬。这种判罚和评定能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公平公正地参与竞赛活动,教会孩子在规则的约束下公正公平地取胜,能有尊严地面对失利,虽败犹荣。

四、“校园化”策略——大力加强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延入体育品德教育

所谓“校园化”策略是指学校要开展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中来,让学生得到体育品德熏陶的教育策略。学校体育精神文化是指校园中由师生长期创造所形成的一种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包括体育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理念、道德风尚、实践能力等,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校园德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建设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外竞赛活动上。

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宣传作用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利用校广播台、体育宣传窗宣传学校体育健儿,评选感动校园体育人物;组织学生观看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视频,尤其是奥运会等重大比赛中不畏强手、勇于拼搏和展示体育精神的事件和报道,以此激发学生爱校爱国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宣传和展示体育名人以及身边同学先进事迹来震撼学生的心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外竞赛活动是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措施,其在培养学生体育道德品质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学校可以把只有少数人参与的校运会转化为校体育周或体育节,始终围绕“校园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在参赛项目的设置上,除了设置难度较大的竞技项目外,还可增加趣味的、易学易练的健身项目和集体项目,如踢毽子、集体跳长绳等;还可增设比赛奖项,如参与奖、表演奖、道德风尚奖等,达到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效果,在愉悦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尊自信、集体精神、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体育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浙江省宁波市东恩中学   315101)

猜你喜欢

实践与探索核心素养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略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企业“三议一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法的实践与探索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