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健康行为领域情绪调控的研究及其教学策略

2019-09-09鲁书凤

体育教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健康行为教学策略

鲁书凤

摘  要:基于2017年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文章对核心素养之一健康行为及其与情绪调控的内在联系进行剖析,探索思考情绪调控在健康行为提升中的具体应用,从实践中落实体育教学中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一线体育教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合理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健康行为;情绪调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8-0011-02

2017年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中实施的开端,课程标准提出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内容,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其相关的具体内容:健康行为包括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主要方面。情绪调控是核心素养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之一,对其与健康行为的关系进行梳理研究,有利于把握今后情绪调控在体育教学研究中的发展方向,理清研究思路,更好地推动健康行为领域中情绪调控的研究,以期为提高学生的健康行为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一、情绪的含义

情绪在心理学中的概念界定为:其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愿望和需要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愿望和需要时,就能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1]。

二、情绪与健康行为的关系

(一)情绪是评判健康行为的一种外显特征

情绪是评判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重要指标,也是其健康行为的外显特征,积极、健康、乐观的情绪是学生健康的行为表现,而消极、悲观、压抑的情绪是学生不健康的行为表现。2017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附录1“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中,明确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5级水平,通过不同级别的划分来判断学生处于核心素养的何等级别。其中,健康行为中“情绪调控”部分的5级水平划分[2]如表1所示。

由表1中健康行为核心素养中对不同水平阶段学生的情绪调控要求的共性体现在情绪稳定及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上。因此,在体育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稳定情绪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培养教学是当下一线体育教师重点关注、深入剖析研究的实质性话题。

(二)情绪调控是促进健康行为的动态特征

情绪调控是健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良性的情绪体验,才会促进健康行为的提升。调控是情绪的针,情绪是调控的线,健康行为就是华丽的衣裳,针找线的过程是调控情绪的过程,针线的完美搭配才能缝纫出华丽的衣裳。加强学生情绪的良好调控,才能有效地推进健康行为的提升,促进量化到质化的发生,从而达到最理想的健康行为素养(表2)。

三、基于情绪调控维度下提升健康行为的实践探究

(一)情绪认知维度调控的实践探索

不同的学生对情绪有着不同的认知程度,情绪认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对任何事物认知情绪的表现性。正情绪可以有效组织、调控人的认知活动,而负情绪则会摧毁、阻断人的认知活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低落压抑的人对學习过程中的失败显得特别敏感,而乐观开朗的人会对学习过程中的失败感进行积极的调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一定的手段引导学生朝向情绪的正迁移方向发展,从而有效地改善学生个体的情绪认知能力(图1)。

(二)课堂氛围维度调控的实践探索

课堂是完成一节课的重要结构,高效的课堂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供学生快乐学习有利的外在条件。在体育课堂中,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同伴的协作配合、有没有得到教师的耐心指导、有没有感受到学习内容的喜悦感等,都是对学生情绪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学练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由练习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组成小团体进行合作练习,但此时,教师会在课堂中发现有些学生独自一人躲在角落里,不管做什么练习,他都是一个人完成。如果教师任由这种情况自行发展下去,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该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或对该堂体育课学习的热度朝向负情绪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在发现这种现状时,要主动前去询问其练习情况,利用积极有效的手段改变这种现状,让其他学生发现该同学的闪光点,有效地扭转这种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尴尬场面。

(三)自信心维度调控的实践探索

自信心是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外在精神风貌体现。拥有自信心的学生给人的感觉是健康的、积极的、正面的行为状态,而没有自信心的学生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表现出畏手畏脚的感觉,同时也会表现出消极的、颓废的、负面的行为状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一节体操模块——支撑分腿腾跃课中,H同学因心理恐惧一直不敢腾跃山羊,此时教师应积极鼓励H同学,或用体操垫架高代替山羊器械,让其先腾跃垫子软器械,以克服H同学的心理恐惧。或者,让其腾跃高度较低的山羊器械,且教师站在山羊的顶端给予H同学保护与帮助,让他放下包袱。在H同学能顺利完成一次分腿腾跃山羊之后,就算动作做得不是特别标准或者美观,教师也要积极的表扬、夸赞H同学“你看,你可以做到的。”这样,H同学便会增加练习的积极性与乐趣。在体育课堂中,需要教师多点耐心、多点技巧以培养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展示自我,乃至在以后人生道路上,拥有较好的信心去面对困难与挫折。

(四)情感交融维度调控的实践探索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总会对某些项目产生浓厚的感情,也会对某些项目产生一定的厌恶。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观察、了解、把控好学生对某项运动项目的态度与热情,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某些运动项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规定在高中学习过程中掌握1-3项专项技能。因此,教师根据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不同情感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运动技能。比如,高一某学生在上田径课时,学生在教师安排的学练过程中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但在教师布置学生自由学练过程中,该学生会偷偷地去羽毛球选项班打羽毛球,而且他的羽毛球技术还是相当不错的。教师在遇到此类情况时,可以告知该学生,“等你修完田径必修模块内容后,就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现在的田径内容也是为你以后羽毛球练习贮备体能,那么在你接下来进行羽毛球学习时,你的技战术会更上一个台阶”。通过教师积极有效的引导与调控,学生将会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必修内容的学习。

总之,情绪调控是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积极的情绪有利于激励学生的体育习得与运动表现,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体育习得与运动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的情绪进行积极、乐观、正面的调控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学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是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核心、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丁向东.体育运动中的情绪控制特征及调节机制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73-75+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祝自新,董德龙.运动认知、情绪与竞技水平的关系性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6):58-62.

猜你喜欢

健康行为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健康行为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究
某企业职工健康知识及行为认知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情况的调查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放松训练护理干预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