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字到视觉,从文学到影视

2019-09-08王安娜

北方文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影视文字文学

王安娜

摘要:文字时代,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学作品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文字是他们之间的沟通工具,读者的联想是与作者的共情。图像时代,视觉传达成为思想传播的一种途径并逐渐流行,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成为一种趋势。在完成文字到图像的艺术形式转换时有一点是不变的,影视剧同样需要创作者和观众共同完成,观众与艺术创作者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文学到影视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学作品的改编,重在贴合原著;第二部分是影视作品的创作,重在引起观众的共鸣,具有创作意义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文字;图像;文学;影视

一、文字世界

小時候,我最高兴的事情是泡在书店,捧着各类图书看个过瘾。透过文字,我可以在脑海中遨游世界,书中的内容像童话一样展开。白天看的哈利波特与魔法世界,恐龙与侏罗纪时代,探险家与海底两万里,在梦里全部从文字中走了出来。那个时候,一切都任我想象,哈利波特还不是丹尼尔的样子,恐龙像书中插图一样看不见另一只眼睛,水下潜艇长得像和谐号动车车头。我可以随时随地走进书中的世界,同作者笔下的事物进行灵魂的交流。

好的文学作品,能使读者在阅读时透过文字产生联想,与作者在情感上共鸣。从字形上,文字一般无法直接表现事物的外形,需要人们对文字赋予约定俗成的意义。作者将文字组合,传达自己的情感。读者受到自身经历、外界环境、情绪波动等的影响,阅读时的重点不同,接收到的作者情感不同,最后的读后感也就不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没有读者,莎士比亚也不能成为一代文豪。所以说文学作品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文字是他们之间的沟通工具,读者的联想是与作者的共情。

二、视觉世界

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阅读变得“碎片化”、“娱乐化”。简单粗暴的视觉享受趁机发展,占据了越来越多疲惫工作者的短暂休息时间。我见过敲代码的程序员位列各大微信小游戏榜首,见过写论文的博士在各大手游排位赛中奋战,还见过政要官员沉迷各种网络视频平台无法自拔。这些视觉享受相比文字阅读,几乎不需要付出任何金钱和精力,只管沉浸其中,休闲娱乐、放松身心。视觉传达成为思想传播的一种途径并逐渐流行。

当“文字时代”的经典还在久久徘徊,科技发展已经带领社会进入“图像时代”,文字图像化逐渐流行起来,并迅速成为一种趋势。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正是时代转化的产物之一。现在,世界不再是任凭我想象的模样。泰坦尼克的船头永远站着凯特和莱昂纳多幸福的身影,花样年华里始终有一抹身穿旗袍的曼妙背影,教父的书房里帕西诺和黛安还在含泪相拥。书中的场景、人物和故事情节仿佛真实存在,一切想象都可以在现实世界找到原型。

图像与文字在构建形象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图像可以直接与事物的外在形象联系。作者将信息储存在图像中,大脑在眼睛看到图像的第一时间就接收到信息,而不必像接收文字一样,在意义处理之后接收信息。数字图像比纸质文字传播的更快、更广,当千篇一律的图像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成为第一手信息,社会群体的思维定式逐渐形成。比如一提到“美女”,也许很多中国人会想到大眼睛、高鼻梁,身材纤细但有s形曲线,很多美国人会想到厚唇、小麦肤色,蜂腰翘臀有力量感。思维被固定的后果是,想象力被禁锢,创造力被限制,千人千面变成了千人一面。现在,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会带入某个演员的形象。罗伯特和克里斯汀代表吸血鬼和人类的爱情,有关青春约定的结局大都像安妮·海瑟薇和吉姆·斯特吉斯的《一天》,魔法世界逃不出《哈利波特》的魔法棍。能否演出大众心目中的书中人物形象,也往往成为评价一个演员甚至决定一部影视作品的受欢迎程度的标准。

三、从文学到影视

从文学到影视无疑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与艺术创作者的在情感上的共鸣。文字时代,人们通过文字看世界,信息传播不方便,看不全世界;图像时代,人们通过图像看世界,信息传播便捷,依然看不全世界。因为不同人的感受总是不尽相同。同文学作品一样,没有观众欣赏的影视作品是不完整的。在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中,观众与演员、演员与导演、导演与编剧还有编剧与作者之间都要产生共情,环环相扣,才能无限贴近最初创作者的意图。但是每个人在情感上的共鸣点不同,经过编剧、导演、演员的层层理解后,最终呈现的已经是与原作完全不同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改编的影视作品在观众看来一点也不贴合原著。有一种解决办法是,从文字创作到表演都是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只是无论读者还是观众,在艺术创作中都是被动的,如果不能参与创作,最终的作品就一直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

文学与影视如今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将文学作品搬上荧幕本是关于艺术形式转换的尝试,如今在经济的驱动下逐渐产生商机,发展成为一条商业化的产业线。以我国网络文学为例,走“中间路径”、“自携用户属性”的网络小说受到IP开发的视觉导向,用华东师范大学倪文尖教授的话说,“许多小说家在创作的时候,已经把电影的思维和章法、句法给内化进去了,电影已经把小说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甚至不妨说是,小说自己很审时度势地内部殖民了。因而你读不少小说的时候,感觉自己仿佛就在看电影,这就一点不奇怪了”。很难对这个现象进行评价,但能肯定的是,文字承载的文学意义不会消逝。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人心浮躁的读者很难静下心来将大段文字一次性读完,但好在有人愿意花时间将文字转化为图像,将文学与影视结合,以新的形式呈现作者的思想。

从文学到影视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学作品的改编,第二部分是影视作品的创作。私以为,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到底贴不贴合原著,只是艺术形式转换过程中的重点,而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重点应该同文学作品一样,在于影视剧是否引起观众的共鸣,独具创作意义和社会价值。

郭敬明自编自导自己的作品《小时代》,在很大程度上传达出了原著中令人感动的友情。可是文本形式很受欢迎的作品搬上大荧幕之后却口碑大跌,电影中远离普通人生活的、堪称奢靡的人物生活方式要负很大责任。青春文学作品确实陪伴过90后一代的成长,但随着时间流逝,电影《小时代》几乎不再能引起已经长大的90后的共鸣,影片中金钱与感情的强强联手像单纯地展现物质基础下的友情,这对于开始忙于生计的一批人来说更像是赤裸裸的嘲笑。与此对比,同样在电影中展现了穷奢极欲的上流社会生活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尽管评价褒贬不一,但几乎没有因同样的问题受到批评。除了文学原型本身的价值不同,电影通过对上世纪50年代的社会问题的展现,引发的对社会发展的思考程度是《小时代》难以达到的。

影视作品的票房和收视率不能作为评价其影响的唯一标准。《绿皮书》对社会的贡献与漫威系列电影对经济的贡献难分伯仲。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有其社会价值;同样,好的影视剧应该从经济、文化、艺术、政治等方面产生影响。文学改编的影视,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文字变成现实,将作者的思想用另一种形式复现,却没有结合时代和社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在某一方面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就只是完成了艺术形式的转换,没有完成作为影视作品的创作。

参考文献:

[1]李华芳.青春文学与影视创作[J].当代电视,2015(11):17-18.

[2]倪文尖.“从小说到电影”三议[J].文艺争鸣,2018 (10):152-153.

[3]齐欣.视觉文化中心时代小说名著“读不下去”之困境及生存策略——以《红楼梦》为个案分析[J].明清小说研究,2018(01):19-31.

[4]孙桂荣.《最小说》与青春文学杂志书[J].文艺评论,2013(03):84-88.

[5]王小英.网络小说的视觉化与影视改编[J].中州学刊,2018(10):148-152.

猜你喜欢

影视文字文学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与文学三十年
种出来的“逍遥居”
文学